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道纪章第十四

 向死而生hl265w 2016-11-06

道纪章第十四

恭闻大道之妙。昭明而在上。皦而不皦。潜密而在下。昧而不昧。圆机广大。散之而弥满六合。至理无穷。敛之而细入无尘。求其始而不知其始。问其终而不知其终。莫终莫始。而通今贯古有机。有信而立地成天。果能体天地之奥。穷造化之源。备事物之理。尽性情之妙。不须远求。自然道眼圆睁。而洞见道体。不劳勉力。自然心光发现。而照破娑婆。到此天地。唤的出寒潭之月。拿的住峻岭之云。其道纪之玄微。我能视而人不能视。我能听而人不能听。我能搏而人不能搏。希夷微妙。一而三。三而一。总是我身中之变化。执之有。归之无。无不是性中之道纪。闻经上士。请试详之。

此章经旨。独重混而为一。大道若不混而为一。圣人亦不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矣。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无形象。视之而不可见者。曰夷。夷者。易也。即是大易之罔象。人之可见者色相。不可见者。道也。惟不可见。所以为造化之枢纽。为品汇之根柢。若或可见。必有色相。岂能为天地之始乎。岂能为万物之母乎。故曰视之不见。名曰夷。虽然道无形象。人不可见。若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物我两忘。内外皆空。其道则见矣。

听之不闻。名曰希。

道本无声。听之者。听之所施。闻之者。闻无所入。故曰希。希者。希声。寂无影响之谓也。可闻者音声。不可闻者道也。若有音声之可求。岂能生育天地。造化万物乎。故曰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道之妙。虽不可闻。人能得性命之真闻。无闻而闻。可以闻之于三界。无听而听。可以听之于十方。此。便是深入大道希夷之妙处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道无形。莫可执持。故曰微。微者。太无虚妙之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充周而不可穷。微妙而不可见。若使可以手执者。皆是有象之物。既有形象。岂能御役阴阳。出入造化乎。故曰搏之不得。名曰微。虽然大道微妙。搏执不得。人能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小中自然见大。无中自然生有。何尝不是微而又微之深旨。何尝不是搏弄太极之人乎。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夷而希。希而微。共为三者。不可致诘。致者。极尽之义。诘者。问也。即是不能穷其极。而闻其旨妙之义。混而为一者。谓三者理可分。道不可分。就其理而分之。虽有三者之名。按其道之实际。本无彼此。亦无分合。可知夷即是希。希即是微。微又即是夷。三者即一。一者即三。三一之妙。无始无终。混然一体。故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细想鸿蒙未判之始。道之本体。无方所。无形状。耳目不可及。言问不能到。如云出岫。拿捉不住。似月印潭。摸索不得。是故放之则弥满六合。敛之又全无朕兆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不皦不昧者。似明非明也。似暗非暗也。仰观其上。其上不皦。俯察其下。其下不昧。譬如满虚空。徧法界。无分别。无间断。浑浑溟溟。包罗万法。无所不是。无处不有。总皆是大道真一不二之妙理。一以贯之者也。故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盖是此义。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者。接续不断之义也。天地未形。万物未兆。空空洞洞。无往而非真一之实理。无往而非真一之大道。是以绳绳兮。无间无断。此正是冲漠无朕。元神不已之妙处。此等景象。指其名。无处可名。指其物。无物可见。言其有。则又无物可归。言其无。则又绳绳兮无间。是故莫知其所以为有。莫知其所以为无。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文中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盖是此义。观绳绳之字义。既绳绳而不绝。似乎有物。实无一物。盖以大道泛兮及于无际。而无不通。入于无伦。而无不贯。散之无穷。敛之则一。虽无绳绳之形。则有绳绳之理。看经者。请细详之。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上句即以归之于无。下文又何以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言者。何也。却不知无状之状。即是非状。而状之之妙状也。无象之象。又是非象。而象之之妙象也。是故无极之元精。非状非不状。太极之实理。非象非不象。此所以恍恍惚惚。不能以智而知之也。其本然之妙。无头无尾。无前无后。迎之于前。则又不见其首。随之于后。则又不见其尾。无处寻头。无处寻尾。无所求前。无所求后。此等至真无妄之实理。譬如颜子有云。仰之弥高。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虽欲从之。莫由也矣。大道之本然。盖如此矣。故曰。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细详大道之妙。广而无边。大而无外。本无前后。亦无首尾。虽欲迎之无可迎之处。虽欲随之。无可随之所。真所谓无端无绪。无朕无兆。元神无间。于穆不已之妙也。人能悟到这个天地。这便是我。我便这个。这个与我原无两个模样。是谓无体之体。是谓无相之相。是谓非色非空。是谓不动不静。宗教门头。若要行棒。棒打不着。若有行喝。喝他不动。咦。醒的这个。眼前便是。已上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又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等句。皆是太上剖判一元。指极道妙。教一切修道之人。从此处悟。鸿蒙未判之理。达父母未生之旨。混而为一之深义。既得此理。万法归一。吾不知为惟之子也。是以莫知其有。莫知其无。是谓天门。天门者。无也。万物出入于无有。是以知圣人深藏于无有之中者。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执者。执持也。古之道。即是先天先地。万象未立。混而为一之道也。御者。治也。有者。世间一切有作有为之事物也。古始者。指大道在象帝之先。故云古始。道纪者。谓道为天地万物之纲纪也。此四句是总结上文。以万法总归于大道之义。细想大道之妙。曰夷。曰希。曰微。又不皦不昧。又曰无象无状。似乎无处摸索。无处下手。难于体认。却不知道在目前。至简至易。人能返观自性。不着声色。不执有无。前念不起。后念不续。念念不有。离一切色相。则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自然万法混而为一。可知一切巨细精粗。无穷色相。莫不出于道。岂非道纪乎。执道而行。御今之有。则身无不修。家无不齐。国无不治。天下无不平矣。此正是以其有而体其无。体其无而用有之妙处也。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