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安民章第三

 向死而生hl265w 2016-11-06

安民章第三

恭闻圣人者。秉天地之元气而生也。所以万善皆备。万德周身。无私无我。无余无欠。无亲无疎。无分无别。济物之心无穷。忧世之心切切。天地虽大。圣人之德。与天地并行而不悖。万民虽多。圣人之心。与万民同心而不异。是故不以聪明才智用于世。不以能所非常惑于人也。倘若少有能所之心。便是聪明才智。尚贤之用。少有异常之为。便是有欲有为。不善之为。此等所为。功高天下者。未之有也。德贯古今者。未之有也。觉斯民于万代者。又未之有也。闻经者请试思之。

此章经旨。详究民之争者。因可欲而争。民之盗者。因可欲而盗。民心乱者。亦因见欲而乱。争也。盗也。乱也。所为者虽然不一。其失德失性之害。未尝不一矣。是故末句以无为而无不治。总归于无妄之实理者然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之一字。不可作圣贤。是自贤之贤。尚之一字。以尊大自处谓之尚。人我之情未绝。分别之念未却。此皆是争先之祸胎。不平之肇端也。是故在上者。以聪明才智施之于天下。天下之民。未尝不以聪明才智奉之于上者。此是上下相争也。上下相争。其国未有不乱者。圣君惟知以才智内养。不以才智施之于民。不求无争。而自然无争。故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二句。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不但金玉珠宝而已。凡世间一切所贵重者。皆为难得之货。为上者若有贵爱之心。为下者必起贪得之妄。贪之不得。未有不为盗者也。譬如人有财物者。居之则高其墙垣。行之则盛其仆从。或弓矢随身。或利刃在侧。日夜提防。未尝暂息。本来无贼。自生恐怖之心。此皆因贵此难得之货。所以有此惧寇之心也。以此观之。难得之货。即是盗贼之祸根。招盗之媒娉矣。故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二句。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世俗之幻境。可欲虽多。若能洞观无碍。此心空空洞洞。不见于物。惟见于道。既无一物之可见。岂有一物之可欲乎。既无一物之可欲。心君自然泰定。幻缘岂能动摇。学道之人。果能空其可欲之念。此心不求静而自静。心既清静。心从何处乱乎。故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二句。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虚心者。譬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便是虚心之义。盖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圣人之心。虚灵明妙。荡荡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系。少有纤毫尘垢。即为魔境。便不是虚心之妙矣。故曰虚其心一句。

实其腹。

实腹二字。譬如神清气足。理备道全。便是实腹之义。圣人之腹中。包藏天地。涵养万物。其道也。养之极深。其德也。积之极厚。少有一毫欠缺。便不是实腹之人也。故曰实其腹一句。
弱其志。

弱志者。

譬如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便是弱志之义。如赤子之无心。无知无识。神定气和。作止语默。一言一行。皆不敢有自恃自矜之念。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敢为天下先。道在于柔。德在于顺。能弱其志。道德自归于我矣。故曰弱其志一句。

强其骨。

强骨者。譬如任道任德。以道德求胜于己。不以道德求胜于人。此便是强骨之义。是故求胜于己者。谓之强骨。求胜于人者。谓之强力。强骨者。有自强不息之妙。有勇猛精进之心。如此行之。进道必果。进德必锐。其刚烈之志。如骨角之可比。故曰强其骨一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文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皆是无为之道也。圣人欲天下之民。返朴还淳。无知无欲。必以无为之道治民。天下自归于无知无欲之道。民无知而民自朴。民无欲而民自正。圣人既以无为治民。其民虽有所知。而知之者。亦不敢为之也。民既无知无欲。返朴还淳。复其固有。同入无为之化。共乐熙皞之风。所以为无为。而天下无不治。故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四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