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北大附中分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解析版)

 许愿真 2016-11-04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北大附中分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

一、单选题:共25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没有核膜的细胞均属于原核细胞

B.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而原核细胞没有任何具膜细胞器

C.通常真核细胞具有更小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D.二者的遗传信息均储存在DNA分子中

【答案】A

【解析】原核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并非没有核膜的细胞均属于原核细胞,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都没有核膜,A错误;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无膜细胞器,B正确;通常真核细胞体积比原核细胞大,而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C正确;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两者的遗传信息均储存在DNA分子中,D正确。

2.细胞或细胞的部分结构、成分有”骨架或支架”之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无关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基本支架

C.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生物大分子以单体为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错误;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B错误;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正确;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D错误。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

B.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

C.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

【答案】B

【解析】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且细胞膜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关,A错误;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因此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B正确;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高尔基体,C错误;洋葱属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D错误。

4.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植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lip_image001

A.甲能产生ATP

B.乙可能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C.丙与蛋白质的加工有关

D.因为甲、丙含有核酸,所以均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脂质和蛋白质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这说明甲和乙含有膜结构,丙没有膜结构;甲含有核酸,可能是线粒体和叶绿体;乙不含核酸,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丙含有核酸,可能是核糖体。由以上分析可知,甲是线粒体或叶绿体,它们都能产生ATP,A正确;乙是含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无膜结构,B错误;丙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但不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C错误;丙是核糖体,核糖体不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错误。

5.将萝卜条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变化的关系图如下,其中b点代表实验前细胞液的浓度,且a=b。假设实验前所选的各组萝卜条的细胞液的浓度均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lip_image002

A.蔗糖是生物大分子,只能通过非跨膜运输出入细胞

B.蔗糖溶液浓度为a时,萝卜条细胞内外的水分无跨膜运输

C.蔗糖溶液浓度大于a点时,萝卜条细胞失水,质量将减少

D.将处于a浓度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清水中,则该萝卜条细胞会发生吸水胀破

【答案】C

【解析】蔗糖为二糖,属于小分子化合物,由于膜上没有相应的载体协助,所以蔗糖不能进入细胞,A错误;蔗糖溶液浓度为a时,与细胞液渗透压相等,萝卜条细胞内外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B错误;蔗糖溶液浓度大于a点时,萝卜条细胞失水多于吸水,导致萝卜条质量减少,C正确;由于萝卜条细胞有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所以将处于a浓度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清水中,该细胞吸水后不会胀破,D错误。

6.下图表示一个神经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离子的浓度差能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lip_image003

A.K+通过主动转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维持浓度差

B.Na+通过主动转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维持浓度差

C.Mg2+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

D.C1-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的过程中相应载体蛋白不发生形状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跨膜运输和神经传导的相关内容。A正确,正常神经元,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通过主动转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维持浓度差;

B错误,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这个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C错误,由图可知,Mg2+在膜内外存在浓度差,Mg2+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错误,载体蛋白在转运离子时将发生形状结构的改变。

7.将某植物细胞分为两组,分别浸于浓度为0.3g/mL的(Ⅰ)蔗糖溶液与(Ⅱ)尿素溶液中,然后每隔5min用显微镜观察一次,并测量原生质体(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细胞部分,不含细胞壁)的表面积,其结果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lip_image004

A.实验开始后20 min,(Ⅰ)和(Ⅱ)两组的细胞均发生了质壁分离

B.实验开始后30 min,(Ⅰ)的细胞中必含蔗糖

C.实验开始后30 min,(Ⅱ)的细胞中必含尿素

D.此图显示在细胞生活正常时尿素可通过细胞膜,而蔗糖却不能通过细胞膜

【答案】B

【解析】一定浓度的蔗糖和尿素都能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因失水收缩而体积变小,A正确;20分钟后放入蔗糖溶液的细胞相对表面积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失水达到了最大程度,此时蔗糖溶液没有进入细胞,B错误;20分钟后放入尿素溶液中的细胞开始吸水,处于复原过程是由于细胞能吸收尿素,C正确;植物细胞不断吸收尿素,使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大,细胞吸水的能力不断增强,使细胞逐渐由失水状态变为吸水状态,植物细胞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所以,细胞体积开始逐渐减少随后又不断增大;蔗糖分子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使细胞液浓度升高,失水减慢,直至平衡,细胞体积不再变小,D正确。

8.下列有关酶与ATP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部分酶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

B.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会使胞内ADP的含量增加

C.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与糖蛋白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明显偏低

