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国古鉴》(八)

 过而能改 2016-11-06


                 

 
    上下相知同心戮力
  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易·泰卦》上面与下面的思想不沟通,天下就象没有国家一样。交:交流,沟通。邦:国家。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管子·形势》上下级之间不和睦协调,政令就无法推行。
  上明下审,上下同德,代相序也。君不失其威,下不旷其产,而莫相德也。
  《管子·君臣上》上面英明,下面谨慎,上下同心同德,就相互扶助形成为一定的秩序。君主不失其威信,臣下不旷废事业,谁也不用对谁威恩怀德,代:交替,轮流,这里指互相。相:辅助,扶助。序:秩序。旷:荒废。产:产业,此处指工作。相德:相互感恩戴德。
  君善用其臣,臣善纳其忠也。信以继信,善以传善。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
  《管子·君臣上》君主善于使用臣下,臣下善于贡献出他的忠诚。信诚导致信诚,良善传播良善,所以四海之内都可以治理好。纳:上交,引申为贡献。继:连续,紧接着,此处指导致。
  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则禁民不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蔡则不止。
  《管子·形势解》君巨相亲,上下协调,万民和睦,所以国君有命令,人民就会实行;上面有禁律,人民就不违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协调,万民不和睦,所以令不能行,禁不能止。辑:和睦。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君主使用臣子应该按照礼节,臣子事奉君主应该忠心耿耿。事:事奉。
  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晏子春秋·外篇》国君倡导,臣子应和,政教就会兴盛。唱:通“倡”。教:政治教化。隆:兴盛,兴旺。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孙子·计》治国之道,就是使百姓能和君主同心协力,生死与共而不怕危难。同意:同心。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章句下》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一般老百姓;君主把臣下看得如同土块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仇敌。国人:一般百姓。芥(jiè):小草。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礼记·中庸》身居高位而不骄横于下,身处下位而不背叛于上。倍:通“背”,背向,背着,引申为违背、背叛。
  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
  《荀子·王霸》上面欺诈下面,下面欺诈上面,这样上下之间就会离心离德。析:分离,指上下离心离德。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天不具,各知其极。
  《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友好相处而互不抵触;所需要的无不具备,各人都知道行事的准则,睦:亲近。周旋:打交道,此处指相处。逆:抵触。求:需求,极:准则。
  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
  《韩非子·奸劫弑臣》君主和大臣之间虽没有骨肉之亲,但为人正直便可以获取好处,那么臣子就会尽力去侍奉君主;为人正直如果不得安生,那么臣子就会为了私利而冒犯君主。干(gān):冒犯,冲犯。
  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
  《黄石公三略·上略》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于依靠贤才与民众。信任贤才要象信任自己的心腹,使用民众要象使用自己的手足,这样就不会失策。恃(shì):依靠。遗:失。
  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怨上矣。
  《吕氏春秋·慎小》上卜互相不了解,主上就会责怪臣下,臣下就会怨恨主上了。非:责怪。
  相得然后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吕氏春秋·本味》(贤主与贤士之间)各如其愿之后都很愉快。他们事先不商量就能亲密无间,不约定就能恪守信用,共同尽心竭力,承担危难和劳苦,内心却以此为乐,这就是功名之所以大成的原因。相得:指贤主得贤才,贤才得贤主。殚、竭:尽,用尽。犯:冲击,此处指承担。危:危难。苦:勤苦。志:心志,内心。
  舆马不调,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为治。
  《淮南子·主术》车子与马不协调,即使象王良那样的驭手也无法使车子跑快;君主与臣下不和睦,即使是唐尧、虞舜那样的君主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舆(yú):车箱,也泛指车。王良:古代传说的驭马高手。取:同“趋”,快走。唐虞:指唐尧、虞舜,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两位贤明帝王。
  上下一心,君臣同志,与之守社稷,死而民弗离。
  《淮南子·诠言》上下一心,君主与群臣志同道合,与这样的君臣一起保护国家,你就是告诉老百姓有死的危险,他们也不会离开。同志:志向相同。(xiào):教导,告诉。
  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
  《淮南子·兵略》上面对待下面象对儿子那样慈爱,就必定会称王于四海;下面对待上面象父亲那般尊敬,就必定会匡正天下。王:称王。正:匡正。
  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
  汉代刘向《说苑·复恩》君臣之间的来往可以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关系。君主以功名利禄悬赏以待,臣下竭尽全力来回报。等到臣子立了预料不到的大功,君主就给予重赏;反过来,如果君主对臣下有超常的恩德,则臣下必效死命来报答他。相与:来往。市道:做买卖的规律,指互利互惠。逮:达到,等到。不测:预料不到。超异:超常。复:报答。
  言无不听,行无见疑,君臣两与,终身无患。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君臣之间如果互相都能做到)对对方的任何话都听得进去,对对方做的事绝不胡乱猜疑,这样互相帮助,君臣就都能确保终身没有灾祸。意谓上下级之间要推心置腹,相互信任。与:帮助。
  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
  《史记·乐书》君臣应经相诫勉,考虑如何居安思危;而如果左右大臣们不好,那么一切事业都会荒废败坏。敕(chì):告诫,勉励。维是几安:考虑如何化危为安。维,通“惟”,考虑。几,危险。股:大腿。肱(gōng):胳膊。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
  《史记·秦本纪》上面的人怀着淳朴的德惠来对待下面,下面的人怀着忠诚来事奉上面。淳(chún):质朴,朴实。遇:对待。
  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思想上相互感应,行动上配合一致,关系比胶和漆还亲密,象亲兄弟一样不能使之分离,难道还会被七嘴八舌所迷惑吗?感:感应,共鸣。昆:兄。众口:众人的七嘴八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调和羹汤使之美味可口,关键在于能把各种不同的味道互相协调配合;上下级之间要能合作得有成效,在于能够彼此取长补短。和(huò):调和。益:好处,效益。济:帮助,补益。
  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虚心对待臣民,使下精通达于上,从而达到上下无私,君臣同心同德。庶:百姓。
  君有一德,臣无二心,上播忠厚之诚,下竭股肱之力。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刑法》君主对臣下的德惠始终如一,臣下就绝不会有三心二意;君主施以忠厚的诚意,大臣就会竭尽全身心的力量。一:始终如一。播:散布,此指施与。
  知臣莫若君,知子奠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了解大臣谁也不如国君,了解儿子谁也不如父亲。父亲不了解儿子,就不能使家庭和睦;国君不了解大臣,就不能治理好全国。齐:治理。万国:指全国各地。
  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籍股肱以致治。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国君就象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象一个人的四肢,协调地配合起来,才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一个完整的人。如此说来,脑虽然重要,但必须依靠手足的配合才能构成人体,国君虽然明哲,必须依靠大臣的辅助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元首:头脑。契:投合,相合。资:依靠。藉(jiè):同“借”,凭借,依靠。
  国之所兴者,主能信任大臣,大臣能从忠正辅主。
  唐代李翱《李文公集》卷九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君主能充分信任大臣,大臣以忠诚正直辅佐君主。
  视卒若婴儿,可与之赴深溪;视卒若爱子,可与之俱死。
  唐代李签《太白阴经·子卒篇》将帅把士卒当做婴儿看待,士兵就可以同将帅一起涉过深溪;将帅把士兵看做心爱的儿子,士卒就能与将帅同生死。
  其得之者,在明君之心,道同而志合,信符而言顺。
