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平行班)(解析版)

 李文江XJ 2017-10-14

上学科网,下好资料 http://www.zxxk.com/U2105333.html

http://700125.reg.经典高考资料尽在于此

2016-2017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平行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35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酵母菌 B.颤藻 C.噬菌体 D.水绵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解答】解:A、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颤藻属于原核生物,B正确;

C、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C错误;

D、水绵是一种植物,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B.

2.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微量元素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是( )

A.缺铁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

B.哺乳动物缺钙,肌肉会抽搐

C.缺N会影响酶的合成

D.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时叶片变黄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解答】解:A、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元素之一,缺铁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A正确;

B、钙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

C、N属于大量元素,C错误;

D、镁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发生癌变时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低

B.作物越冬时细胞内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增大

C.细胞内的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等许多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

D.生物体内的含水量在不同时期是相同的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和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解答】解:A、细胞癌变,分裂速度快,细胞代谢活动旺盛,自由水含量高,A错误;

B、作物越冬,细胞代谢活动减弱,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降低,B错误;

C、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反应物是水,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水参与反应,C正确;

D、生物体的不同时期,细胞代谢活动强度不同,含水量不同,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细胞中脂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性激素三种类型

B.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C.脂肪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D.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及髙尔基体上合成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解答】解:A、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三种类型,A错误;

B、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B正确;

C、脂肪分解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需要先合成ATP,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者,C错误;

D、脂质在内质网合成,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B.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D.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解答】解: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应分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A错误;

B、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揭示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C正确;

D、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D正确.

故选:A.

6.下列关于细胞器描述正确的是( )

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核仁就无法形成核糖体

B.采用差速离心法将大肠杆菌的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C.线粒体外膜上存在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D.高尔基体在细胞内繁忙的囊泡运输中起交通枢纽作用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1、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高尔基体是单层膜,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再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高尔基体,但功能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解答】解:A、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A错误;

B、大肠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

C、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线粒体外膜上不存在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C错误;

D、高尔基体在细胞内繁忙的囊泡运输中起交通枢纽作用,D正确.

故选:D.

7.如图为生物膜结构模式图,a、b表示两种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2

A.若该图表示内质网膜局部,则b可表示性激素

B.若a为氧气,则该膜可为线粒体内膜

C.若b为氧气,则该膜可为叶绿体内膜

D.若b为消化酶,则该膜为内质网膜局部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2、clip_image004

【解答】解:A、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因此若该图表示内质网膜局部,则b可表示性激素,A正确;

B、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因此若a为氧气,则该膜可为线粒体内膜,B正确;

C、氧气是类囊体场所的,若b为氧气,则该膜可为类囊体膜,C错误;

D、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其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因此若b为消化酶,则该膜为内质网膜局部,D正确.

故选:C.

8.下列概念中哪项可用如图模型来表示( )

clip_image006

A.1表示还原糖,2~4分别表示葡萄糖、果糖、蔗糖

B.1表示双层膜的细胞结构,2?4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膜

C.1表示具有色素的细胞器,2?4分别表示叶绿体、液泡、中心体

D.1表示ATP,2?4分别表示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ATP的结构式及各组分的含义:

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

【解答】解:A、蔗糖是二糖,不是还原性糖,A错误;

B、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均具有双层膜结构,细胞膜是单层膜,B错误;

C、中心体中无色素,C错误;

D、一个ATP由一个腺嘌呤、一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B.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壁

C.细胞质基质能为细胞核提供ATP、酶、DNA等

D.硝化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氨基酸、核苷酸等.

2、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很大.

3、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只有拟核.

【解答】解:A、不同细胞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相差很大,A错误;

B、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B错误;

C、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核提供DNA,可以为细胞核提供合成核酸的原料,C错误;

D、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拟核中,其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可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来加快反应速率

B.酶都是在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C.酶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为氨基酸

D.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概念.

