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07裹束7-节对筋的连接作用

 田牧 2016-11-04

307裹束07节对筋的连接作用

  一、筋与节的关系

  筋节骨肉皮血,是组成书法意象的六个要素。

  

  筋已经已经讲过了,我用红色表示,接下来要讲讲节的作用。筋是笔锋走过的道路,节是什么呢?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说,节是调控的结果。如果笔锋在行走中没有任何调整,那就是直线。好像汽车在运动时没有扭过方向盘,这是走直路。但深入想一想,不对,开过车的都知道,走直路还是有微小的调整的。在书法中,写直线要保持中锋,笔毛才会顺。所以,为了保持中锋运笔,手腕还是要时时动一动,防止尖锋脱离中线。如果运笔走弯路,写弧线,这就有转弯问题,转弯就是调整方向。书写中,笔心逐渐改变方向会产生光滑的弧线。我们现在都知道,那是用了暗节点。如果突然改变方向,就会产生折线。所谓折现,就是有角,这是明节点。

  

  明节点比暗节点复杂得多,有方形,有圆形。有尖形,以前都介绍过。一级课程40课开始用了好几堂课讲节点。

  简言之:

  筋是笔锋之运行,节是笔锋之调整。

  筋是大圈取势,节是小圈用笔。

  笔锋运行必有调整,调整是保证运行顺畅。

  不管你写直线还是写弧线,调整笔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筋就一定有节,筋节是相辅相成的

  以前我教大家写“永”字,先写中线,它表现出笔锋的运行路线,就是筋;也表现出调锋的位置,就是节。所以这图其实是筋节图。

  不过,暗节点在这图上没有表现出来。如中间的竖笔是“努”,应该有换手腕的暗节点。长掠也动了手腕,所以是弧线。如果明暗节点都要标示出来,还得加上这两点。不过暗节点外表上是光滑的,筋节图通常不标示。

  二、换笔心产生节

  笔锋是有许多毫毛聚集起来的,会散,会绞起来。所谓调整,就是根据毛笔的特性做出一些动作,避免笔锋产生问题,影响运笔。这种调整动作,当然会在纸上留下痕迹,这就是节。普通人只看见毛笔的外形,不懂笔心为帅。会用笔的都知道,真正起作用的是笔心。所谓调整,根本上就是调整笔心。

  

  从理论上说,笔心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垂直,也就是5号位,正锋。5号位使用笔的中心位置,正锋就是八面对称。第二种是倾斜,第三种是弯曲。当你在笔心倾斜或弯曲时运动,那只有左右对称,前后不对称了。第四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当你换笔心时用力过大,压得太重,笔心会出现弯折的情况,这会伤害毫毛。以前有人称之为“跪折”,好像人下跪一样,当作一种技法,这我很不赞成。我认为用笔要避免弯折。所以笔心四种情况,弯折是不用的。倾斜这一种只是理论上存在,因为笔心是软的,笔心倾斜在实际书写时稍微一用力就会弯曲。所以只有垂直和弯曲,这两种是主要的。无论是垂直变成弯曲,还是弯曲变成垂直,只要笔心状态一改变,都会产生节点。

  笔心状态的改变,古代称为“换笔心”。大致就是三种情况:一是笔心从垂直换到弯曲。二是从弯曲回复垂直。三是从某个方向的弯曲,换到另一个方向的弯曲。“换笔心”,就是换方向。这三种情况或者是手腕向左换成向右,或者是向右换成向左。笔心方向变了,笔锋运行的方向就跟着换过来了。

  那笔心状态怎么会变换呢?当然是因为你手腕在动。晚清书法家徐谦《笔法探微》这样说过:“换笔者,笔行内转忽然换力之方面也。”他说笔锋运行时,内部用力转了一个面,这就叫换笔。“凡笔之外形改变方向者,曰转,曰折。”从笔的外形可以看到方向的改变,或者是转,或者是折。“其外形未变方向而内力已变方面者是,则谓之换。”这是说在某一时刻,看外形方向没有改变,实际上内部用力方向已经转换,这就叫做“换”。我们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内部改换用力的方向,主要是使笔心扭过来,这个时刻,这一点就是节点。徐谦他是感到了“换笔”的道理。但他没有指出“笔心”,只说“内部”,这就比较难懂了。

  简言之:

  笔心是由手腕控制的。

  手腕一动,笔心的方向或状态必有变化。

  笔心变化就会在纸面上产生一个节点。

  所以笔心调节只要一个动作,用腕。这就是古人所说“换笔心”的意义。

  三、节对筋的作用

  节对筋的作用,也就是小圈对大圈的影响。

  3.1连接:转圈、尖接、换面、折角、转角

先说简单的,连接,这个大家很熟悉了。

①转圈。单一笔势要组成复合笔势,就要用到节点。如一个横一个竖组成曲尺势,画出筋节图来就是这样的。这个节点通常是两圈,拨灯法写成的。学过“永”字八法的都很熟悉。复合笔势的组成,筋的加长,就要用到节点。

 

  如果横竖组成十字势,交叉放置,那就会产生两个节点,筋节图是这样的。刚才是实点,这种是虚连,中间是飞度的。刚才拨灯法那两圈节点,现在分开了。一圈是横笔的收,第二圈是竖笔的起。用这方法来联系横竖的筋,组成十字势。

