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似千变万化,其实不离其中。微商,电商,实体店哪个才是未来的方向?

 小猪电子业 2016-11-06


微商满天飞,不是在你的朋友圈刷屏,就私信你各种“机会”,除了提供各种实物的购买,各种“学习成长”的培训,还有各种获得被动收入以及财富自由机会。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本质?欢迎直接拉到最后看小结。


1 商业的基本逻辑

所有的商业,都是基于价值和价格的兑换。一方提供有价值产品/服务,另外一方付出金钱。例如,逛街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例如上班,就是你为公司服务,而公司支付对价给你就是你的薪水。如果你提供的价值大于你收入,不就你就会跳槽;而你提供的价值低于公司支付你的薪水可采购到的服务,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2 实现交换的一般方式

在作出购买/交换行为之前,我们要做的作出几个决策。买什么?什么价格?拿买可乐来说,早年我们只能在线下店铺买到,因为哪是我们唯一获取物资信息的渠道,由于营销渠道只有电视/广播/报纸/户外,话语权集中。依靠一则广告能够雄起的企业也屡见不鲜。例如三九胃泰、美特斯邦威。。。


进入PC互联网时代之后,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购物渠道。可以实现在线购物,直接快递到家。标准化产品在这个时代就特别有竞争优势。产品高度标准化,生命周期长。例如图书和3C产品就符合要求。这个时代诞生了Dell和以图书为切入口的京东。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让所有的交易的线上线下隔离的情况出现了融合统一的趋势。交易就是交易,本来就不应该存在割裂的线上和线上。




3 微商,电商,实体店到底有区别么?

既然知道所有的价值产生的实质就是兑价交换。时代在改变,底层逻辑还是一致的。那么微商,电商,实体店到底有区别么?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区别,它们都是到达消费者的一种方式。拿切糕来举个例子。


整体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推广,销售差不多是下么这个图的样子。当然你可以切换到其他产品试试看。

也就是说一个产品,通过实体店,电商还是微商都能实现达到消费者的目的。信息和产品到达消费者,用产品和服务兑换现金。俗称赚钱。路径之间并没有排他性,就像罗辑思维的图书,除了在公众号还可以在天猫和一些实体书店里购买到。每笔收入都会分配给渠道商/品牌商/生产商,各自通过自己创造的价值换取收益。


Iphone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产品研发和营销都在苹果总公司,生产外包给富士康,线下销售自己有一部分实体店apple store,也有各种线上(淘宝/京东/苏宁等)线下(运营商店铺/手机连锁店等)。因为iphone是强势品牌,话语权在品牌商,所以渠道能获得的利润在整体利润里面只是小头。而OPPO/VIVO这样的品牌,相对弱势,品牌商业愿意分享更多利润给渠道商。


4 有N种变形

在整个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推广传播/销售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效率,很多企业把不同环节切分开,相互合作,也就形成了产业链。例如专业的研发设计公司(LKK等),例如生产制造企业(富士康等),例如市场营销传媒广告公司(奥美等),例如销售公司(Walmart等)等等,在这条线上还衍生出各种配套企业(原材料/能源供应商)和辅助企业(咨询培训公司/人力资源财务公司/数据分析服务公司)。通常品牌公司会把设计和营销放在自己手里(例如苹果)。

更多主次商业关系,可以参阅,

从服装市场现状看中国商业升级机会

随着分工合作的进行,有些人发现有些是核心价值,而大部分工作可以外包。例如服装行业内通过会采用代理加盟的模式,相信很多行业也是这样。这意味着什么嗯?品牌持有者,需要做好产品设计/运营管理/品牌营销即可,而把低附加值的生产外包出去,同时把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的销售也代理出去。降低风险,降低管理难度,提高资金回收效率。这就是Nike的基本运作方式。大部分中国本土品牌都采用这种模式代理加盟,这种模式还有一个名字叫虚拟经营。也就是下面绿色虚线框出来的地方。

当然还有著名的安利,美琳凯在这个模式上发扬光大,把招募代理商,转化为招募代理人,从B2B业务转化为B2C业务,这样不但增加了品牌的议价权,同时也节省了大量雇佣销售员的开支。直销的模式,必须买足一定金额的货,然后还有业绩考核。也就是品牌公司把自己的销售压力,转化给代理人。对所有的品牌来说,这都是及其有吸引力的方式。但是这种模式,一旦注意力在于招代理,那么所有人的注意力并不在开发新产品上,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他的代理模式和代理人们。


把利润分享给销售渠道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目的放在发展过多的层级,而不是以成交价格兑换对等或者超等感觉的产品和服务上,一不小心就变成类传销。

 

纯粹以赚取代理加盟费用为目标的商业模式这些年也屡见不鲜。也就是不需要发生实际交易,就能把新入门的加盟费按照一定规则分了。理论上,只要不断发展出下家,系统就能持续自动的运转帮助上家门实现被动收入。虽然最终会有一些人购买了实物,但是因为大部分金额都被渠道吸收,那么真正用于商品的金额就会低于是市场平均水平。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传销平台出问题是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曝光。这个系统提供的产品越烂,那么系统垮台的时间就越快。所以,这种模式会让普通人获得持续稳定的被动收入,并最终获得财富自由么?