D.能产生ATP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答案】D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因此绝大多数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部分酶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A正确;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TP分解会使胞内ADP的含量增加,B正确;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与糖蛋白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明显偏低,导致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减少,C正确;能产生ATP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D错误。

9.叶片中有一种酶,是叶片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其功能是催化反应C5+CO2→2C3。由此推断这种酶

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B.在低温环境中会失活,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C.是固定CO2的关键酶,其催化活性可能比其他酶低

D.由叶绿体中的基因控制合成,与细胞核基因无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酶是参与CO2固定的关键酶,CO2固定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A错误;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低温环境中活性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B错误;此酶催化CO2+C5→2C3是植物叶片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可知其含量高,含量高,所以推知其催化效率比其他酶低,C正确;题干中没有显现该酶是叶绿体基因还是核基因控制合成的,D错误。

10.夏季晴朗的中午,某些植物因为蒸腾过于强烈而出现气孔关闭的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此时这些植物叶肉细胞内C3、C5、[H]、ATP的含量短期变化分别是

A.降低、升高、升高、升高 B.升高、降低、降低、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降低 D.升高、降低、升高、升高

【答案】A

【解析】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CO2被C5固定形成的C3降低,消耗的C5降低,积累的C5升高.C3降低,消耗[H]和ATP的量将降低,而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量不变,故积累的[H]和ATP的量将升高,A正确。

11.如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三个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lip_image005

A.催化过程②③④的酶均分布于细胞质基质 B.过程①②③④中均有ATP生成

C.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 D.过程③中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为葡萄糖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②为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④为乳酸发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由以上分析可知,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催化过程③的酶分布于线粒体基质或内膜上,A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都会产生ATP,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的生成,因此,过程①③中均有ATP生成,过程②④中没有ATP生成,B错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酒精发酵,因此,过程①②③均能发生在酵母细胞中,C正确;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物,产生于线粒体基质中,D错误。

12.在一定时间内,动物体内的CO2产生量与O2的消耗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嫡(RQ)。不同底物在完全氧化时的RQ不同,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完全氧化的RQ分别是1、约0.8和约0.7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时间饥饿的动物的RQ会先降低后增加

B.平静状态时动物的RQ一定等于1

C.剧烈运动时动物的RQ会变小

D.三种底物呼吸嫡不同的原因与C、H、O、N的比例有关

【答案】A

【解析】长时间饥饿的动物,在饥饿初期,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浓度,饥饿时间久了,非糖物质会分解,分解顺序是脂肪→蛋白质,分解脂肪时消耗的O2多,分解蛋白质时消耗的O2少,所以长时间饥饿的动物的RQ会先降低后增加,A正确;平静状态时动物其细胞呼吸的底物不一定的糖,RQ是否等于1,关键看细胞呼吸分解的底物而不是看是否平静,B错误;动物的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产生乳酸),剧烈运动时动物存在着两种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RQ值不变,C错误;三种底物呼吸嫡不同的原因与C、H的比例有关,D错误。

13.如图所示水稻一个成熟叶肉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代表细胞器)。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中错误的是

clip_image006

A.水稻细胞中,有a的细胞一定有b,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

B.如果用18O标记图中的①,则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少量的具有18O的④

C.在b内膜上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没有ATP合成酶

D.此类细胞可作为观察a和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分析图1可知,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所有细胞都有的,而叶绿体只是植物中一部分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才有的,所以,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有线粒体,但是有线粒体的不一定有叶绿体,A正确;由图可知①是CO2,④是O2,CO2在暗反应过程中被固定的同时,被光反应中的[H]所还原生成带有18O的水,这部分水参与光反应时会产生一部分氧气,这一部分氧气含有18O,B正确;线粒体是所有细胞的动力工厂,参与电子传递和ATP合成的酶类:这类酶是线粒体内膜的主要成分;在叶绿体中合成ATP就是光反应阶段,所以叶绿体基质没有ATP合成酶,在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基质消耗ATP,不要ATP合成酶,而是要ATP水解酶,C正确;该细胞含有叶绿体呈现绿色,不能作为观察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D错误。

14.如图表示人体内的氢元素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clip_image007

A.与①过程有关的RNA是mRNA

B.在无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C.M物质应该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产生ATP

D.在骨骼肌细胞暂时缺氧时,该细胞内不进行②③过程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①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③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乳酸.物质N是葡萄糖,M是丙酮酸。①为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RNA有mRNA(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和rRNA(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A错误;③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会产生丙酮酸和少量的[H],B错误;M物质应该是丙酮酸,④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能产生ATP,C正确;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人体内不进行②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能进行③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D错误。