  唐代李筌《太白阴经·贤有遭时篇》要想得到贤才,关键在于明君的心情。其标准应该是理想相同,志趣相投,信念一致,又有共同语言。符:一致,符合。
  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
  《旧唐书·王珪传》正派的君主驾驭奸邪的臣子,国家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正派的臣子事奉奸邪的君主,国家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只有君臣志同道合,如同鱼水,四海之内才可以安定。御:驾驭,统御。致:达到,遇:遇合,志同道合。
  上疑下欺,君臣乃离。
  宋代柳开《默书》君主不信任臣属,大臣也欺骗君主,君主和臣属就离心离德了。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宋代苏轼《大臣论》上君主和臣属不和衷共事,国家必定要衰亡。相安:和衷共事。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资治通鉴·周纪二》上面不信任下面,下面不信任上面,上下离心离德,最后导致衰败。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有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冶。
  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天与地接合,然后就能成就生长万物的事功;上与下通气,然后就能成就和睦同心的政治。交:接合,通气。化育:化生和养育,指大自然生长万物。和同之治:指万众一心的理想政治局面。
  上下相亲,天下之势乃固。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上下亲密无间,天下形势才能稳固。
  上下相率以伪,君子之所甚贱,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上上下下以伪诈互相引导,这是正人君子所极为鄙视的,一旦祸乱和败亡来临,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说明上下互相欺瞒,必定导致灭亡。率:率领,引申为引导,影响。贱:鄙视。
  君可以谑其臣,臣抑可以谑其君,交相谑,则上无章而下无忌。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二君主可以同他的臣子开玩笑,臣也可以同他们的君主开玩笑,君臣互相开玩笑,朝廷就没了章法,下面的人就无所顾忌了。意谓上下级之间言语不能过分轻浮随便,要有一定的限度。谑(xuè):开玩笑。

    以正率下为人楷模
  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
  《书·皋陶谟》国王谨慎地对待你所立下的法度,不断地检查自己,事业就会成功。可要恭敬小心啊!宪:法。钦:恭敬,小心。省:省察,检查。
  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
  身立而民化,德正丽官洽。洽官化民,其要在上。
  《管子·君臣上》君主自身是规正德行的根本,官吏好比耳目,是受它节制的。君主立身清正,人民就受到教化;君主品德端正,官吏就能管好。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君主。制:节制,制约。要:关键。
  为人君而不明君臣之义以正其臣,则臣不知于为臣之理以事其主矣。故曰“君不君则臣不臣”。
  《管子·形势解》作为人君而不懂君臣之间的道理来规正臣下,臣下就不会懂得作臣下的道理来事奉君主了。所以说“君主不象君主,臣子也就不象臣子了”。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六韬·立将》士兵未坐,将帅不可先坐,士兵未食,将帅不可先食;严寒酷暑,必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样士兵在关键时刻必尽死力决战。
  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
  《墨子·节葬下》上面以什么为法则,下面则以什么为风俗,实行起来就不会停止,做起来就不加选择。正:政策,法则。操:拿,握,这里指做。
  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商汤王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用他为臣子,因此能够做到不过于操劳而王道行于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用他为臣,因此能够做到不过分操劳而成为霸主。伊尹:商汤之贤相。管仲:齐桓公之贤相。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奠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君主仁,下面无不仁;君主义,下面无不义;君主正派,下面无不正派。君主一得到端正,整个国家便自然安定了。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荀子·君道》君主是源泉,百姓是水流;源泉清则水流清,源泉浊则水流浊。原:源。
  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左传》宣公十六年有贤良的君主在上位,国中就没有心存侥幸的百姓。幸:侥幸。
  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
  《淮南子·缪称》君主好比树的根茎,群臣好比树的枝叶。根茎不健康而枝叶却很繁茂,这样的事没有听说过。美:美好,美丽,这里指健康。
  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弩,善为人上者不忘其下。诚能爱而利之,天下可从也。
  《淮南子·缪称》善于驾驭车马的人不忘记马的功劳,善于射箭的人不忘记弓的作用,善于做领导的不忘记下属的贡献。如果对下属确实能爱护并给予他们利益,天下人都会跟从你的。处:驾驭车马。弩:弓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弓。此处也指一般的弓。
  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
  《淮南子·缪称》水越往下游去,地域越广阔;君主越能礼下于臣,他越能耳聪目明。下臣:礼下于臣。
  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交其下,谁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
  《淮南子·缪称》人们希望上级对自己如何如何,如果他拿这些来与下级交往,哪个下级不拥戴他?人们希望下级对自己如何如何,如果拿这些来眼务于上级,哪个上级不高兴?所愿于上:所希望于上级的。所欲于下:所要求于下级。
  上乱下被其患,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为伤也。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上级混乱,下级蒙受其害,就好比耳不聪目不明,手脚难免要受伤。被:蒙受。
  上务节礼,正身示下;下悦其政,各乐竭己奉戴其上。
  汉代王符《潜夫论·班禄》上级务必用礼制来约束自己,端正自身给下级作示范;下级对上级的政事感到愉快,就会各自高兴地竭尽全力来事奉和拥戴上级。节:节制,约束。礼:礼制。悦:愉快。奉戴:侍奉和拥戴。
  人君不开精诚以示贤忠,贤忠亦无以得达。
  汉代王符《潜夫论·明忠》君主不把自己对贤臣忠臣的一片真诚坦示给他们,他们也就无法把自己的忠诚上达于君主。说明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主起主导作用。精诚:真诚。
  忠臣必待明君乃能显其节,良吏必得寨主乃能成其功。
  汉代王符《潜夫论·明忠》忠臣只有遇到贤明的君主才能表现出他的高风亮节,好的官吏只有遇到善于明察的上级才能干一番事业。成其功:成就他的功业。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当君主不敬重臣子,有智慧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充当出国使节,勇敢的人不为他去战斗。谓国君应当尊重臣子,否则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辩者:能言善辩的人。
  本不正者,未必倚。
  汉代刘问《说苑·建本》如果草木的根茎不直,其稍叶也一定是歪的。意谓君主端正则臣下也端正。本:草木的根茎。末:稍。
  君明则将贤,将贤则兵胜。
  唐代白居易《选将帅之方》君主英明,将领就贤能;将领贤能,士兵就能打胜仗。
  君仁则臣直。
  《资治通鉴·周纪一》君主仁义,那么臣下就正直。
  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
  《资治通鉴·周纪二》上面不仁德,那么下面就不能按应该做的去做;上面不讲礼义,那么下面就喜欢搞欺诈。得其所:原意为如其所愿,这里引申为按应做的去做。
  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君主的道德智慧不英明,那么臣下虽然想竭力效忠,又有什么途径呢?意谓贤臣对于昏君无论怎样尽忠效力都是白费力气。何自而入;从什么地方进去,指没有途径。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宋代梅尧臣《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诗上级能与下属同甘共苦,那么下属也会与上级同安共危。
  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
  清代爱新觉罗·玄烨《示江南浙江守土请臣》诗地位在上的如果能做到端端正正,其手下的人们一定会敬畏并且有所约束。说明上层必须要为下层做出表率。自爱:自己爱惜自己,指严守纲纪,不胡作非为。畏钳:敬畏。钳,限制,约束。
  洽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洽乱非他人能为也,君也。个人乱天下,用小人者谁也?女人寺人乱天下,宠女人寺人者谁也?奸雄盗贼乱天下,致奸雄盗贼之乱者谁也?