5 哪些产品适合间接销售

非标/高毛利/生命周期长的产品,相对而言适合间接销售。大部分的化妆品,保健品,洗涤类产品属于这一类,化妆品(面膜),营养品(脑白金/酵素/纽崔兰),洗涤剂等高需求弹性品类,80%以上的消费量都是走间接销售。


购买过程的多数情况下并不优先考虑性价比,更重视其附加价值或者身份标示。保留巨大的毛利空间做营销并喂养渠道。这也是为什么俏十岁这样的品牌能在微商渠道卖到火爆。超市营业员绝对会推荐你高返点的产品,而不会推荐你10块钱的百雀羚。这也是为什么化妆品柜台能够常驻百货公司一楼的原因。


市场上大量的自称美容顾问/健康顾问存在,你有没人认识当中安利/美琳凯/康宝莱的顾问的嗯?但是你哪里看得到小米的技术顾问,会私信你天凉不要忘记加衣服哦?


OPPO和ViV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销售的代表,给到渠道/代理商足够的利润空间,所以其他品牌卖1000左右的手机,她们可以卖到3000。硬生生把毛利空间拉大。顾客进到店铺,所有人都来推荐OPPO和VIVO,看不懂小米华为哪些参数的人,觉得苹果又太贵,会怎么选嗯?


小米手机,就是毛利太低,无法给到渠道足够的激励,同样卖手机,卖一个OPPO可以拿200提成,而小米只有50的话,销售员去推荐小米才是不理性的、对自己收入不负责的选择。


例如卖大米这个事,把ta上升到卖孝心的地步,就能以远超过市场价的价格卖出去。但是能卖多少量嗯?就算卖掉了几十吨,在每年大米消费基数下,这个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低需求弹性品类,通常采取直接销售使用相对便宜的销售渠道和方式。


例如卖香水这个事,使用人群本来就是小众,卖的本来就不是水或者香。卖的是品位和身份。把毛利做低并不会让销量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压缩了利润空间导致没有足够的钱去做营销打造附加值。


6 直接销售的现状

小米,Zara,Uniqlo都是著名的直接销售公司,自己设计产品,进行运营管理,自己做品牌营销,自己销售。相对间接销售,直接销售投入资金量大,风险集中,管理水平要求高。但又有一个明显的优势,自我复制的能力别人难以模仿。所有的苦活累活都自己来,通过长期反复练就了一门手艺。这些品牌一旦成功,就是加盟和间接销售品牌无法企及的规模和盈利能力。


早几年的美特斯邦威,就力图从一个间接销售的品牌转变为一个直接销售的品牌。把自己90%以上的代理商比例下降到50%左右,投入了资金做有范和奇葩说。从战略角度,这些都是正确的转变方向。但其自身系统并没有跟上战略的转型。


间接销售的好处是起步相对简单,把简单的事情优先做,把难的事情都外包找写作。想要从间接销售转直接销售几乎是不可能。相反,直接销售起步相对困难,所有对销售有影响的工作都自己来,只要上了轨道越做越容易。想要从直接销售转间接销售相当容易,但这也是需要警惕的,这意味着公司的运作出现了资金问题or扩张问题。有各种各样混合模式的品牌在市场上,各有各的活法,有些活的不错,有些几近或已经倒闭。都是常态。

有些企业做品牌是为了圈钱,有些是为了卖掉,有些是为了装B,只有少数没有抱着捞一票的心态去做积极的积累。想做积累的没做成,捞一票的到成功了,市场现象万千。叫人难以分辨。


品牌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答案可能是模式,可能是系统,可能是技术,可能是渠道,更可能是产品


小结

1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是交换,交换的逻辑是双方都满意

2微商/电商/实体店都只是到达消费者的途径

3警惕隐藏在新模式下的老套路,圈人头超过3级的什么商都可能很危险

4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各有利弊,互转没有必要

5品牌是通过多次博弈,成功建立最低交易成本的方式

6聚焦产品的品牌,都比圈人头更贴近商业的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