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豳风·东山》|【诗经】

 老鄧子 2016-11-04

 

【作品介绍】

  《东山》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像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于“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凌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而放在章首的叠咏,则起到了咏叹的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


 

【F-156】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1、东山:诗中军士远戍之地。相传本诗和周公伐奄有关,东山当在奄国(今山东省曲阜县境)境内。
2、慆慆:一作“滔滔”,久。
3、零雨:徐雨,小雨。濛:微雨貌。
4、悲:思念。(《汉书?高帝纪》“游子悲故乡”的“悲”字和这里相同。)
5、裳衣:言下裳和上衣。古代男子衣服上衣下裳,但戎服不分衣裳。
6、士:读为“事”。就是从事。行:读为“衡”,就是横。横枚等于说衔枚。古人行军袭击敌人时,用一根筷子似的东西横衔在嘴里以防止出声,叫做衔枚。以上两句是设想回家后换上贫民服装,不再从事征战。
7、蜎蜎(渊yuān):蚕蠋屈曲之貌。蠋(烛zhú):字本作“蜀”,蛾蝶类幼虫。这里所指的是桑树间野生的蚕。
8、烝(争zhēng):久。
9、敦:团。敦本是器名,形圆如球。这句连下句是说在车下独宿,身体蜷曲成一团。上文“蜎蜎者蠋”两句以蠋和人对照,独宿者蜷曲的形状像蠋,但蠋在桑间是得其所,人在野地露宿是不得其所。
10、果臝(裸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瓜guā)楼或瓜蒌。(臝是“裸”的异体字)。
11、施(异yì):移。栝楼蔓延到檐上是无人剪伐的荒凉景象。
12、伊威:虫名。椭圆而扁,多足,灰色,今名土鳖,常在潮湿的地方。《本草》一作“蛜蝛”。
13、蠨蛸(萧筲xiāo shāo):虫名,蜘蛛类,长脚。以上两句是室内经常无人打扫的景象。
14、町畽(厅湍tīng tuǎn):平地被兽蹄所践踏处。鹿场:鹿经行的途径。
15、熠燿(意耀yìyào):光明貌。宵行:燐火。以上两句写宅外荒凉景象。从果臝句以下到这里都是设想自己离家后,园庐荒废的情形。
16、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这两句设为问答,上句说这样不可怕吗?下句说是可怀念的啊。下句并非将上句否定,诗意是尽管情况可怕还是可怀的,甚至越可怕越加怀念。
17、鹳(灌guàn):鸟名,涉禽类,形似鹤,又名冠雀。俗名又叫“老等”,因其常在水边竚(伫)立,等待游鱼。垤(叠dié):小土堆。
18、征:行。聿:语词,同“曰”。聿、曰都有将意,《七月》篇“曰为改岁”言将改岁。本诗“我东曰归”也是说将归。以上三句是说征夫设想妻在家悲叹,恨不得告诉她:别叹息了,赶紧收拾屋子吧,我正在赶路,将要到家了。
19、瓜苦:即瓜瓠(户hù),也就是匏(袍páo)瓜,葫芦类。古人结婚行合卺(紧jǐn)之礼,就是以一匏分作两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这诗“瓜苦”似指合卺的匏。下文叹息三年不见,因为想起新婚离家已经三年了。
20、栗薪:聚薪,和《唐风?绸缪》篇的“束薪”同义。以上二句言团团的匏瓜搁在那些柴堆上已经很久了。
21、仓庚:鸟名,见《七月》篇注。
22、之子:指妻。
23、皇:黄白色。驳:赤白色。
24、亲:指“之子”的母亲。缡(黎lí):古读如“罗”。结缡:将佩巾(就是帨,见《召南?野有死麕》)结在带上。古俗嫁女时母为女结缡。
25、九十:言其多。仪:古读如“俄”。这句是说仪注之繁。以上追忆新婚时的情形,和上章瓜苦栗薪的回忆紧相承接。
26、嘉:古读如“歌”,美。
27、旧:犹“久”。以上二句言“之子”新嫁来的时候很好,隔了三年不晓得怎样了。


【题解及原文】
这是征人还乡途中念家的诗。在细雨濛濛的路上,他想象到家后恢复贫民身分的可喜(第一章),想象那可能已经荒废的家园,觉得又可怕,又可怀(第二章),想象自己的妻正在为思念他而悲叹(第三章),回忆三年前新婚光景,设想久别重逢的情况(第四章)。


【余冠英今译】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听得将要离东方,心儿西飞奔家乡。家常衣裳缝一件,从此不再把兵当。山蚕屈曲树上爬,桑树地里久住家。人儿团团独自睡,独自睡在车儿下。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栝楼藤长子儿大,子儿结在房檐下。土鳖儿屋里来跑马,蟢蛛儿做网拦门挂。场上鹿迹深又浅,燐火来去光闪闪。家园荒凉怕不怕?越是荒凉越牵挂。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墩上老鹳不停唤,我妻在房唉声叹。快把屋子收拾起,行人离家可不远。有个葫芦团又团,撂在柴堆没人管。葫芦在家我不见,不见葫芦整三年。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记得那天黄莺忙,翅儿闪闪映太阳。那人过门做新娘,马儿有赤也有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又把礼节细叮咛。回想新婚真够美,久别重逢可称心?


【讲解】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此说无确据。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说“非大夫美之而作”是,但说“周公劳士之作”则未必然。因为从诗的内容看,这实在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全诗四章,章首四句叠咏,文字全同,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每章的后四句,则是叙事性内容;大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章写主人公还乡途中的悲喜交集,喜胜于悲的心情。诗人首先抓住着装的改变这一细节,写战士复员,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其次写归途餐风宿露,夜住晓行的辛苦。把诗中人比作桑林的野蚕,颇有意味:令读者感到他辛苦是辛苦,但也有摆脱羁勒,得其所哉的喜悦。(一说这几句是写回忆军中生活,虽也可通,总不如解为直叙归途中事顺理成章。)二章写途中想像家园荒芜、民生凋敝,倍增怀念之情。诗中所写的杂草丛生、野兽昆虫出没、磷火闪烁的景象,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及曹操《蒿里行》所写类似,可见战士家乡当时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乱,难怪在家乡越来越近时,诗中人的心境更加复杂。一方面是“近乡情更怯”,另一方面则是“近乡情更‘切’”!所以诗人一面写着可畏的景象,一面又说着“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那样自相矛盾的话。

  后两章承上写主人公途中的想像,却是专写对妻子的怀思。有推想妻在家中的忧思(“妇叹于室”),有回忆新婚的情景,也有对久别重逢的想像。诗中特别提到葫芦(瓜瓠),是因为古代婚俗: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这里言在物而意在人。末章进而回忆三年前举行婚礼的情景,写莺歌燕舞,迎亲的车马喜气洋洋,丈母娘为新娘子结上佩巾,把做媳妇的规矩叮咛又叮咛(“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些快乐情景既与前文的“妇叹于室”形成对比,同时还暗示着主人公曾经有过“新婚别”的悲痛经历。回忆还会引起诗中人对重逢更强烈的渴望。俗话说“久别胜新婚”,诗的结尾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既是想入非非的,又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际关系较为单纯,夫妇关系实是最深挚的一种人际关系。战士在军中及归途更多地想到妻子,特别是“暮婚晨告别”的妻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体。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像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于“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凌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而放在章首的叠咏,则起到了咏叹的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 (周啸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