  清代唐甄《潜书·鲜君》能治理天下的人只有君主,能搞乱天下的人也是君主。治与乱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唯有君主才行。小人作乱天下,那么重用小人是谁呢?女人和宦官作乱天下,那么宠幸女人和宦官的人是谁呢?奸雄和盗贼作乱天下,那么导致奸雄和盗贼之乱的又是谁呢?指昏君是搞乱天下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寺人:宦官,致:致使,造成。
  除肤疡,不除症治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过者,其国必亡。
  清代唐甄《潜书·抑尊》除去皮肤上的疮疖,而不除去疮疖因以生长的病根,这个人一定要死亡;一味颂扬君王圣明,每有错误总要斥责百官,这个国家一定要衰亡。说明国家在政务上有了问题,首先要从最高统治者那里找原因,而不能先拿下面开刀。疡(yàng):疮。谪(zhé):指责。

    忠心事上尽职尽责
  君子上交不谄,不交不读。
  《易·系辞下》君子与官位高的人结交不奉承,与官位低的人结交不轻慢。渎(dú):不恭敬,轻慢。
  下之从上也,如响之应声;臣之法主也,如景之随形。故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以令则行,以禁则止,以求则得。
  《管子·明法解》下级服从上级,应象回响适应声音一样;臣下效法君主,就象影子跟随形体一样。所以上面发令而下面响应,君主行事而臣下听从,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有求则得。景:“影”之本字。形:形体,物体。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
  《管子·君臣上》考察才干,衡量能力,考虑德行,然后加以举用,这是为君之道;一心一意,谨守职务而不以为劳苦,这是人臣之责。论:考察,研究。事:职事,职责。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事奉君主,应该认真办事而把享受待遇的事摆在后面。敬:严肃认真。食:享受俸禄。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孔子评论子产:他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的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抚育人民有恩惠,他使役人民合乎道理。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贤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恭:行为庄重。养:扶育。义:道理。
  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侍奉贤明的君主,应尽心竭力直至死去为止,力不从心时就应引退,不用欺骗的手段去保持自己的俸禄,没其身:终生。行不逮:力不从心。逮,及,达到。诬:指欺骗的手段。
  尽忠不豫交,不用不怀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为国尽忠的人,不事先交好于国君;不为朝廷所用时,也不怀恋官爵俸禄,豫:通“预”,事先。怀:怀恋,贪恋。
  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
  《战国策·东周策》国内人民对执政者必然有毁谤也有赞誉。作为忠臣,都是让毁谤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使赞誉集中在君主身上。谓下级善于为上级树立威信,承担责任。诽(fěi):毁谤。令:使,让。
  贤臣之事君也,苟有可以安国家,利民人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
  《左传》桓公六年贤良之虑在服务于君主时,倘若有能够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就不迥避艰难,不害怕劳苦地去做。事:侍奉,服务。苟:倘若。民人:民众,百姓。惮(dàn):害怕。
  内足以使一民,外足以使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
  《荀子·臣道》对内足以能团结统一人民,对外能够抵御敌人入侵;人民亲近,有学识的人信任;对上忠于君主,对下爱护百姓始终如一,这种臣子就是“功臣”。距:通“拒”,抗拒,抵御。不倦:始终如一。倦,厌烦。
  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荀子·臣道》对上能够尊敬君王,对下能爱护百姓,所施行的法令和教化措施,人民努力效法它,就如同影子随形一样;应付突然的事变十分迅速,就象响回应声一样;以法类推处理各类事物,从容地对待变化无常的情况,处处都符合制度原则,这种臣子就是“圣臣”。刑:法,效法。卒(cù):同“猝”,突然。齐给:迅速,敏捷。誉:通“与”。无方:无常,变化不定。曲:曲折周到。制:制度。象:法度,原则。
  其待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
  《荀子·君道》对待上级,忠诚、服从而不松懈;使用下级,一视同仁而不偏倚。均遍:一视同仁。
  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荀子·大略》下等臣子侍奉君主,是搜刮财物和珍宝献给国君;中等臣子侍奉君主是拿出自己的一切能力为其献身;上等臣子侍奉君主是为君主荐举贤人。事:侍奉。货:财物珍宝。以身:指为之献身。以人:推举贤人。
  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
  《荀子·仲尼》君主尊重你,你要恭敬而谦让;君主信任喜爱你,你要谨慎而虚心;君主把一件事完全委托给你,你要克尽职守,把事情办周到;君主把你安置在他身边工作,你要警惕结党营私,不搞歪门邪道。僔(zǔn):通“撙”,谦让。:同“谦”,谦虚。拘守:克尽职守。详:周到。安:安排,安放。比:勾结。不邪:不搞歪门邪道。
  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
  《荀子·不苟》不与下面的人互相勾结以欺骗上面,也不迎合上面的意图而嫉害下面,在处理事情中发生分歧时,不以私心而损害工作。暗(àn):不清,这里指蒙蔽、欺骗。疾:同“嫉”,害。分争于中:在处理事情中发生分歧。
  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荀子·修身》为昏乱的君主做事而通达显赫,不如为穷困的君主做事而使自己的治国主张得以推行。通:通达,显赫。穷:穷困。顺:顺利,指自己治国的主张得以推行。
  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史记·管晏列传》国君对臣子说到的事,臣子就直言无隐;没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服从命令;政治昏暗时,他就斟酌考虑,可行就行。危言:正直之言。危,正,直。危行:直道而行。有道:政治清明。顺:顺从,服从。无道:政治昏暗。衡命:衡量命令。
  主忧臣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主上有忧,臣下就该为其分忧而劳苦。
  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
  汉代王符《潜夫论·务本》以忠诚正派来为君主服务,以信用和法度来治理百姓,这是做官必须坚持的原则。居:处于某职位。
  奉遵礼法,竭精思职,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汉代王符《潜夫论,忠贵》官员应该遵守国家的礼制和法律,竭尽全部精力考虑如何做到尽职尽责,诚心诚意地辅助君主,为百姓效力。推诚:以诚意相待。
  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见其所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离合根》做为臣子的,应当始终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把事情做好,表现出自己的长处,使君主能象使用器皿的长处那样予以重用。悉:全部,所有。见:同“现”,表现。
  违上顺道,谓之忠臣,违道顺上,谓之谀臣。忠,所以为上也;谀,所以为自也。
  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违背君主意志,顺从正确原则,这样的人叫做忠臣;违背正确原则,屈从君主旨意,这样的人则是逢迎拍马的臣子。前一种人其所以叫做忠,是因为他是为君主着想;而后一种人之所以逢迎拍马,是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谀:谄谀,逢迎。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三心二意不能够侍奉君主,疑而未决的大政方针不能交给臣下。君臣都喜好礼义,百姓就容易役使,上下之间和顺,君臣之道就完备了。疑政:疑而未决的大政方针。具:具备,完备。
  和而不同,事君之常道。
  唐代魏征《隋书·字文述等传传论》关系和谐融洽,但又不唯命是从,这是事奉君主应遵守的法则。和:融洽配合。不同:不苟同。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
  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服事君王的办法,最好莫过于忠心耿耿;对待下臣的方法,最好莫过于虚怀大度。事:侍奉,眼事。恕:宽恕,虚怀大度。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在朝廷上做官,就关心百姓的疾苦;处在偏远的江湖上,就关心国君的情况。庙堂:指朝廷。江湖之远:偏远的江湖,指在野。
  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六居于其位,安于其职,竭尽忠诚做事而又不超过应有的限度。逾:超越。

    和而不苟匡救其恶
  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