15.科研人员检测晴朗天气下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的油桃的光合速率(Pn)日变化情况,并将检测结果绘制成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clip_image008

A.光照强度增大是导致ab段、lm段Pn增加的主要原因

B.致使bc段、mn段Pn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

C.致使ef段、op段Pn下降的原因是光照逐渐减弱

D.适时浇水、增施农家肥是提高大田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光照强度增大是导致ab段、lm段Pn增加的主要原因,A正确;早晨日出后光照强度不断增大,使得露地栽培的和大棚栽培的油桃的光合速率迅速上升,大棚栽培条件下的油桃在bc段Pn下降,主要原因是日出后旺盛的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使大棚内密闭环境中CO2浓度迅速下降;露地栽培的油桃在mn段Pn下降,是因环境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不能吸收CO2,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15时以后,两种栽培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持续下降,是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所致,C正确;适时浇水避免植物因缺水导致气孔关闭、增施农家肥从而增加土壤中CO2浓度是提高大田作物产量的可行性重要措施,D正确。

16.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clip_image009

下面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20℃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C.每天光照12小时,20℃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D.每天光照12小时,30℃时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答案】C

【解析】昼夜不停的光照35℃时该植物每小时有机物积累3mg一昼夜积累3×24=72mg,植物在生长,A错误;表中可以看出昼夜不停的光照,每小CO2的净吸收量25°C时最多是3.75,所以这组生长最快,而不是20℃的这组,B错误;如果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这种条件下计算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我们可以采用光照下和黑暗的每个小时净吸收量的剩余值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可以看出每小时差值分别是:5°C=0.5、10°C=1.0、15°C=1.5、20°C=1.75、25°C=1.5 30°C=1.5、35°C=-0.5,可看出第四组即20℃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C正确;从(3)中看出10℃时积累的有机物是30℃时的1.0×12÷0.5×12=2倍,题干叙述正相反,D错误。

17.研究发现,正常干细胞中两种关键蛋白质“失控”发生越位碰撞后,正常干细胞会变成肿瘤干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增殖但不能诱导分化

B.干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会减少

C.干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D.干细胞分化后的逐渐衰老是由细胞中基因决定的正常的生命历程

【答案】D

【解析】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增殖,也能诱导ES细胞分化,A错误;干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但甲胎蛋白增加,B错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干细胞分化,细胞种类增多,C错误;干细胞分化后的逐渐衰老是由细胞中基因决定的正常的生命历程,D正确。

18.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细胞核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如图为该技术的操作流程模式图:

clip_image010

据图推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干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均具有双层膜结构

B.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表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

C.干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引起的糖尿病

【答案】D

【解析】干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所以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表皮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B错误;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类型细胞,但没有形成个体,所以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胰岛B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可以治疗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引起的糖尿病,D正确。

19.下列是某二倍体高等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lip_image012

A.①细胞不可能为浆细胞或效应T 细胞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①②③

C.③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只能为极体

D.②细胞中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为雌性动物;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都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而①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因此①细胞不可能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A正确;①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②③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由②细胞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则③细胞为(第一)极体,其产生的子细胞只能为(第二)极体,C正确;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

20.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对图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clip_image014

A.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

B.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倍增,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该生物含有中心体,但无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A错误;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两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乙细胞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B错误;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而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D正确。

2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象,相关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clip_image015

A.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BC和abc

B.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C.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D.甲细胞产生丙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乙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因此甲→乙表示有丝分裂;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甲→丙表示减数分裂。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其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即AaBbCC;甲→丙表示减数分裂,且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也应该相同,A错误;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其中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正确;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甲细胞产生丙细胞的过程中,D正确。

22.图甲表示某二倍体昆虫(AaBBDd)细胞分裂某时期图象。图乙表示其细胞分裂过程中mRNA含量和每条染色体中DNA分子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lip_image016

A.图甲细胞的变异可能发生在图乙中的b或d时期

B.图甲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处于图乙e时期

C.图乙c时期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前期

D.等位基因的分开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答案】B

【解析】由于二倍体昆虫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Dd,所以图甲细胞的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因而发生在图乙中的b时期,A错误;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图乙中e时期表示后期和末期,B正确;图乙c时期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间期,即G2期,C错误;等位基因的分开一般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错误。