【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特异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解答】解:A、酶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可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A错误;

B、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只有蛋白质类的酶是在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B错误;

C、酶能循环使用,因此其在催化反应完成后不会立即被降解成为氨基酸,C错误;

D、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所有的细胞都含有呼吸酶,D正确.

故选:D.

11.如图中Ⅰ~Ⅳ说明了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8

A.所有图中均为主动运输

B.在图Ⅱ和图Ⅲ中为主动运输,在图Ⅰ和图Ⅳ中为被动运输

C.在图Ⅰ、Ⅱ和Ⅳ中为渗透作用

D.在图Ⅲ中为主动运输,而在图Ⅰ、Ⅱ、Ⅳ中为被动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根据运输方向及是否需要载体,判断图中Ⅰ和Ⅳ是自由扩散,Ⅱ是协助扩散,Ⅲ是主动运输.

【解答】解:A、Ⅰ、Ⅱ和Ⅳ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A错误;

B、图II中物质是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应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

C、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而图Ⅱ中物质一般不是溶剂分子,C错误;

D、Ⅰ和Ⅳ的运输特点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图II中物质是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Ⅲ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需经解离、压片等操作才能将细胞分散

B.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转动光圈才能换上高倍物镜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从胞内单方向运动到胞外导致液泡变小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速度逐步减慢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A、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需要的是活细胞,而解离后细胞会死亡,A错误;

B、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转动转换器才能换上高倍物镜,B错误;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既有进入细胞的,也有出细胞的,C错误;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速度逐步减慢,D正确.

故选:D.

13.某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

组1 1%淀粉溶液+新鲜唾液+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组2 2%蔗糖溶液+新鲜唾液+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无砖红色沉淀

组3 2%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底物和酶 B.组3的结果是砖红色沉淀

C.指示剂可用碘液替代 D.实验结果证明酶有专一性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生物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4、分析题干信息:

组1和组2对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新鲜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为还原糖但不能分解蔗糖,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

组2和组3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蔗糖酶能分解蔗糖为还原糖但淀粉酶不能分解蔗糖,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知,组1和组2对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组2和组3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A正确;

B、组3中的蔗糖酶溶液可将蔗糖催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产生砖红色沉淀,B正确;

C、碘液可鉴定淀粉是否被水解,但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分解,所以该实验中的指示剂不可用碘液替代,C错误;

D、由以上分析知,组1和组2对照、组2和组3对照,均能证明酶有专一性,D正确.

故选:C.

14.如图1表示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图2中的实线表示温度为a时的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则当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与时间关系对应的曲线是( )

clip_image010

A.曲线1 B.曲线2 C.曲线3 D.曲线4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4、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解答】解:图2中的实线表示温度为a时的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由图1可知在温度为2a时酶的活性较在温度为a时高,其酶促反应速率会加快,所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图2中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但是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会改变,即当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与曲线2相一致.

故选:B.

15.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

C.零上低榀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D.可通过观察澄淸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慢跑时进行有氧呼吸运动;果蔬储存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又不会冻伤果蔬,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A、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A正确;

B、慢跑时进行有氧呼吸运动,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B正确;

C、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又不会冻伤果蔬,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

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较多

B.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条最上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髙

C.色素带的宽窄反映了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

D.滤纸条上没有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丙酮(酒精)等,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解答】解:A、由于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多且叶绿素呈现绿色,所以,提取液呈绿色,A错误;

B、在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实验中,由于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高,扩散速度最快,所以位于在滤纸最上方,B正确;

C、色素带的宽窄反映了色素的含量,C错误;

D、未见色素带,其原因是操作失误,一般选用的是浓绿、幼嫩的叶片,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

B.ATP和NADPH是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ATP和NADH是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植物一生中,光合作用过程产生的ATP远多于呼吸作用过程产生的ATP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有氧呼吸的三阶段:

clip_image012

(2)光合作用过程:

clip_image014

【解答】解: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可见光,不能吸收红外光和紫外光,A错误;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均有NADH产生,三个阶段均有ATP生成,而水只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且第三阶段消耗NADH,B错误;

C、线粒体中能量的变化是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不转化成光能,C错误;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把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阶段把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细胞中稳定的化学能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其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植物一生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的ATP多于呼吸作用生成的ATP,D正确.