  《管子·君臣上》能向上对君主尽言,对下为人民出力,而能够遵循义理、服从命令的,那就是忠臣。修:学习,遵循。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论语·先进》所谓大臣,应该用正道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宁可辞职不干。道:正道,正确原则。止,此处指不再做官,辞职。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暗中欺骗他,但可以当面规劝他。”犯:触犯。这是指谏诤、规劝。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讲协调随和而不随波逐流;小人随波逐流而不是真正的协调随和。和:协调,随和。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看到国家遇到危险而不去扶持,看到国家颠覆了而不去扶助,那么还何必要那些辅佐的人呢?相:佐助,辅佐。
  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不隐匿君主的过错,敢于进谏于君前,而不到外面去宣扬。华:哗,宣扬。
  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所谓君臣和谐,那么君主如果是甜的,臣子就应该是酸的;君主是淡的,臣子就应该是咸的。揭示了君与臣在职责能力诸方面应有差别,以相互补充。
  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
  《晏子春秋·外篇》发现贤能的人就立即荐进,不一定与君主想法一样;看见不好的就废弃它,即使是君主喜爱的也不避讳。说明臣子应为国家和人民负责,不能盲目遵从一个人的意志。辟:同“避”。
  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
  《墨子·鲁问》执政者有过失,则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劝谏;自己有好的见解,则无保留地贡献给执政者,而不敢告诉别人;匡正执政者的偏邪而纳其于正道,是非都统一于上级,不在下面结党营私。微:伺察,寻找时机。访之上:告诉执政者。入:纳。比:朋比为奸。
  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于]下必[利]于上。
  《墨子·非儒下》贤能之人得到执政者的重用,不虚有其名位;在下深得民心,但不危及于上。听从君主的话但必须有利于人民;教导实行于百姓,也必须对执政者有利,不虚:不虚有其名位。不危:不危及于上。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下不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者也。
  《墨子·尚同上》君主有过失就批评规劝,下面有贤才善事就广泛地荐举上来,上面同国君保持一致,而不在下面与坏人勾结,这是国君所赞赏和百姓所称誉的。傍:通“旁”,广泛。比:勾结。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
  《孟子·告子章句下》君子事奉君主,务必引导他的君主走正道。当:正当,正确。
  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
  《荀子·性恶》对上不听命于乱世的君主,对下不随从于乱世的民众。谓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原则。循:因循,遵照,引申为听命。俗:随从。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
  《荀子·大略》作为臣下来说,对君主应该有规劝批评而不应该有毁谤。讪(shàn):毁谤。
  从道不从君。
  《荀子·臣道》服从正确的原则而不盲目服从君主。道:正确的原则。
  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
  《荀子·臣道》(臣子对君主应做到)忠直诚信而不阿谀,对君主过错努力谏诤而不谄媚,坚强刚毅果断,思想正直,而没有私心杂念,对就说对、不对就说不对。挢(jiǎo)然,形容坚强。刚拆:刚毅果断。端志:思想正直。倾侧:倾斜,不正,有私心。案:乃,则。
  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吕氏春秋·恃君》忠臣和廉正之士,对内就要敢于劝谏自己国君的过错,对外就要敢于为维护臣子的道义而献身。死:死于,为……而献身。
  君同则来,异则去。故君虽尊,从白为黑,臣不能听。
  《吕氏春秋·应同》志同道合就在一起,格格不入就各奔东西。所以君主虽然尊贵,如果颠倒黑白,臣子就不能听从。君:为衍文,不当有。这句应为:“同则来,异则去。”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事君》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挽救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上下能够和睦相处。将顺:顺势助成。美:美德。匡:匡正。恶:过错,缺点。亲:和睦。
  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对上级)说话不采取曲意附和的态度,做事也不采取苟且求容的态度。苟合:无原则地随声附和。苟容:苟且求得容身。
  称述往古,以厉主意,明见成败,微谏纳善,防灭其恶,绝原塞隟。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对君主经常称颂和讲述往古的治政经验,以激励君主的思想,对朝政的成败利害能够看得清楚,背后向君主提出批评意见,采纳好的建议,帮助君主防止和消灭坏事,杜绝其根源,塞补其漏洞。称:称颂,赞许。厉:激励,勉励。微:暗暗地,悄悄地。原:同“源”。隟(xì):同“隙”,裂缝,漏洞。
  洽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
  三国·魏曹操《求言令》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设置辅佐,应该力戒当面顺从。御:统御,管理。辅粥:输佐君主的大臣。
  入帷幄之中,参堂庙之上,不能为主尽规以谋社稷,君子所耻也。
  《颜氏家训·诫兵》在军帐中谋事,朝廷上参政,不能尽心规劝君主,为国家出谋划策,这是君子认为耻辱的事情。帷幄:军帐。庙堂:宗庙和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引申为朝廷。规:规劝,谏净。社稷:土地神和谷神,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知而不言,是不忠之臣;不知而言,乃不智之臣。
  《南齐书·崔慧景附崔偃》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保持沉默,不是忠心耿耿的臣属,不了解情况而随便乱说,是愚蠢的臣属。不智:不明智,愚蠢。
  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慎终》人臣侍奉君主,顺从旨意很容易,违抗情面很难,忤(Wù):违反,抵触。
  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洽也。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作为国家的重臣,应当是在朝则想着为国尽忠,退朝则想着为君补过,顺势助成国君的美德,纠正挽救国君的过错,以此来共同治理国家。将顺:顺势助成。
  忠臣不和,和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真正的忠臣不片面追求与君主的和睦协调,只知道与君主和睦协调的人就不是忠臣。坚持正确的原则,奉行国家大义,这才是作臣子的节操;上下之间不该相同而相同,对于你君主来说并不是好事。意谓忠臣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不应该盲目顺从,随声附和。和:和睦,协调,这里有盲目顺从之意。履:实行,坚持。奉:奉行。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也指随声附和。福:指好事。
  人君处崇高之地,大抵乐闻人过,而不乐闻于己过,务快己之心,而不务快民之心,贤者必欲匡而正之,扶而安之。
  《元史·许衡列传》国君处在很高的位置,多数人喜听别人的过错,而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致力于使自己快乐的事,而不致力于使百姓快乐的事,贤臣一定要匡救和纠正他,扶持安定他。
  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否,非善政也。
  《元史·列传四十五》君王说可以,大臣也就认为可以;君王说不可以,大臣也就说不可以,这不是好的政治局面。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
  明代方孝儒《豫让论》一个有节操有学问的人想立身朝廷,侍奉君主,既然称君主为知已,就应当竭尽自己的智慧能力,诚恳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名:称为,名为。道:同“导”,引导。
  上以纠君德之愆,下以达万方之隐。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对上,要纠正君主在德行上的过失;对下,要反映四面八方民众的隐情疾苦。愆(qiān):过失。
  视君之失,若疢疾之攻于心;视民之病,若水火之迫于肌。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看到君主有过失,就象疾病攻心那样痛苦;看到百姓有毛病,就象水与火侵迫自己肌体那样难受。疢(chèn):病。迫:侵迫。