23.科研人员研究外源PLCEl基因在裸小鼠(无胸腺的小鼠)结肠癌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将导人PLCEl基因并高度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注入裸小鼠体内。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裸小鼠形成的肿瘤较小,癌细胞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部分癌细胞死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裸小鼠缺乏细胞免疫能力,监控清除癌细胞的功能低下

B.实验表明PLCEl基因具有原癌基因的功能

C.对照组的裸小鼠应注人不含PLCE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

D.实验组的裸小鼠大量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受影响

【答案】B

【解析】裸小鼠没有胸腺,缺乏细胞免疫能力,监控清除癌细胞的功能低下,A正确;实验表明:PLCEl基因的表达产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所以实验表明PLCEl基因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B错误;根据单一变量的原则,对照组的裸小鼠应注人不含PLCE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C正确;根据题意实验组裸小鼠形成的肿瘤较小,癌细胞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部分癌细胞死亡,所以实验组的裸小鼠大量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受影响,D正确。

24.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图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lip_image018

A.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及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识图分析的能力。胚胎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细胞一极中携带a的染色体有两条,携带A的染色体有一条,在染色体随机丢失后分裂产生Aa子细胞的概率为2/3,aa子细胞的概率为1/3,B项错误。子细胞aa不能合成抑制细胞增殖的相关蛋白质,在适宜条件下有可能无限增殖,C项正确。在纺锤体的牵引下,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染色体的异常分离很可能与纺锤体有关,D项错误。

25.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所有染色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这些细胞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一个细胞中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和染色体上32P标记的DNA分子数分别是

clip_image020

【答案】A

【解析】玉米体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子代DNA分子都含有32P,则前、中、后期细胞中含32P标记的DNA分子数相对含量都为2; 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含32P,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二、综合题:共5

26.如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clip_image021

(1)在图甲、图乙所示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 (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填编号)中。

(2)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填编号);图乙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 (填编号)。

(3)图甲、图乙所示的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过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时期是 期和 期。

(4)在光照充足处,给图甲所示细胞提供含14C的CO2,在结构⑨中14C的转移途径是 (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

(5)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图乙所示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答案】(1)④ ⑦④

(2)④⑨ ④⑥

(3)前 末

(4)CO2﹣→C3﹣→糖类

(5)破坏了Ca2+的载体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①表示细胞膜、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细胞核、④表示线粒体、⑤表示内质网、⑥表示细胞质基质、⑦表示核糖体、⑧表示液泡、⑨表示叶绿体;乙图中①表示细胞膜、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细胞核、④表示线粒体、⑤表示内质网、⑥表示细胞质基质、⑦表示核糖体、⑧表示中心体。(1)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和⑦核糖体;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并且遗传物质是DNA,因此④线粒体中的DNA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2)甲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④线粒体和⑨叶绿体;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而乙图中没有叶绿体,因此乙图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④线粒体和⑥细胞质基质。(3)图甲、图乙所示的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过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时期是前期和末期,分别是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和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4)含14C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5)细胞吸收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抑制了Ca2+的载体。

27.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可以消耗一定量的O2,这属于植物细胞光呼吸的重要环节。如图表示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部分过程,请回答:

clip_image022

(1)过程①发生在 中,并且需要光反应提供 。在黑暗条件下C3不能被还原再生成 化合物,使光呼吸因缺乏底物而不能进行。

(2)研究发现,催化过程②和③的是同一种酶,CO2和O2会竞争此酶的同一活性位点。因此,当细胞中O2浓度升高时,过程②会受到 。

(3)在强光下,光反应转换的能量超过暗反应的需要,会对细胞造成伤害,此时光呼吸可以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原因是 。

(4)从能量代谢的角度看,光呼吸和有氧呼吸最大的区别是 。

【答案】(1)叶绿体的基质  ATP和[H]  C5

(2)抑制

(3)光呼吸可消耗过剩的能量(或ATP和[H])

(4)光呼吸消耗ATP,有氧呼吸产生ATP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在黑暗条件下光反应停止,因缺少ATP和[H],C3不能被还原再生成C5化合物,使光呼吸因缺乏底物而不能进行。(2)②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③表示光呼吸,由于催化过程②和③的是同一种酶,CO2和O2会竞争此酶的同一活性位点,所以高浓度的氧气,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会促进光呼吸,抑制二氧化碳的固定。(3)在强光下,光反应转换的能量超过暗反应的需要,会对细胞造成伤害,此时光呼吸可消耗过剩的能量(或ATP和[H]),减少细胞受损的可能,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4)据图分析,光呼吸和有氧呼吸最大的区别是光呼吸消耗ATP,有氧呼吸产生ATP。

