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9-18真书的技法10 ﹝3﹞调节笔心和笔锋:衄锋和按锋。 用过毛笔书写的人都知道,只要一用笔就有两个问题,一是笔心会弯,二是笔锋会扁。纠正笔心弯曲的用笔动作叫衄锋,「九用」之六,收拢铺开的笔锋,这动作叫按锋,「九用」之八。 ■六曰衄锋,住锋按挼是也,烈火用之。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动作会不会产生节点? 蹲锋和衄锋的作用 ![]() 笔心只有两种状态,一是直,一是弯。直变弯是受到了下压力,「九用」中称为蹲锋,压力越大,笔心弯曲度越大,如果笔心是侧放的,更容易压弯,所以一分笔变二分笔、二分笔变三分笔只需很小的下压力。 ![]() 现在反过来,弯曲的笔心要它变直怎么做?是不是往上「提」就可以?当然不是。如果笔毫很硬,有弹性,往上提略有挺直的作用,但这是毫毛本身的性能,不是笔法,不适合所有毛笔,软毫就挺不直了,用笔技法是不管硬毫还是软毫,都适用的一种技巧。捻管转手指,会不会把弯曲的笔心转直?你试一下就知道,也不会的。 ![]() 一级课程讲过,衄锋就是扭笔心,弯曲的笔心要它变直,只要把笔心扭一下就直了。我的示范动作在一级课程第16课,20课,这里不重复了。 不少人看示范,看不见笔心,这里把示范动作的笔心画出来,培养笔心感觉。所谓「扭」,只是水平方向加一个推力,以减少笔心的弯曲度,从技法角度来说,方法很简单,只要反方向摇腕,如果笔心弯曲的弓形向右,只要向左摇腕,就可以回复垂直。 ![]() ![]() ![]() ![]() ![]() 在扭笔心时,笔尖要顶住纸面,我标志为A点,笔尖钉在A不移动,这样容易扭直。如果笔尖滑来滑去,就会影响摇腕效果。如果一次摇腕,笔心没有回到五号位,没有直,可以增加摇腕次数,摇两次、三次,必可收效。注意摇腕时不要下蹲,只是水平来回,手腕有三个位置,左中右,多次摇腕都要摇过中点,逐渐减小幅度,笔心就直了。 孙过庭《书谱》 ![]() 笔尖钉在一个点上,摇来摇去调节笔心,当然会产生节点,这一点的墨色必然深了,外表上未必看得出,这属于暗节点。以孙过庭《书谱》「上」字为例,彩印本看起来很清晰,但用透射式近红外线摄影,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两横尾部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暗节点,这是台湾故宫请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拍摄的照片,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古迹上的暗节点显示出来了。笔画收笔,目的是把笔心回到起初的状态,可以继续写下一笔或者下一个字。 衄锋的其他用法,主要就是揉搓。揉搓可以在一点上做,也可以在一条在线做,如在A点和B点之间来回几次。以前讲过笔尖开锋,把毫毛拉开一些,以使尖锋线粗一点,具体操作是一边扭动笔心,同时笔尖来回移动。注意这只是对尖锋而言的,侧锋没有开锋的问题,侧锋线粗一些只要增加分数。 ![]() ![]() ![]() ![]() ![]() 拙 ![]() ![]() 揉搓可以用于尖锋线起笔,也可以用于收笔。如《阴符经》「拙」字,提手旁第一笔横,这是尖锋线,注意它的收笔,放大点看,这收笔怎样写出来的?这就是用笔尖横向来回揉搓。揉搓如果是沿着弧线来回,那就形成一个小圈。 ![]() ![]() 「拙」字提手旁戈法化势下面的策,起笔节点,看起来一团模糊,很难下手。分析一下这个节点,它由两部分组成。目的是要写向三号位走的长策,蓝色这一笔,于是事先要整理一下笔锋,调整笔心的方向,所以多了橙色这一部分,这是准备动作。橙色部分有个小小的尖,从这里入纸,横向来回揉搓一下,以回到五号位正锋,然后先向七号位下、调头向三号位上,写出蓝色这一策。 ![]() ![]() 书法藏锋起笔,口诀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起笔和行笔是反方向的,一策是往上,所以先往下。