  持国是,规君过,述民情,达时变。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五(大臣)操持国家大计,规谏君主的过失,如实报告民情,通达时势变化,国是:国家大计。述:报告。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皇帝认为正确的未必正确,皇帝认为错误的未必错误。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出来跟着君主担任官职的人,如果不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奴仆妻妾;如果把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那么就是君主的老师和朋友。

    职责明确密切配合
  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
  《商君书·开塞》国君的职责和方法是一样,臣子的职责和方法又另是一样,他们的职责和工作方法虽然不同,但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
  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
  《韩非子·功名》治理好的国家,国君好象鼓槌,大臣好象鼓,技能好象车,事情好象马。意思是君臣之间要互相配合。桴(fú):鼓槌。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韩非子·难一》贤明的君主采取的方法是,一个人不要同时兼任两种以上的官职,一个官员不要同时兼任两种以上的职事。强调职责分明,各专其职。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之不同功,故莫争。
  《韩非子·用人》英明的君主能使天下的事情不互相侵犯,所以就没有争论;使天下的士臣不兼任官职,所以他们的技能有所长进;使天下的人不立同样的功劳,所以就没有争端。干:侵犯。
  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吕氏春秋·贵生》耳目鼻口不能随意独行,必须有所制约。这就象各种职官,不得随心所欲,必须要有所制约一样。制:制约。
  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
  《淮南子·说林》善于用人之理,好比蚈虫的脚,虽然多,但是互相无侵害;又好比嘴唇与牙齿,一个坚硬一个柔软互相磨擦而不毁坏。喻领导音要善于使从事各种工作的人才互相配合。蚈(qiān):一种多足之虫,古代有人认为是腐草变化而成。摩:通“磨”,磨擦,败:毁坏。
  辐之入毂,各值共凿,不得相通,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
  《淮南子·说林》车轮辐条插进车轮中心的圆木,是分别对着自己的榫眼的,它们之间互不相通,就好比群臣各守其职,不得相互干预。意谓官员之间分工要明确,以免互相掣肘、扯皮。辐(fú):车轮的辐条。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可以插轴的部分。值:面对,对着。凿:榫眼。干:干预。
  力贵齐,智贵捷。
  《淮南子·说山》用力贵在协调一致,用智贵在迅速敏捷。
  弓矢不调,羿不能以必中,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从应敌。
  《淮南子·兵略》弓与箭不相协调,即使象羿那样的神箭手也不一定能射中;君与臣不相协调,即使有孙子那样的军事家也不一能应敌制胜。羿(yì):传说夏代有穷国的君主,为神箭手。乖:违背,不协调。
  贵少者易偿,职寡者易守,任轻者易劝;上操约省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从君臣弥久而不相厌。
  《淮南子·主术》职责少容易完成,职务少容易尽职,任务轻容易做好而能受到勉励;上面掌握着简明扼要的分工,下面以容易达到的功绩来效力,所以君臣上下之间能够长久地很好合作而不会互相生厌。主张分工明确,任职单一,反对过多兼职,互相扯皮。偿:抵偿,引申为完成。守:保持,此处指尽职。劝:勉励,鼓励。操:掌握。约省:简明扼要。分:分工。易为:容易做到或达到。弥:长,久。
  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将相和睦协调,那么人才就一定亲附;人才亲附,天下虽然有变乱,国家大权也不会被瓜分。务:务必,一定。
  各死其事,事不逾矩。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制度办事,不超过界限。死:通“司”。逾:超过。矩:制度,界限。这里指各自的职责分工。
  分职授政,以考功效。
  《汉书·朱博传》分清职责,授以政事,以便考核其功绩。
  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之乎?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人和》如果各级军官互相猜疑,士卒之间互不眼气,忠言和计谋不被采纳,下属随便毁谤议论,互相陷害攻击,即使有商汤和周武那样的才智,也不能战胜匹夫,何况是众人呢?慝(tè):坏话,恶语。
  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政事权力如果同时属于许多部门,这就是造成纷争祸乱的根源。机:事务。门:部门。原:同“源”。
  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依则违戾。
  《后汉书·仲长统传》一种职事委任给一个人,政事就有专人负责;一种职事委任给几个人,他们就互相依赖推托。政事有专人负责则万事和谐,互相依赖推托工作就会失调。政专:政事有专人负责。倚:依赖,推托。违戾(lì):违背正常情况,失调。戾,违背。
  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唐代魏征等《群书治要·大体》君主如同身躯,臣僚如同手;君主好比是号,臣僚好比是它发出的声响;君主把握根本,臣僚掌握末梢;君主治理关键,臣僚履行具体事务;君主掌握大权,臣僚从事日常工作。设:设置,此处指把握。操:掌握。要:要领,关键。详:具体事务。柄:权柄。事:从事。常:日常工作。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资治通鉴·周纪一》上级指挥下级就好象心脏运用手脚,树根树干掌握枝叶那样得心应手,下级为上级服务就象手脚庇护心脏,枝叶庇护树干树根那样自然顺和,如此才能上下互相保护,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和安定。运,运用,运转。制:掌握,控制。支:同“枝”。事:奉事,为……服务。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九》君主是头颅,臣子是胳膊和腿。说明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依赖,相辅相成。元首:头颅。股:大腿。肱(gōog):手臂。待:依靠,依赖。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君主是日晷,臣子是影子。日晷移动,影子也就跟着移动。表:日晷(guí)。景,同“影”。
  将不和,则师必覆。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将领之间不和,那么他们率领的军队必遭覆灭。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清代黄宗羡《明夷待访录·原臣》臣子与君主,名称不同,而实际是一样的(都是共治天下的)。意谓上下之间目标一致,应密切协作。
  洽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呼,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治理天下就好比一群人拖一很大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应和,君主与臣子都同样是拖木头的人。喻君与臣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曳(yè):拉,拖。唱:劳动时喊号子,邪、呼:旧时岁终驱除疫鬼时的呼喊之声,此处借用作劳动号子。

    精官简政去冗除弊
  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六韬·举贤》把将、相等文武官员分设置出来,然后根据各自职位的要求来举用人,按官名去求实,挑选人才,考核贤能,使官员的实际才能与官职名称两相符合,这就是真正得到了举贤任能的正确方法。督:责,求。当,符合。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
  《战国策·秦策三》罢免无能之人,黜免出用之辈,减少不急需的官员,杜绝私人请托。损:减少。塞:杜绝。请:请托。
  朝廷之吏,少者不毁也,多者不损也。
  《商君书·靳令》朝廷官吏的员额,应该少的,不可增多;应该多的,不能减少,意即按职能需要,来配置官员的多少。毁:疑为“埤”,借为“埤”,增多。
  吏多民烦,俗以之弊。
  《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官吏过多而冗杂,老百姓就会烦扰不堪,社会风气也会因此而败坏。俗:社会风气。以:由于,因为。之:指上文“吏多民烦”。弊:败坏。
  善为政者,欲除烦去苛,并官省职,为之以无为,事之以无事。
  《后汉书·仲长统传》善于从事政治的人,都想除去繁琐,省并官职,致力于德政,不故意有所作为;使百姓无事,不故意兴事。烦、苛:都是繁琐的意思。无为:指施行德政,刑轻官简,不故意有所作为。无事:使百姓无事而宁,不故意兴事。
  使官称事立,人称官置,无空树散位,繁进冗人。
  《宋书·周朗传》使官员各称其职,办事卓有成效;人员与设置的官位相适应,没有凭空设置的闲散无用的位置,不频繁地进用一些超过工作需要的人员。立:建立,设立,此处指成功,有成效。称(chèn):适应。冗(rǒng):多余的,超过需要的。
  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
  《周书·苏绛传》官员精干,好人就便于充任,好人便于充任,那么国家大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官员繁冗,就必然掺杂一些素质不好的人,掺杂了素质不好的人,国家政事就必定有得有失。省:少,精干。烦:繁多,繁冗。
  官省则事省,事省则民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民浊。