故选:D.

18.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

B.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丝牵拉着丝点使之断裂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为1:2

D.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纺锤体是前期出现的,间期观察不到纺锤体,A错误;

B、着丝点的分裂与纺锤丝的牵拉无关,B错误;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为1:2,C正确;

D、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细胞板,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出现,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B.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内蛋白质种类和功能完全不同

C.细胞中出现胰岛素的mRNA说明该细胞已发生分化

D.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A正确;

B、因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经分化形成的不同组织细胞内蛋白质种类和功能不完全相同,B错误;

C、只有胰岛B细胞能合成胰岛素,其他细胞不合成胰岛素,细胞中有胰岛素的mRNA,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分化,C正确;

D、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如干细胞,D正确.

故选:B.

20.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组织样液中滴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说明有蛋白质

②向2mL果酒中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震荡后呈现灰绿色

③苏丹 III染液染色后要用酒精洗去浮色

④盐酸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两个实验的作用原理相同

⑤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模拟实验中,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速率不相同.

A.③④⑤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解答】解:①组织样液中滴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说明有肽键,不一定是蛋白质,①错误;

②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②正确;

③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50%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③正确;

④盐酸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中的作用除了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外,还具有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加速DNA与染色剂结合的作用;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是解离,使组织细胞分离开来,④错误;

⑤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模拟实验中,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速率相同,⑤错误.

故选:B.

21.如图是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m=b﹣a,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16

A.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则平衡时m不变

B.若向漏斗中滴入等浓度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m增大

C.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

D.若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平衡时m将减小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本题是对渗透作用原理的考查,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漏斗中是蔗糖溶液,烧杯内是清水,因此通过渗透作用烧杯内水分子进入漏斗,使漏斗液面升高,影响m高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漏斗内和烧杯中的渗透压差值,二是漏斗内液体的体积产生的液压

【解答】解:A、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由于渗透作用液面会继续上升,上升的时候将漏斗的溶液稀释,渗透压下降,因此m减小,A错误;

B、注入等浓度的蔗糖后,漏斗中的蔗糖被稀释了,现在注入了和开始等浓度的蔗糖,实际上此时漏斗中的蔗糖浓度增大了,因此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增加,m升高,B正确;

C、向漏斗中滴入清水,漏斗内的浓度降低,渗透压下降,m将减小,C错误;

D、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a增大,b也增大但小于a的增加值,m减小,D错误.

故选:B.

22.现有2个取自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18

A.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大

B.2min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

C.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都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D.本实验若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则现象更明显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处于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大,A错误;

B、2分钟时,处于甲、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减小,细胞液浓度与初始值相比增大,B正确;

C、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并置于清水中,处于甲溶液中的细胞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再放入清水中,基本没有变化,处于乙中的细胞再放入清水中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

D、紫色的洋葱内表皮的液泡中不含有色素,显现不明显,D错误.

故选:B.

23.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20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当氧浓度为b点和c点时,酵母菌有氧呼吸强度之比为2:3,无氧呼吸强度之比13:12

C.当氧浓度为c时,clip_image022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

D.在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产生的[H]部分进入线粒体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化学反应程式为:

无氧呼吸:酒精发酵:C6H12O6clip_image0242C2H5OH+2CO2+能量;

有氧呼吸:C6H12O6+6O2+6 H2Oclip_image024[1]6CO2+12H2O+能量.

产物中如果有C02产生,则有两种可能:有氧呼吸或酒精发酵.

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1:6;

无氧呼吸过程: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酒精=1:2:2.

