分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三)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11-04



(七)祝味菊经验(《祝味菊医案经验集》)

1.附子配磁石

附子配磁石、生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故称之为温潜法。祝氏主要应用于治疗失眠。祝氏认为:“虚人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外,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故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急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内经》云:‘阴阳之要,阳秘乃固’。气虚阳浮之证,乃阳衰不能自秘造成的”。因而祝氏认为,虚者当温补,此乃常法也。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2.附子配石膏(《危症难病倚附子》)

附子配石膏,一以扶阳,一以制火。附子之温,因可减低石膏之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体虚而炎热过盛,重附子而轻石膏,仍是温壮之剂。阳明伤寒,全身抵抗太过,而心力不振。《千金》越婢汤,石膏与附子同用,一以制亢,一以强心。石膏之寒,足以抵消附子之温,然附子虽减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用。气盛而心盛者,用寒多于用热,亦不失为清凉之方。大凡药性寒热,可因朋侪之同化而变易其个性,然药味之本质能各个发挥其特效,此复方之妙也

3.附子配枣仁(《浙江中医杂志》)

祝氏曰:“此二药之效能,胜于西药之毛地黄。夫毛地黄之强心,固为西医所推崇,但药效不能持久,何况毛地黄对有些病员有副作用。而附子酸枣仁之强心,则无此流弊。对伤寒及杂病病人的心脏衰弱,无不在处方中重用此二药”。因此,附子配酸枣仁二药具有强心之效力。

4.附子配熟地黄

对于阴阳两亏的疾病,祝氏均用此二药,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颇有效果。而对外科之阴证,亦可用此二药。祝氏曰:“阴疽之病,皆缘人体正气无力抵抗外来之细菌。治疗之法必须增加人体之力量,使其由阴转阳,方为顺事。古来神灯照是很好的外治方法,今之操外科者弃而不用,惜哉!”故此,祝氏治疗阴疽,每以阳和汤为主,再加附子。

5.附子配羚羊角

附子与羚羊角,二味一凉一热,古方资寿解语汤有之,后世用之不多,而祝氏则常用之。曾谓:“羚羊角治脑,附子强心,体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

6.附子配知母

祝氏曰:“温滋亦可以并用,附子与知母配合,其效更彰,不乏先例”。扁鹊尝谓气怯而津液不足者,于附、桂等温燥剂中,重加知母,使其无温燥之弊,而有生津之功。伤寒病人有津液不足者,合用之,确具有此项效力。仲景治风湿相搏,身体尫羸,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夫尫羸者,即津液不足之人,附、桂之辛温以祛寒湿之痹,配以知母、芍药之滋阴以清热养 津。祝氏常用此方,效果显著。

7.附子配大黄

附子之温配大黄之攻下,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伟,此祝氏之独特经验。祝氏曾谓:“治阿米巴痢疾虽用芍药汤最验,但必须与附子、熟大黄共用,效力方著”。

8.附子配柴胡

此法祝氏用得最多。寒热往来与疟疾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肝肿大胁肋胀满配柴胡、当归、芍药,重则三棱、莪术,可使肝肿逐渐消失;配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有特效,则为祝氏独得之秘。

9.附子配瓜蒌、薤白

祝氏曰:“《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甚效,近世所谓风湿性心脏病颇类似乎此”。并认为若再加附子等振阳之品,其效更彰。

10.附子配全蝎、僵

祝氏常用此法治抽搐,临床疗效显著。

 

(八)陈耀堂经验(《中医杂志》)

1.附子配白术

名术附汤,主治脾阳不运,肾阳亦衰,湿浊凝聚之水肿。如面目四肢浮肿或浮肿或大腹膨胀、小溲清长、大便自利等症,可以本方加五苓散、五皮饮等随症加减,使脾阳得运则湿浊化而肿自消。陈氏平时对慢性肾炎而有上述症状者,用之多有效验。若加茵陈,名茵陈术附汤,为治阴黄之主方。

2.附子配人参

名参附汤,陈氏专用于西医诊断为休克、虚脱而证见虚寒、元阳不足之患者。此外,如虚喘动则气逆,气短欲脱者亦宜用之。此方能温运阳分,大补元气,为急救之要方。若汗出如珠,或冷汗淋漓,有亡阳之兆者,宜再加龙骨、牡蛎。陈氏用于温病后期或喘急气虚、汗多亡阳等证,多能见效。

3.附子配黄芪

名芪附汤,治气虚阳衰,表分不固,虚汗倦怠等证。用黄芪固表,附子壮阳,则卫阳得以外护,虚汗自敛。

4.附子配干姜

为祛沉寒、回阳救逆之主方。陈氏用于四肢逆冷之霍乱证及虚寒腹痛证有效。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古有干姜无附子不热”之论。凡属寒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症,非用此回阳救逆,不可挽回。