  《周书·苏绛传》官员精干,事务就减少,事务减少,老百姓就清静安宁;官员繁冗,事务也就繁多,事务繁多,老百姓就混乱不安。浊:混浊不清,此处指混乱不安。
  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
  《晋书·王传附王彪之》整个国家没有多少人才,朝廷里的官员却超过了应有的编制。这怎么不使得有才干的人和能力低下的人一起处在管理国家的位置上,德行高尚和灵魂污浊的人共同在担任官职?意谓应精选有德有才的人做官。鄙:缺乏见识。共贯:并列。贯,穿钱的绳。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洽矣。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必须改革、裁并、减省政府官员,使他们各自担起所负的职责。这样,执政者不用做多少事,就可以使国家太平了。更:变革。并:裁并。省:减省,减少。当:担当,胜任。无为而治:执政者用不着做多少事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政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要想使国家达到大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于官员的审察。衡量每个人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务,尽可能少设官员。致:达到。审:指对官员的审察。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其得才,比如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如果选到了好的人才,即使少也是够用了。那些无能之辈,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也认为官员选不到贤才就好比在地上画饼,那是不可能充饥的。善者:指合格人才。奚(xī)为:有什么用?奚,什么,哪里。
  王者须为官而择人,不可造次即用。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帝王应根据官职的需要选择合适人选,不可以仓促轻易任用。造次:仓促,轻易。
  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数人而居一宫,则不竞其公而竞其私:数人而治一事,则任其功而不任其责。
  宋代杨万里《冗官》一个官位安置几个人,一件事由几个人去管理。几个人担任一个职务,就不会争着去办公事而为私利奔忙;几个人去管理一件事,就会有功劳都写在自己帐上,有责任谁也不管。治:治理,管理。竞:争逐。任:担负,承担。
  任官者,宁以事胜人,无以人胜事。
  宋代杨万里《冗官》下担任官吏的人,宁可事多人少,决不可人浮于事。胜:超过。无:通“毋”,不,不要。
  官吏浮冗,最为天下之大患。
  宋代毕仲游《试荫补人议》官吏繁多,人浮干事,这是国家最大的祸患。浮:人浮干事。冗:繁多。
  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宋庠列传附宋祁》天下官位是有数额的,但多少人去当这个官没加以限制,这是一多;地方的厢军不打仗而浪费布匹、粮食,这是二多;和尚、道士一天天多起来而国家不加制止,这是三多。不把这三种多余的东西去掉,是不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厢军:亦称厢兵,宋代对诸州镇兵的称呼。
  罢冗员,减浮费,戒豪侈。
  《金史·陈规列传》清退多余的官员,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劝诫人们不要豪华奢侈。冗:繁多,多余。浮费:不必要的费用。
  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
  《新唐书·窦诞传》根据官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那么国家就能兴旺;反之,为某些人的需要而因人设官,国家就要衰败。择;选择,挑选。
  今官司猥多,虚费廪禄,苛才不周用,皆宜澄汰。
  《资治通鉴·晋纪十九》如今官员和部门太多,白白浪费粮食俸禄。假如有些人才干不能胜任,就应该进行清洗。司:部门。猥(wěi):众多。廪(lǐn):官方供给的粮食。周用:合用,胜任。澄汰:清洗。
  官不在多,惟在得人。得其人,则一人可以兼数人之事;不得其人,虽丛数人,不如得一人也。
  明代丘浚《正百官·定职官之品》官员不在数量多,只在于得到质量好的人。得到质量好的人,一个人可以兼做几个人的工作;得不到顶用的人,虽然聚集着几个人,也不如一个人顶用。丛:聚集。
  官多民扰,供亿费烦。
  明代张居正《张太岳集》上卷二一,《答湖广雷巡抚》官员过多,就会使百姓烦扰不安,而且供应和耗费也过于繁多。供亿:供应数量很大。亿。形容数目很大。
  用之当,则一人能周数人之用;用之不当,则数人不能成一人之功。
  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用人得当,一个人就能顶数人的用处;用人不当,许多人也不能干成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干成的事。周:合,顶。
  爵冗名贱,欲望天下之安,必不可得之数也。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职爵冗滥,名位不值钱,想使天下安定,必定得不到,这是必然的。谓官职爵位多得不值钱,会影响天下安定。数:必然规律。务本

    领导并非全能万勿事必躬亲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书·皋陶谟》领袖只抓琐碎小事,下属和助手就跟着怠惰,因此所有的事都要荒废。元首:领袖。丛脞(cuǒ):指琐碎细小的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老子·二十二章》不专靠自己的眼睛,所以才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自见:专靠自己的眼睛来观察。自是:自以为是。彰,昭彰,清楚。
  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返于不赡之道也。
  《慎子·民杂》即君主的智能是最聪慧的,以君主一个人的智慧来应付全部臣下就太辛劳,辛劳就会疲倦,疲倦就会衰弱,衰弱就会重新回到平常人智慧不够用的道路上去。若使:即使。贤:贤明,这里指聪明。赡(shàn),供给,供应。不赡,不够用,供给不上。
  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昏则,昏则缓急俱植,不,则余力自失,见所不善而罚。
  《管子·七巨七主》事事都自己处理则事务繁多,事多则昏愦,昏愦则无论事之缓急都被搁置了,如不觉悟,则余力将全部消耗,见到不善之事。只有滥施刑罚而已。植:同“置”,搁置。(wǔ):同“悟”,觉醒。
  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从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
  《管子·君臣上》懂得为君之道的君主,总是端正自己的道德来领导人民,而不是卖弄自己的智能和聪明。表现智能和聪明的,应当是臣下的职能;如何去使用臣下的智能聪明,才属于为君之道。莅(lì):临。从上监视着,统治。
  必知不言之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
  《管子·心术上》必须清楚什么是不该由自己去说的话,什么是不用自己亲自去做的事,然后才懂得治国之道的要领。道:治国之道。纪:纲纪,要领。
  独任之国,劳而多祸。
  《管子·形势解》靠君主一个人来治理国家,必定自身劳累而遭祸患。任:担任,担负,引申为治理。
  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
  《商君书·赏刑》圣人并不是能够通晓一切事物,而是能掌掌握万事万物的纲要。因此,他治理国家的办法,是抓住纲要来掌握一切事物,所以在教化上不费多少力气而功效却很大。通:通晓。要:纲要。致:取得,得到,引申为掌握。寡教:在教化上不费多少功夫。
  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商君书·农战》圣人和明君并非对万事都懂,只是知道万事的要领。他们治国,仅仅是掌握要领而已。尽:完全。要:要领。察:考察,掌握。
  亲自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辨之,虑与臣下争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也。
  《荀子·君道》君主从早到晚处理各种具体事情,一天之内就想把各种事情都办完,他总想在一些小的问题上与臣下比精明,极力追求某一方面的才能(却忽略了全局的大事),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这样做而不混乱的。贯日:累日,从早到晚。治详:处理具体事务。曲:周到。一日而曲辨之:一日之内想把各种事情都办完。小察:表现在小事上的精明。綦(qí):极,尽。綦偏能:追求某一方面的才能。
  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顇莫甚焉;如是,则虽藏获不肯与天子易执业。以是县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为之?为之者,役夫之道也。
  《荀子·王霸》大到治理整个天下,小到治理一个诸侯国,非要每一件事都由自己去做,那就没有比这更劳苦憔悴的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是奴婢也不愿和君主互换位置。所以,治理天下,统一四海,何必每一件事都亲自做?什么事都亲自做,那是服劳役的人应该做的。顇(cuì):同“瘁”。耗顇,劳累憔悴,臧获:奴婢。古代方言,骂奴曰臧,骂婢曰获。执业:交换地位。县:同“悬”,这里是治理的意思。一:统一。役夫:服劳役的人。
  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无察乎!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以守多,能无狂乎!