【解答】解: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酒精量相同,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不场所酒精,但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当O2浓度为b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5mol,消耗的葡萄糖为3.25mol,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12.5﹣6.5=6mol,消耗的葡萄糖为1mol;当O2浓度为c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mol,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15﹣6=9mol,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因此,这两点酵母菌酵母菌有氧呼吸强度之比为2:3,无氧呼吸强度之比13:12,B正确;

C、当O2浓度为c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6mol,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为15﹣6=9mol,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因此,此时clip_image026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C正确;

D、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此时产生的[H]不会进入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24.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28

A.图乙中的b点对应图甲中的B点

B.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g点

C.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最高

D.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细胞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温度对细胞呼吸影响的综合性题目,先回忆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及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的曲线模型,然后结合选项分析题图综合解答.

【解答】解:A、分析图乙中的b可知,该点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是由于夜间低温影响了细胞的呼吸,在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减慢,对应图甲中的B点,A正确;

B、分析题图甲可知,F点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二氧化碳浓度由降低向增加转化的拐点,此点之前,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此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的强度,该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对应图乙中的h点,而不是g点,B错误;

C、图乙中的d点之前光照强度弱,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d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d点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减少,浓度降低,因此d点时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最高,C正确;

D、分析图甲可知,这一昼夜之后G点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开始时A点的浓度,减少的这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因此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D正确.

故选:B.

25.在玻璃温室中,研究小组分别用三种单色光对某种绿叶蔬菜进行补充光源(补光)试验,结果如图所示.补光的光强度为150μmol·m2·s1,补光时间为上午7:00﹣10:00,温度适宜.clip_image03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给植株补充580nm光源,对该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B.若680nm补光后植株的光合色素增加,则光饱和点将下降

C.若450nm补光组在9:00时突然停止补光,则植株释放的O2量增大

D.当对照组和450nm补光组CO2吸收速率都达到6μmol·m2·s1时,450nm补光组从温室中吸收的CO2总量比对照组少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给植株补充5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说明此光源对该植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给植株补充450nm和6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升高,说明此光源对该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解答】解:A、与对照组相比,给植株补充580nm光源时植株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说明此光源对该植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A错误;

B、若680nm补光后植株的光合色素增加,则植物吸收光能的能力增强,会使光补偿点下降,B错误;

C、若450nm补光组在9:00时突然停止补光,会使光反应速率降低,则植株释放的O2量减少,C错误;

D、当对照组和450nm补光组CO2吸收速率都达到6μmol·m2·s1时,由于450nm补光组需要的时间短,因此分析题图可知从温室中吸收的CO2总量比对照组少,D正确.

故选:D.

26.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实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32

A.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CAB,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DB

B.因为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的是呼吸作用,所以装置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C.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如果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将10%NaOH换成等量清水,其他设置相同

D.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如图:

clip_image034

实验一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验二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A、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C→A→B,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是D→B,A正确;

B、由于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且细胞呼吸与光照无关,所以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呼吸作用方式时,装置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B错误;

C、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如果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将10%NaOH换成等量清水,其他设置相同,C正确;

D、由于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利用图Ⅰ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D正确.

故选:B.

27.基因型为AaBb的图某高等动物细胞,其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列叙述与该图不相符的是( )clip_image036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B.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

C.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

D.该细胞可能由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片段交换后产生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Aa,说明其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解答】解:A、该细胞处于减Ⅱ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因此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A正确;

B、该细胞处于减Ⅱ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若发生交叉互换,则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若发生基因突变,则此时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b,C错误;

D、该细胞可能由初级卵母细胞经前期Ⅰ的染色体片段交换后产生的,即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C.

28.如图为细胞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38

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 的含量,则c→d 过程细胞核中DNA含量不变

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 DNA的含量,则e 点时一条染色体中 DNA的含量与 a点相同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的含量,则 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 DNA的含量,则a→c 过程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曲线图: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b段代表分裂间期;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 的含量,则c→d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但细胞核中DNA含量不变,A正确;

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即这两点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DNA分子,B正确;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染色体数目减半,C错误;

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a→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该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D正确.

故选:C.