5.附子配桂枝

可治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如《伤寒论》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证。陈氏临床用之于风寒湿痹,效果良好。

6.附子配肉桂

陈氏多用于肾脏虚寒见腰髀痛楚,二足痿软,形寒乏力等症。古方如桂附八味丸、右归饮之类,亦以此为主药,能于水中补火,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也。

7.附子配当归

名归附汤,陈氏常用于阳虚失红便血等症。盖脾土虚弱,不能统血,血去阴伤,阳气亦虚,此等症久治不愈或时愈时发,其内有瘀阻,瘀血得热而行,陈氏悟之于仲景侧柏叶汤,吐血而用干姜,故陈氏遇瘀血证辄用附子、当归加祛瘀之品,多能见效。

8.附子配熟地黄

凡肾阳不足,舌苔腻而舌质红者,示阴阳俱不足,陈氏每以附子与熟地黄,仿八味丸阴阳并补之意,且借附子之走而不守,以行地黄之滞,可使补而不腻。

9.附子配麻黄

附子与麻黄并用,可温经发表,治少阴病阳虚而兼外感,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又如治痰饮,《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陈氏仿仲景之意,每于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麻黄加术汤中加用附子以化寒饮,盖宣肺定喘赖麻黄,而温化痰饮则归功于附子也。

10.附子配白薇、银柴胡

可治低热、虚热。患者形寒怯冷虚汗倦怠者,用一般退热药无效者,陈氏每以附子加白薇、银柴胡、生牡蛎、浮小麦及生姜、大枣,投之辄能应手奏效。

11.附子配石决明、牡蛎

可治阳虚头痛颇佳。一般头痛症,人多不敢用附子,惟恐厥阳独亢,用附子以阳助阳。但不知肝脏体阴而用阳,故有阴虚头痛,亦有阳虚清阳不升之头痛,陈氏用附子使清阳上升,用石决明、牡蛎以使浮阳潜降,治之多有愈者。

12.附子配大黄

如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汤,寒热并用,温攻兼施,能温中通便,是温药下之之义。陈氏每于阳虚而有里实,需用攻下者,使里实去而阳不伤。

13.附子配橘核、川楝子

陈氏多用于治寒疝。厥阴之脉络阴器,厥气失于疏泄,加以中阳不足,气虚下陷,故疝气作痛。陈氏治以祛寒疏泄,疏泄以橘核、川楝子,而祛寒则当重用附子,以附子加入疏泄厥气之中,则阳气盛而寒气自去,再佐以补益升提之品,则疝痛自释矣。

 

(九)谢海洲经验(《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1.附子配黄芪

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黄芪具有生发之性,善于益气固表止汗;伍以附子,相须为用,温阳益气,回阳救脱,固表止汗力彰。多用治休克患者,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汗如洗。

2.附子配肉桂

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的纯阳之品,彻内达外,能升能降,回阳救逆。肉桂甘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元而摄无根之火。二药相合,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动静结合,既具强大的温肾助阳作用,又有良好的温经散寒止痛之功。

3.附子配桂枝

附子辛热,能散寒止痛通关节,搜风除湿;桂枝辛温,轻扬升散,具有走经络,通血脉,散寒邪之功。二药相合,可增强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作用。凡遇阳虚寒凝所致的多种病证,都可酌情选用,如感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者,用之可温经止痛;素体阳虚,复受风寒者,用之可助阳解表;阳虚气化不利而水肿病证,配伍利水渗湿药,可通阳化气,加强利水作用。

 

(十)周筱斋经验(《中医临床家·周筱斋》)

1.附子配麻黄

麻黄为表药,附子为里药;麻黄散,附子守;加细辛名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细辛能表能里,治汗不出,伍麻黄则发散之力强,伍附子则振阳驱寒之力增,达到彻表彻里,泄邪外出,益显配伍细辛之妙用,故见全功。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张仲景用治太阳少阴同病,表里俱寒,而表证恶寒未罢,里证蕴寒欲出不得,则反发热。故此,附子配麻黄,加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彻表彻里、驱散表寒、泄逐里寒,是温法与汗法合用。

2.附子配大黄

附子辛热,大黄苦寒,加细辛名为大黄附子汤,张仲景以治寒实内结,大便不通,故取大黄附子汤温下并施。由寒实内结,大便不通,加细辛性味辛温与大黄相伍则为拮抗作用,而细辛之功在大黄附子汤是彻上彻下、温下寒结,是温法与下法合用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