  《荀子·王霸》聪明的人本来知识很多,但他却只掌握治国的关键,管的事很少,这能不明察吗!愚蠢的人知识本来很少,但却整天忙于处理很多具体的事,掌握不住关键,这能不乱吗!知:前一个“知”通“智”,智者,聪明的人;后一个“知”指知识。守:把握,管理。固:本来。狂:乱。
  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荀子·尧向》如果事事都自己谋划,而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自为谋:事事都自己谋划。莫己若者:不如自己的。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
  《韩非子·八经》(领导者)一个人的力气,抵不过众人的力量;一个人的智慧,不能通晓一切事物。与其用一个人的智能,不如依靠全国的人才。敌:通“抵”。尽:全部。
  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
  《吕氏春秋·任数》君主以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能,以好做先导来自夸,臣子就会以不劝谏君主来保持官职,以曲意听从来求得容身,这就是君主代替主管官吏当主管官吏。暴:显露,显示。唱:倡导。奋:矜夸。争:谏诤。有司:主管官吏。古代设官分职,职务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以其智强智,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为,此处人臣之职也。处人臣之职,而欲元壅塞,虽舜不能为。
  《吕氏春秋·分职》(糊涂的君主)硬凭着自己有限的智慧逞聪明,硬凭自己有限的才能逞能干,硬凭自己有限的作为做事情,这是使自己处于臣的位置上了。使自己处于人臣的位置上,又不想耳目闭塞,就连舜也办不到,强:逞强。
  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忧。
  《吕氏春秋·审分》不懂得利用别的人和物,而只知道仗恃自己的能力,夸耀自己的才智,教令下得很多,好凭自己的意图行事,这样,各级官吏就会恐惧纷扰。乘:凭借,利用。怙(hù)恃:仗恃,倚仗。夺:当作“奋”,矜恃,矜夸。自以:自用,按自己的主现意图行事。恫:恐惧。
  博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对于各种学说和知识都广泛涉猎,对各种大小事物都仔细观察,经常就一些不重要不急迫的事情发表指示,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迷惑那些水平不高的人,这是君子极为反对的做法。意即反对领导者事无巨细不抓大事。博:广泛涉猎。众辞:各种学说和知识。后进者:水平不高的人。恶:厌恶,反对。
  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可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
  《列子·杨朱篇》百来只羊一大群,让五尺高的孩童提着鞭子跟在后面,要它们向东就向东,要他们朝西就朝西。如果让尧牵一只羊走在前面,让舜提着鞭子跟在后面,那就一步也走不了啦。说明人各有分工,领导者不应做,也做不好下级的事情。荷:提,拿。箠:“棰”的异体字,鞭子。
  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
  《淮南子·泰族》职位高的领导者,他的工作不应该太繁琐具体;老百姓多的国家,对民众的教管不要过于严苛。高层领导事务过于琐碎就难以把国家治理好,法令过于烦苛就难以施行。烦:繁琐,琐碎。
  君好智则倍时而任己,弃数而用虑,天下之物博而智浅,以浅澹博,未有能者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
  《淮南子·诠言》君主喜欢耍弄自己的聪明就会违背现实情况而只依靠自己一个人,抛弃正确的策略方法而只用自己的心计。天下的事物是广博的,而个人的智虑毕竟是浅薄的,用浅薄来应付广博,谁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只依靠自己的智慧,失误必然很多。倍:同“背”,违背。任:依靠。数:策略,方法。虑:心思,心计。澹:能“赡”,供给,此处指应付。
  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代庖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
  《淮南子·主术》执政者不去端正根本,返回应有状态,那么君主越劳累,臣子就越清闲,这好比君主代替厨师屠夫去杀牲剥肉,代替木匠去砍削木一样。反:同“返”。自然:此处指君臣分工的应有状态。逾:同“愈”。庖(páo):厨师。宰:屠夫。斫(zhuó):砍,削。
  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贵也,数穷于下则不能伸理;行堕于国,则不能专制;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诛,则无以与下交也。
  《淮南子·主术》做君主的不选贤任能,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去干,那么他的智慧就会日益贫乏而且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责任。在下级面前多次拿不出办法,就不能伸张治国的道理;在国人面前行事屡屡失误,就无法掌握控制全局;智慧不足以治国,威信不足以实行惩罚,那么君主也就无法与臣下合作了。能:贤能。困:贫乏,穷:无计可施的样子。堕:坏,毁坏,此处指失误。专制:集中掌握控制,诛:惩罚。交:合作。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求谏》一天之中有无数的事情,只靠国君一人断处,即使再不辞劳苦,又哪里能都处理得很好呢?机:事物,政务。
  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于合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
  《旧唐书·高祖本纪》认为群臣们不可信任,大小事情都由皇帝一人决定,虽然弄得精神疲劳面容憔悴,也不能把事情办得合理。朝中百官既然知道皇上不信任他们,也就不敢直说,致使宰相以下文武百官,只能承旨照办而已。劳神:精神劳顿。苦形:面容憔悴。
  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于一人之虑?
  《旧唐书·高祖本纪》天下这样广大,岂能靠一个人的思考来独自决断所有事情呢?虑:思考。
  从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衒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唐代柳宗元《梓人传》把恭谨劳苦当作公正,把处理公文当作最重要的事情,夸耀自己的能力,抬高自己的声誉,亲自处理琐碎的业务,侵犯各类官员的权利,窈取各种职务和差事,在大堂上与人争辩不休,却不考虑大事,不计划长远,这便是不通为相之道啊!恪(kè):谨慎。簿书:公文。尊:贵,重要。衒(xuàn)矜(qīn):夸耀。六职:指古代官府的治、教、礼、政、刑、事六种职务。听听(yǐnyǐn):同“龂龂”,争辩的样子。
  小过必罚,而大纲不举,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务,而不能与贤人共天职也。
  宋代范祖禹《唐鉴》卷十一,《宣宗》对于部下小的过失都一一给予严厉惩罚,而对国家的大事却抓不起来;想要以一个人的智慧,把天下的事务都办好,这就不可能与贤能的人共同担负起治理天下的职责。周:周遍,遍及。天职:治理天下的职责。
  以一人之聪明,而欲周天下之务,则君愈劳而臣逾惰,此治功所以不成也。
  宋代范祖禹《唐鉴》卷第三,《太宗下》以皇帝一个人的聪明智慧,而想包揽办好天下的事务,这样下去,君主愈忙碌劳累,臣下却愈懒惰。这就是政绩之所以不能形成的原因。治功:治政的功绩,政绩。
  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
  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做君主的以明辩为贵,而不以洞察一切为贵;做臣子的以正直为贵,而不以善于权变为贵。意谓君主应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心明眼亮,不必事无巨细全部弄清;臣子应当心怀刚直,切忌见风使舵,胸无直节。
  将专权则下归咎,将自善则下无功。
  宋代许洞《虎钤经·出将》将领专权自恣,下属就会将一切责任归咎于他;将领自以为无所不能,下属就会劳而无功。自善:自以为是。
  天下之大,兆民之众,事有万变,日有万机,人君以一身一心而酬酢之,欲言之无失,岂能易哉?