29.用32P标记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所有的DNA分子,然后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开始培养后一个细胞核中DNA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40

A.CD段与GH段的细胞中Y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同

B.IJ段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都是1:2

C.GH段细胞中含32P的核DNA分子占总数的clip_image042

D.KL段每个细胞核中含32P的染色体条数都相等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培养后一个细胞核中DNA数的变化.图中AE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其中BC段表示间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E点后表示末期;FL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解:A、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含有一条Y染色体,后期细胞中含有2条Y染色体,而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中细胞中都含有1条Y染色体,所以CD段与GH段的细胞中Y染色体数目有可能相同,A错误;

B、IJ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是1:2,而后期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是1:1,B错误;

C、到GH段时,细胞中的DNA已经进行了2次复制(BC段和FG段),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此时细胞中含32P的核DNA分子占总数的比例为clip_image042[1],C正确;

D、有丝分裂结束后,每条DNA的两条单链中只有一条单链被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因此KL段每个细胞核中含32P的染色体条数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选:C.

30.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各向两极如何移动( )

A.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在两极随机地结合

B.通常母方染色体移向一极而父方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C.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各有一半移向一极,另一半移向另一极

D.未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一极,而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父方和母方染色体在两极随机地结合,A正确;

B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因此父方、母方的染色体是随机的移向两极的,B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配对的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互换的染色体不会移向同一极,D错误;

故选:A.

31.下列是有关孟德尔的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B.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是类似的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彼此分离

D.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但假说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防止其发生自花传粉,A正确;

B、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时,发现F2的分离比都是类似的,即接近3:1,B正确;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时,提出的主要假设是F1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C错误;

D、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现象,但假说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D正确.

故选:C.

32.等位基因一般位于( )

A.DNA的两条链上 B.姐妹染色单体上

C.非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 D.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

【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解答】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错误;

B、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B错误;

C、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错误;

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33.如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clip_image044 B.clip_image046 C.clip_image048 D.clip_image050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

【解答】解:A、Dd是杂合体,含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1: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正确;

B、表示D和d两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完成受精作用,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

C、DD是纯合物,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错误;

D、dd是纯合物,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错误.

故选:A.

34.等位基因B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分别决定山羊有胡子和无胡子,但是在雄性中Bb为显性基因,在雌性中B+为显性基因.有胡子雌山羊与无胡子雄山羊杂交产生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中雌性表现为有胡子

B.F1中雄性50%表现为有胡子

C.F2纯合子中有胡子雌山羊占clip_image052

D.F2雄山羊中有胡子个体占clip_image052[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析题文:山羊胡子是从性遗传实例.在雄性中Bb为显性基因,在雌性中B+为显性基因,则亲代中有胡子雌性与无胡子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_,♂B+B+,其杂交产生的F1为:B+B+(雌性有胡子,雄性无胡子),B+B_(雌性有胡子,雄性可能有胡子,也可能没有胡子).

【解答】解:A、亲代中有胡子雌性与无胡子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_,♂B+B+,其杂交产生的F1为:B+B+(雌性有胡子,雄性无胡子),B+B_(雌性有胡子,雄性可能有胡子,也可能没有胡子),A正确;

B、如果亲本雌性个体基因型为B+B+,子一代中雄性个体全为无胡子,B错误;

C、如果亲本雌性个体基因型为B+B+,后代全为纯合子,C错误;

D、如果亲本雌性个体基因型为B+B+,后代雄性个体全为无胡子,D错误.

故选:A.

35.有关下列遗传图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54

A.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中的④⑤⑥过程

B.以上过程属于“假说一演绎”法中的验证过程

C.图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clip_image056的原因之一

D.子代中aaBB的个体占aaB_中的比例为clip_image058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为Aa的自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是AA:Aa:aa=1:2:1;右图为AaBb的自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是A_B_:A_bb:aaB_:aabb=9:3:3:1.