  十字势是向上移位,也可以水平移位,那就产生一个丁字形的奋笔势,两个节点。可见大圈移位其实是节点的移动,是大幅度摇腕引起的。

  ②尖接。如果你不喜欢转圈,以前我还介绍过一个尖接。尖接也是组合笔势的方法。完全不用转圈,只要换面就可以了。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国”字和颜真卿《颜勤礼碑》“国”字,就是用了尖接。“永”字八法原则是“笔笔断而后起”,尖接也是一种断。但这种断,是断中有连。人家看起来横竖还是连的,前人称为“意连”。

  ③换面。换面比较常见的还有698三面换。其实和尖接方法是一样的。颜真卿《告身帖》“用、国”二字的右上角,你可以看到一横写过来慢慢变细了,减少了笔锋和纸面的接触,然后换面就会更方便一些。笔锋和纸面接触越多,换面就越难。三分笔比一分笔难得多。

 

  ④折角。《阴符经》的方法更简单,它的特点是横竖粗细都差不多,连折角也是同样粗细,这样你就不用考虑分数的变化。他也用了两个节点,而且拉得很开,这只是换面,没有转圈。每次换面只是45度,角度小就容易。

  转角。更简单的就是写圆角,用暗节点来连接横竖。颜真卿经常用这一招,说是篆书技法。粗细一致,暗节点,篆法就比较简单。

 

  但要注意,这两种写法,一个用折,一个用转。因为中间没有断过,没有做过收笔动作,实际上是把横竖两笔化为一笔了,短线条变成了长线条。通常只限于一个笔势之内。如“见”字下面的虿毒势,就是竖横趯的组合。筋太长会引起其他问题。

  这种把两笔化为一比的方法,没有普遍性。如“口”字,右上角可以采用暗节点,但左下角就只能用明节点。明节点有它的价值,它可以成为线条的一部分,又厚实稳定的感觉。

 

  你看这两个草书“下”字,鸡头势。王羲之用明节点来连接,草书点画当真书处理,笔锋在明节点处得以调整,所以出节点后可以从容变化。孙过庭写得较快,多用暗节点和飞度,结果就没有王羲之那种坚不可摧的效果。

  今天我们来试一试写一个“口”字,先从简单的筋开始,今后一点点反效果加上去,后来会变得很复杂。

  “口”字我讲过,这是一个竖笔势的化势。单纯的筋是这样的,这里四条线连接有三个角,我把它们分别标为A角、B角和C角。现在A出来的这根蓝线是大角度的斜线。我们分拆A角的节点,把它抬高,那就多了一个节点,现在一横比较平了。但是,蓝色之一横,你不要把他写得绝对水平,因为笔锋是从下面上来的,绝对水平不符合摇腕手势。

  接下来要处理C。写“口”字这个C角花样最多。你看这几位书法家,怀素直接写一个,节点就在左下角,行草书中常用这种。这时候“口”字中间的空白是三角形。智永真书,点画要分清楚些,右边的一竖向右移动了,“口”字中的空白也增加了。颜真卿这个“口”字,一竖不是在左下角,而是完全移到右下角,“口”字中的空间就是方形。

 

  智永的左下角最后一横写法,一种是露锋起,这是横下笔。另一种是竖下笔,然后两面换写横。

  我今天请各位练习三种常用的处理法:,

  一是抬笔向上飞度,然后横下笔写一横。二是抬笔向下转出飞度,然后横下笔写一横。三是向下转飞度后,用竖下笔两面换写一横。

  

你平时用哪一种的?好,我们实际来写一下。

首先就是一个普通的竖笔势,左-右-左-右。因为我们现在是写筋,这个用条细线就可以,不用有什么变化。然后,把它做一个变形,左-右-左-右。这已经是一个“口”字形了。那么这有两个节点,我们先把这个节点解散,把这个一横移位到上面去,左-右-左-右。这一横从这个地方,现在移上来了。

  那么左下这个节点也可以解散,把这一竖可以从这儿到这儿,用不到到尾巴,留一点,大概在这地方。那么就有三种不同的情况,我刚才说的:

  第一种,左-右-左,向上面飞出,然后横下笔。第二种,左-右-左,向下面飞出,横下笔。第三种,左-右-左,下面飞出以后,竖下笔,向右写一横。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两面换。这儿最好留一点出来。

  你不要封得太死,像这作竖-横-竖-横,四条边方方正正的,四个角都封得死死的,中间的空白也是方形。这么写,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很方正,但可以增加点灵活性。怎么说呢……你自己想吧!

  本节要点:

  节是笔锋之调整,属于用笔。

  手腕操控笔心,笔心一动形成节。

  节对筋的影响1:连接笔势。

  复习思考:

  实际用笔时,究竟是先写节后写筋,还是先写筋后写节?也就是说,下笔先写小圈呢,还是先走大圈笔势?(同时)

  如果不是实际书写,下笔前心目中先有大圈笔势,还是要考虑好小圈子才下笔?(大圈)

========================

注意最后一横与竖的各种连接方式:

===========

节对筋的连接作用:

转圈

尖接

换面

折角

转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