28.如图表示不同遮光处理对铁线莲光合作用的影响,其中叶绿素a/b表示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之比。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clip_image024

(1)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 上,可用 方法分离出叶绿体中的色素。

(2)铁线莲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ADP从 移向 。

(3)由图分析,当遮光比例达到10%以上时,随着遮光比例增加,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相比, 含量增加更多。由此推测,这是对 环境的一种适应;当遮光比例达到90%时,铁线莲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此时叶绿体固定的CO2 (填“一定”或“不一定”)都来自线粒体。

(4)据图可知,在生产中为了保证铁线莲的最大产量,应在 条件下种植铁线莲。

(5)欲测定铁线莲叶片在25℃下的呼吸速率,实验思路如下:将植物体上的叶片置于密闭容器中,在25℃、10%遮阴条件下,测定叶片CO2的释放量。该实验思路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给予改正: 。

【答案】(1)类囊体薄膜 层析(纸层析)

(2)叶绿体基质 类囊体薄膜

(3)叶绿素b   弱光 等于 不一定

(4)10%遮光比例

(5)10%的遮阴条件是错的,应改为黑暗条件

【解析】(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由于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因此可以用层析法将不同色素分离。(2)光反应利用ADP和Pi合成ATP,发生在类囊体膜上,暗反应过程中ATP水解形成ADP和Pi,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因此铁线莲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ADP从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移动。(3)由曲线可知,遮光比例达到10%以上时,随着遮光比例增加,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加,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相比例逐渐降低,因此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相比,叶绿素b增加量更多;这是对弱光环境的适应;遮光比例达到90%时,铁线莲净光合速率是0,因此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等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此时叶绿体固定的CO2不一定都来自线粒体。(4)由题图曲线可知,10%遮光比例时,净光合速率最大,在生产中能保证铁线莲的最大产量。(5)细胞呼吸消耗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要消耗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因此测定细胞呼吸速率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29.如图表示某种体外培养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各阶段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clip_image025

(1)据图可知,一个细胞周期所经历的时期依次是 ,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约为 。脱氧核苷酸在 期被消耗。

(2)在电镜下观察处于M期的细胞,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 。

(3)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处于 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 h,则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S期,去除抑制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细胞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 期终点前,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被所有细胞达到阻断在G2/S期交界处,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

(4)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质过度表达或缺陷,特别是那些决定细胞周期由G1期进入S期的蛋白质表达异常,使细胞周期进程超越或突破细胞周期的控制点,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出现细胞 。

【答案】(1)G1、S、G2、M    15.3h     S

(2)后期

(3)S   7.4   G1

(4)癌变

【解析】(1)据图可知,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其中分裂间期又分为G1、S和G2期,所占时间为2.8+7.9+3.4+1.2=15.3h,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而DNA的复制发生在S期,因此脱氧核苷酸在S期被消耗。(2)染色单体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因此染色单体的消失发生在后期。(3)DNA的合成发生在S期,当在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时,DNA合成被抑制,即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若使其余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刚完成DNA复制的细胞还需要经过G2、M和G1期,共需要2.8+1.2+3.4=7.4小时.若要使所用细胞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应在G1期终点之前,加入DNA合成抑制剂。(4)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质过度表达或缺陷,特别是那些决定细胞周期由G1期进入S期的蛋白质表达异常,使细胞周期进程超越或突破细胞周期的控制点,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出现细胞癌变。

30.细胞的生命历程:

如图所示,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 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clip_image026

(1)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 ,DE段形成的原因是 。

(2)图2中的 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的甲细胞有 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 条染色单体。

(4)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 ,如果该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为 染色体。若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其原因可能是发生了 。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图1中的 段(填字母)。

【答案】(1)DNA复制 着丝点分裂

(2)丙、丁

(3)4    8

(4)次级精母细胞 常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5)CD

【解析】(1)由图1中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可判断BC是DNA复制,一个染色体上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DNA=1:2;DE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染色体:DNA=1:1。(2)图2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细胞分裂间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由于图1中的CD段,染色体:DNA=1:2,所以图2中丙、丁对应图1中的CD段。(3)图2中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4对8条染色体,所以有4个染色体组;图2中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单体。(4)图2中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XY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已分离,所以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M的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关系,所带基因应相同.如果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则说明在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对应图1中的CD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