分析杂交实验过程①②④⑤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⑥为受精作用.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图中①②④⑤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右图中有两对基因,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重组,所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过程,而⑥过程表示受精作用,不能体现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A错误;

B、“假说一演绎”法中的验证过程用的是测交方法,B错误;

C、右图中③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是随机结合的,所以后代AA:Aa:aa=1:2:1,其中Aa占clip_image060,C正确;

D、右图子代中aaB_,个体包括clip_image062aaBb和clip_image064aaBB,所以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clip_image066,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36.(1)活化能是指分子从 常态 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 活跃状态 所需要的能量.

(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 细胞代谢 ,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上发生 稳定性差异 的过程.

(4)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对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的 遗传和变异 都是十分重要的.

(5)绿叶中色素纸层析法分离的原理: 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相互分离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的分化;亲子代生物之间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的原因.

【分析】1、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活化能实现其催化作用,活化能是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细胞代谢是指细胞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许多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代谢进程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其中细胞质基质是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使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分裂;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5、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解答】解:(1)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细胞代谢是细胞中每时每刻进行的许多化学反应的统称,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4)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5)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利用该原理用层析法可使绿叶中的各种色素相互分离.

故答案为:

(1)常态 活跃状态

(2)细胞代谢 细胞质基质

(3)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稳定性差异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遗传和变异

(5)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相互分离

37.如图甲是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部分结构已标明.图乙表示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的过程.请据图作答:

clip_image068

(1)图中结构示意图属于 物理模型 (填“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 3、9 (填图中编号).真核细胞核糖体的形成与 4 (填图中编号)有关,该细胞外的O2至少需要穿过 3 层磷脂双分层才能到达被利用的部位.

(2)图乙a、b、c三种细胞器中,对蛋白质具有加工、分类和包装功能的是 高尔基体 (填细胞器的名称),分泌蛋白出细胞的方式是 胞吐 ,为了研究图乙所示生理过程,一般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同位素示踪法

(3)用台盼蓝对图甲的动物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的功能,除此之外,细胞膜还具有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等功能.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1是高尔基体,2是内质网,3是核膜,4是核仁,5是细胞膜,6是细胞核,7是中心体,8是核糖体,9是线粒体.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解答】解:(1)图中结构示意图属于物理模型,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 3核膜、9线粒体.真核细胞核糖体的形成与 4核仁有关,该细胞外的O2至少需要穿过1层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3层磷脂双分层才能到达被利用的部位线粒体内膜.

(2)图乙a、b、c三种细胞器中,对蛋白质具有加工、分类和包装功能的是高尔基体,分泌蛋白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一般可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3)用台盼蓝对图甲的动物细胞进行染色,发现死细胞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的功能,除此之外,细胞膜还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功能.

故答案为:

(1)物理模型 3、9 4 3

(2)高尔基体 胞吐 同位素示踪法(或同位素标记法)

(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8.由于含双酚A材料的广泛使用,致使其释放到环境中产生安全隐患.我国某研究小组进行了探究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将大小长势一致玉米幼苗均分4等份,分别用3种浓度的双酚A和甲醇进行浸根处理.在昼夜温度分别为25°C/18°C、光照强度1000μ mol·m2·s1、光照时间12h·d1处理8天后,分别测定叶绿素总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实验结果见表.

双酚A浓度g·L1

叶绿素总含量mg·g1

气孔导度mol·m2·s1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0

3.00

0.048

11.6

1.5

3.20

0.051

12.8

5.0

3.30

0.044

10.5

10.0

3.22

0.024

5.5

(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回答下列问题:

(1)双酚A应溶解于 甲醇 中,以得到3种浓度的双酚A溶液.

(2)测定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应取新鲜叶片,用 无水乙醇 作溶剂研磨;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 碳酸钙 .然后过滤并测定滤液的吸光度,计算得出叶绿素含量.

