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 14 15 16 笔记

 回归9480 2020-09-28

道德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重点:夷,希,微、诘,一、上不皦,下不昧,惚恍、古,道纪

①夷:道在身前而不识故曰视之不见。道生无,无生有,道生无有。有乃大道之果,万事万物都是道果的显现。不识故不知,不知故不见,不见名之以夷。

希:道无时无刻不在发挥其作用,但是默默而行,默默无闻。是故听之不闻。

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道同行日用而不知。故曰搏之不得。

诘,一:诘,追问。“夷,希,微”此三者无法解说的透彻明白,所以混合起来将它们统称为“一”。

②上不皦:(皦,清白清晰)。和于光,日月之光辉因其不皦而得以光耀。

下不昧:同于尘,因其下不够阴暗故能得见尘物。

绳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恍:绳绳,无端无尽,连绵不绝。

道冲虚天地所以绳绳兮不可名。万物生养皆是道之所为,万事万物是道又非道。有象非其真相,有状非其全状是以恍惚。

③古:过去,最初。

道纪:大道运行的法则。

今之有是大道在恍惚的一中默默而行默默而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遵循着恍惚的一,周行不怠持之以恒,而成就了今之有。

恍惚的一就是道运行的法则。

(玄德近道,道生一,一为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重点:古之善为道者、以静徐清,以动徐生、不盈

①古之为道者,这里是对古道者的形象的描述:

首先是独处时给人的印象:豫兮,犹兮,俨兮。

与人交时则:涣兮,敦兮,旷兮,混兮(混,表现的很平凡没有鹤立鸡群之感)

总结起来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是:澹兮其若海(恬静安然的像大海一样);飂兮若无止(像风一样行走世间)。

②以静徐清:法坤之德,坤之德沉浊守静,厚德载物。

以动徐生:法乾之德,乾之德清净藏德,不止不下。

③不盈:保此道就是法天地之道。法天地之道而知足知止。故能勤做不休而推陈出新。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重点: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知常曰明、容,公,全(王),天

①致虚极,守静笃:极是顶点,笃是沉重厚实。一上一下都有极致的意思。守是维持保持的意思。

使内心虚寂安静到极致并维持住。

②归根曰静:归根是来,回。是浊以静之徐清,法地。是致虚极,守静笃。

静曰复命:复命是去,往。是安以静之徐生,法天。先法地后法天,在法于天的境界中明万物之并作而知常。

③知常曰明:常,天地的法则,天地的规律。明,明白四达,通达。

④容:包含,盛。

公:正直无私(天地的不仁之仁)。

全(王);全,完备,齐全。德全。

王(读四声),古时代指统治者以仁义取得天下,王天下。

天:天之道也。

问题:①第十五章,为何要描述古之为道者,难道在当时的今之为道者与古之为道者有别了么?②这个问题就引出了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做道德经笔记的初衷:李圣为何要作道德经?③如果西出函谷是真的,那为什么要在离开的这种时候写道德经,早干嘛去了?④戏问一句,为什么骑牛出关?找不到马吗?一直在找马所以没时间写道德经?

第十六章,这一章似乎是李圣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明一个修道者的。容,公,全,天,道,久,没身不殆似乎是修炼的层次,或是道功的境界。另外家里的书有全,有王,所以我在网上又确认了一下,确实不是盗版的问题。于是把两种都添上去了。至于选哪一种,你们随意了。别客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