  《元史·许衡列传》面对整个天下,亿万百姓,事有万变,日有万机的复杂情况,以君王一个人、一条心去应付,想要一句话也不说错,难道是容易办到的吗?酬酢(zuò):应酬,应付。主人敬酒曰献,客人回敬曰酬,主人再答敬曰酢。私:个人的错误见解。
  尽天下一切之权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操也。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九把天下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朝廷,而政事这么多,当然不是一个人所能掌握得了的。几:事务,政务。操:掌握。
  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总以为别人不如自己,这是发生危亡的媒介。人不己若: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

    任百官之智用众人之力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
  《书·立政》文王不去代替他的官员发布命令,对于处理司法方面的事情,管理臣民的事情,都是根据主管官员牧夫的意见而决定去取,文王对这些事情是不敢加以不适当的干预的。罔(wǎng):不。攸(yōu):所。兼:兼有,包办代替。庶:众。狱:狱讼,指司法案件。慎:通“绩”,庶绩,各种管理臣民的政务。牧夫:古代管民政的官员。之:与,和。训:顺。违:违背。罔敢知:不敢干预。
  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
  《书·立政》不要自作主张,去干涉司法方面的事情,应让有关的官员去负责办理。误:自做主张。
  乱主自智也,而不因圣人之虑;矜奋自功,而不因众人之力;专用己,而不听正谏。故事败而祸生。
  《管子·形势解》昏君自恃聪明,而不能依靠有智慧的人谋划;自己逞能,而不依靠众人的力量;一意孤行,而不听正确的劝谏。所以事败而生祸。自智:自以为聪明。因:依靠,凭借。矜奋自功:企图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功业。
  不言智能,而朝事治,国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聪明,而善人举,奸伪诛,视听者众也。
  《管子·君臣上》君主不宣扬自己的智慧能力,却能使朝中之事得治,国家之患得除,这是因为任用大臣的缘故。君主不表现自己的聪明,却能使善人得用,奸伪之人被诛,这是因为替国家进行监督的人众多的缘故。言:宣扬,表现。视听,监督,检查。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众人之力。故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边而福多。
  《管子·形势解》明主不用他的自己的智慧,而依靠圣人的智慧;不用他自己的力量,而依靠众人的力量。所以,用圣人的智慧思考问题,就没有不了解的事情;用众人的力量举办事业,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业。能做到个人放手而依靠天下人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国事,那就自身安逸而多得其福了。起:举办。自去:自己离开,放手于人。因:依靠。
  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
  《尹文子·卷上》圣人治理天下,不贵在他能够靠自己的能力治理,而贵在能与众人共同治理。
  助之视听者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
  《墨子·尚同下》帮助察看和倾听情况的人很多,所以和别人谋划事情,要比他们先考虑得成熟;和别人同时兴业举事,要比他们先成功。视听:察看和倾听情况。
  非神也,夫能唯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
  《墨子·尚同中》(天子)并不是神,只是他善于使别人的耳朵眼睛帮助自己看和听,使别人的嘴帮助自己说话,使别人的心帮助自己思考,使别人的手足帮助自己行动。吻:口。股肱(gōng):手足。
  所谓强者,天下胜;天下胜,是故合力。
  《商君书·画策》所谓的强大的统治者,是说他能够战胜天下;能战胜天下,是因为聚集了众人的力量。天下胜:胜天下之意。合:聚集,集中。
  十里断者,国弱;九里断者,国强。
  《商君书·去强》一个事件发生,由十里之内的地方组织才能判明是非进行决断的,这样的国家就弱;由五里之内较小的地方组织就能决断的,国家就强。强调要提高基层组织的能力,把问题解决在下面。九里:应为五里。断:判断,决断。
  家断则有余,故曰日治者王;官断则不足,故曰夜治者强;君断则乱,故曰宿治者削。
  《商君书·说民》政事由民众在家里判断和执行,时间就有余,所以说当天就办好政事的国家就能统一天下。一切事都由官府办理决断,时间就不够,所以当天晚上能办好政事的国家还算强大。国家一切政事都由国君决断,就会忙乱不堪,所以说隔了一夜才办理政事的国家就必然削弱。日治:当天办好政事。夜治:
  当天晚上办好政事。宿治:隔了一夜才办好政事。
  其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
  《荀子·君道》对于下属百官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各种有专长技术的人才,领导者不在这些具体技能方面与他们争高下,而是致力于如何把这些人的能力用好。致:致力于。功:功效,能力。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下等的君主独断自用,中等的君主能够调动群臣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能能够集思广益,发挥群臣的智慧。
  救火者,令吏挈壶瓮而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指麾而趣使人则制万夫。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在救火时,如果只命令官吏一个人提壶担瓮去救火,他只能起一个人的作用。如果他操着鞭子挥着旗子驱使百姓去救火,他就可以指挥千万人。所以圣人不必去亲近每一个百姓,明主不亲自过问琐碎的事务。挈(qiè):提着,提起。麾(huī):指挥作战用的旗子。趣(cù):通“促”,催促。制:掌握,控制,这里引申指挥。躬:亲自。
  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
  《吕氏春秋·察贤》只知道使自己力气的人当然劳苦,善于使用人才的人当然安闲。任:任用,使用。
  圣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尽其巧,毕其能,圣王在上故也。圣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
  《吕氏春秋·勿躬》圣贤的君王自己不能做二十位官员所做的事,但却能使二十位官员献出全部的技艺和才能,这是因为君王居上位的缘故。君王有所不能,因此才有所能;有所不知,因此才有所知。尽:全部用出。巧:技巧,技艺。毕:都,全部。
  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吕氏春秋·用众》依靠众人的智慧就不怕赶不上尧、舜了。依靠众人,这是统治人民的根本啊!以:用,依靠。君人:统治人民。大宝:最宝贵的事物,引申为根本。
  凡为善难,任善易。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于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
  《吕氏春秋·审分》亲自把事做好很难,任用别人把事做好就容易。何以知道是这样的呢?人与千里马一起跑,那么人胜不过千里马;人坐在车上驾驭千里马,那么千里马就不能胜过人了。奚:什么,怎么。骥:千里马。任:使用,驾驭。
  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此乃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吕氏春秋·君守》非常圣明的人虽不做事,可是能让所有的官吏把才能都使出来。这就叫做不进行教化的教化,不说话的指示。诏:诏令,指示。
  因国以为身,因臣以为心。以臣言为声,以臣事为形。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执政者应该以国家作为自己的身,以臣属作为自己的心,自己有什么意图,可以通过臣属之口说出来,由臣属把它做出来。意谓领导者不要显示自己,而要充分发挥部下的作用,把国事治理好。形:形体。此句是说,通过臣下所做的事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
  人生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
  《淮南子·主术》君主要用天下人的眼睛来观察事物,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听取情况,用天下人的智慧来考虑问题。意谓执政者要充分利用众人的力量和智慧,不要只相信和依靠自己。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集中大家的力量行动,没有不胜利的;集中大家的智慧做事,没有不成功的。积力:集中众人之力。举:行动。
  用百人之所能,则得百人之力;举千人之所爱,则得千人之心。
  《淮南子·缪称》采用一百个人的才能,就得到一百个人的力量,兴办一千个人所喜欢的事情,就得到一千个人的心。举:兴办,举办。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引《江表传》能利用众人的力量,就会所向无敌;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智慧,就不怕赶不上圣人。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众多的力量合并在一起,再重的东西也不难举起;充分发挥众多人才的智慧,各项事业的兴办便都不在话下。庶绩:各种事功、事业。康:褒扬,称颂。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宋代王禹《待漏院记》皇帝不说话,就使百姓亲睦、万邦安定,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有中央政府的最高长官讨论研究治国之道,中央六部的长官各尽其职,发扬教化。所以才能做到皇帝超凡脱俗安闲于上,大臣们尽职奔忙于下,取法于天道。三公: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职员,具体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太师、太保、太傅,有的说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六卿:说法不一,一说天子有六军,六军主将称六卿,一说指周代的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张:张扬,宣扬。
  因众者可以显立功,忘己者可以广得贤。
  元代揭傒斯《与尚书右丞书》依靠众人的力量,可以建立显赫的功劳;不自恃自矜,可以得到众多贤才的支持。因:依靠。显:显赫,显著。忘己:忘记自己,指不自恃自矜。广:多。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六国君不能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来独自治理天下。
  弧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清代魏源《默觚·治篇八》独自一个高飞,难以飞起;许多人一块行走,则容易走得快。说明必须注重发挥众人的力量。孤举:单飞。举,起飞。趋:疾走,快步而行。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争治之从群工。
  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天下这样大,不是君主一个人所能治理的,所以要委派百官群臣分工治理。群工:群臣,百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