(3)与对照组相比,1.5g·L1双酚A条件下玉米幼苗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 总叶绿素含量高,利于吸收(转化、利用)光能 ,促进了光反应;② 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或两重性或既能促进也能抑制)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题图:该实验是探究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自变量是双酚A的浓度,因变量是叶绿素总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随之双酚A的浓度增大,叶绿素总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先升后降,据此答题.

【解答】解:(1)据题意可知,该实验是分别用3种浓度的双酚A和甲醇进行浸根处理,即空白对照组用甲醇处理的,故双酚A应溶解于甲醇中,以得到3种浓度的双酚A溶液.

(2)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故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取新鲜叶片,用无水乙醇作溶剂研磨;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碳酸钙,

(3)与对照组相比,1.5g·L1双酚A条件下玉米幼苗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总叶绿素含量高,利于吸收(转化、利用)光能,促进了光反应;②气孔导度大,CO2 供给充分,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或 两重性 或 既能促进也能抑制).

故答案为:

(1)甲醇

(2)无水乙醇 碳酸钙

(3)①总叶绿素含量高,利于吸收(转化、利用)光能

②气孔导度大,CO2 供给充分

(4)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或 两重性 或 既能促进也能抑制)

39.如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丁表示丙过程中某细胞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clip_image070

(1)与动物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 中心体

(2)图甲中B、E细胞各含有 82 条染色体:其中E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乙图中的 (填标号)阶段.

(3)在体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处在乙图中的 阶段(填标号).

(4)图丁对应于图丙中的细胞 (选填“①”、“②”或“③”);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 aB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甲:A图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也可表示减数分裂间期;B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图C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表示处于减一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E和F分别表示减二前期和后期图.

分析图乙: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分裂.

分析图丙: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

分析图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二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

【解答】解:(1)与动物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图中B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E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E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对应于乙图的②阶段.

(3)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即乙图中的⑥阶段.

(4)图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该生物为雌性个体),对应于图丙中②的细胞;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为AAbb,则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因此细胞IV的基因组成是aB.

故答案为:

(1)中心体

(2)8 2 ②

(3)⑥

(4)②aB

40.自交不亲和性是指某一植物的雌雄两性机能正常,但不能进行自花传粉或同一品系内异花传粉的现象.如某品种烟草为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请回答问题:

(1)烟草的自交不亲和性是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S1、S2…S15)控制,烟草的花粉只有通过花粉管伸长(花粉管由花粉萌发产生)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才能完成受精.下图为不亲和性基因的作用机制:

clip_image072

现将基因型为S2S3的花粉授于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则子代的基因型为 S2S3、S3S4 .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系列基因的纯合个体,结合图说出理由: 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完成受精

(2)科学家将某抗病基因M成功导入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成熟的抗病植株.如图,已知M基因成功导入到S2所在II号染色体上,但不清楚具体位置.

现以该植株为 (父本或母本),与基因型为S1S2的个体杂交,根据子代中的抗病个体的比例确定M基因的具体位置.

I.若后代中抗病个体占 50% ,则说明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中使该基因失活.

II.若后代中抗病个体占 0 ,则说明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之外的其他部位.

用遗传图解分析I情况(转基因亲本基因型S4M):

clip_image074 clip_image076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卵细胞是S1和S2时,S1和S2的花粉不能受精而S3和S4的花粉能受精.所以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受粉.

【解答】解:(1)(2)若基因型为S2S3的花粉授予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S2S4的烟草产生的卵细胞是S2和S4,所以只能接受S3的花粉,子代基因型为S2S3和S3S4.由题图可知,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完成受精,因此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系列基因的纯合个体.

(2)该实验的目的是判断导入基因的位置,以该植株为父本,与基因型为S1S2的母本杂交,根据子代中的抗病个体的比例确定M基因的具体位置.如果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中使该基因失活,则后代中抗病个体占50%;如果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之外的其他部位,S2无法进行完成受精,后代中无抗病个体.遗传图解如下:

clip_image077

故答案为:

(1)S2S3、S3S4 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完成受精

(2)父本 50% 0

遗传图解:

clip_image079

2016年12月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