橙色、蓝两个部分叠加,中心是A点,这是十字路口,其实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合点差不多。 ![]() 但是请注意,什么是合点?合点是两个点的组合,合点是一个笔势,属于大圈。刚才所说策的起笔,只是一个节点,属于小圈。小圈可以选择不同的调锋法,可以换面,可以用两圈蚕头,可以揉搓......。大圈合点的路线不能这样自由变换,二者不一样。 脩 ![]() 《阴符经》还有个「脩」字,箭头所指的黑点是什麽?右旁撇横为瞑人势,这个黑点是一横的起笔。现在有高清照片可看,瞑人势横起笔后,局部纸张磨损,所以中间断了一小段。横画起笔入纸,先在原地揉搓,然后向3号方向转出,形状好像一个阿拉伯数字6,不过是6字倒笔写。原地揉搓不移动是5,整个起笔为5-3,明节点。顺便说一下,红箭头所指这两竖的收笔,都是竖向的来回揉搓,最后略为横向摇腕,高位收笔离开纸面,画出示意图是这样的。 ![]() ![]() 「屋漏痕」也是在行笔时摇动笔杆扭笔心形成的,衮笔势由弧线组成,手腕一动就会产生一个暗节点。你看《阴符经》「陆」字,这两竖都是屋漏痕。有时动作较大,如左边阜耳势这一竖,有时动作较小,如右旁这个竖笔。好的书法家,行笔时手腕经常在动,极少平拖。 ![]() ![]() 长横的行笔,摇动笔心可使线条出现自然的粗细变化。如智永「翠」字长横,《阴符经》「奇」字长横,都是摇动笔心的例子,这种粗细变化是由摇腕产生的,手腕一摇,笔尖受到的压力有轻有重,表现在线条上就有粗细,就有高低,就会有暗节点。 ![]() ![]() ![]() ![]() ![]() 很有趣的是,李邕《麓山寺碑》是行书作品,而《阴符经》是真书作品,历来没有异议,但就用笔而言,好像反过来了。《阴符经》远比李邕流畅多变,你只要看一折就知道了,这就是用腕水平之高低。写真书最怕一面锋平拖,那跟拖地板差不多,李邕这个折容易写出来,因为线条平均,但《阴符经》这种纵情挥洒、热烈奔放的折很难。这是手腕在三度空间中灵活摇动的记录,而手腕受作者心情起伏的指挥,给我们看见了作者的内心。 ![]() 智永真书「早」字,最长的一横有点奇怪,中间有个明节点,由粗变细。原因是这里有纸脊,笔锋过纸脊引起线条变化。如果你想特意要写「早」字长横这样子,只要在明节点处衄锋收笔,回一回五号位,然后减少分数写出去,很容易写出这样的线条。 顾左顾右势 ![]() 练习摇腕扭笔心,可以先练短一些的笔画,笔势中有一个「顾左顾右势」,画出中线可以看到,跟衮笔势差不多,不过手腕只有一次半来回,左-右-左。 ![]() 《阴符经》「害」字宝盖头,宀头势左竖,就是一个顾左顾右势,画出中线就明白怎样行笔。它由两个相反方向的弧线组成,上面的弧线可视为起笔动作,由一分笔到二分笔,下面的弧线用了三分笔,重挫,最后揭笔出锋,揭笔是先侧后平发。你看尖尾靠左,右边留下了一个侧锋角。这一笔起笔用转,是暗节点,收笔用揭笔,是明节点。写起来也不是很难,关键在扭笔心。 ![]() ![]() 按锋 ![]() 接下来说一说按锋,这个比较简单。笔锋铺开了,把它收拢的动作,就是按锋。很多人看见笔头变成扁平,会到砚台上去掭笔,掭笔的动作,左一下,右一下,笔锋就聚尖了,这就是按锋动作,只不过他在砚台上做,我们是书写过程中在纸面上做。你能在纸面上做,就不怕笔锋铺开,我一个动作就可以收拢,用笔当然就自由了。 ![]() 以刚才这「害」字宀头势左竖为例,行笔三分笔,笔毫必然铺开,笔锋必然扁平,收笔一分笔,作者想收回聚锋的状态,该怎么做?先做一个侧,手心向右,笔锋就聚集了,揭笔的第一个动作其实就是按锋,然后「平发」完成收笔。在这个例子中,按锋造成线条明显缩小,这种调锋动作自然形成明节点。 ![]() 按锋可以到下一笔进行,你看这竹简上「十」字,先写一横,一横是挫笔,笔锋必然铺开。这扁平的笔锋,转上去用扁锋一角入纸写竖笔,这样笔锋立即收起来了。 ![]() 王羲之《寒切帖》「十」字,也是这样的。这两个例子中,按锋看起来是竖笔的起笔,平滑地进入行笔,所以是暗节点。节点的明暗,本质上都是调锋,看你怎么用。 下一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复习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