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文本|戊、形法——《上经》复原一

 为什么73 2016-11-07

《内经》文本

戊、形法——《上经》复原一

述者芃澜



戊  形法——《上经》复原之一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年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是《汉书.艺文志》总序中对医经的概括,可以看作是对于医经在医学中地位的最清晰地描述了——“起百年之本,死生之分”。拙者(在《内经》中被称为粗工)正是因为不了解其中的判别,因此才会“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越弄越糟。在《汉书.艺文志》里,医经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黄帝内经》十八卷。

出于本书的思路,我们首先要去复原的,就是想看一看这个“死生之分”的凭借的技术。探察的方法,仍然是沿着雷公之学去做一番深入的考察。


  一、气之通天

  在前文中,我们介绍黄帝诊病八经时介绍《上下经》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上经》主要是言气之通天。(见于《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

在《内经》中有一篇文字的题目就叫做《通天》,按照《素问.病能论》的说法,讨论《上经》的面貌,无论如何绕不过这篇文字去。但是这段文字,大奇的是,通篇并未言气,而是一篇类似“形法”的内容。

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形法是这样描述的,“形法者,大九州之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律有短,而各徵其,非有鬼神,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有其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形法是数术的一种,其中可以凭借人形容求其声气,并进而能够判断出其贵贱吉凶。把这种技术,引入医学的领域,并进而判断疾病的吉凶和生死的界限,在当时,应该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灵枢.通天》是黄帝向少师请教的“人有阴阳”的问题而展开的。少师把人区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衡之人五种,并介绍了各类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行动喜好,这显然更接近于形法中的相人。

少师这个人,在《素问》中一直没有出现,只是在《灵枢》中才有他与黄帝之间的问难。在《灵枢》中的另外一次出场,则是见于《灵枢.寿夭刚柔》,同样是一篇探讨人的阴阳、刚柔、强弱与寿夭(生死)和疾病变化的文字。显然,少师所学是黄帝学派中有关这一方面内容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少师也是一个精通针法的人,他把人的形容(阴阳、刚柔、强弱)不仅引入认识疾病的变化,判断生死的界限,而且还直接与针法的运用结合在了一起,这在上述两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全部《内经》中,少师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回答黄帝有关人在愤怒时为什么会突然发不出声音来的问题中(《灵枢.忧恚无言》),这更进一步显示了少师所学与人的“声气”的关系(求其声气),同样,少师不仅给出了答案而且还提供了针刺的方法。

而在《灵枢.寿夭刚柔》篇中,更多有关形法的内容则出自另一个人物之口,这个人叫伯高。伯高持有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的观点。这种以形气相应论寿夭的说法正合《艺文志》中“與氣相首尾”的相人观念。伯高同样只是在《灵枢》中出场,在《灵枢.骨度》中纵论人体全身骨节的大小、广狭、长短,并认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短长”,这与形法中相地之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的技术理念相互呼应;在《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中讲述整个消化道的短长,以及肠胃的容积,仍然是涉及形的内容;在《灵枢.平人绝谷》中谈人的肥瘦、大小、寒温、颜色、老壮、少小与气血的关系;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与岐伯一起再次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说明,伯高与少师一样,是以形法入医学,并指导认识疾病变化、判断生死的。

要之,《灵枢.通天》在内容上其实是与少师、伯高、以及岐伯等出现的上述论及各篇章属于同一相关的内容,其学术的根基,正是术数中“形法”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挥。

  那么,回首《素问.病能论》所说的《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上经》的原貌难道竟然是本讲述形法在医学中运用的书籍吗?

  

  二、名为通天实为通人

属于《上经》中的文字在《内经》中是出现过的,而且是出现在少师、伯高所未出现过的《素问》中。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明确引用了《上经》中的原话。原文如下: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是《内经》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话也出现在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素问.著至教论》,转述为“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这样的意思在《内经》中多次提到,如前文提及。但是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却另有说明。

在岐伯引述了上段出自《上经》的原文后,接着向黄帝做了解读。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本气是运气学说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人气的变化与天文、地理实现了相互交通感应,天时的太过、不及与人体所虚(亦可由人之形容所决定)相凑,则会变生疾病,而或重或轻,或死或生,则均有规律可依照。  

这段论述,对我们探讨最具有启迪意义的地方在于“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一句。我们甚至可以由此而肯定,《上经》通天,其关键点恰好不在于天文、地理如何,而在于通于人气之变化者。即在天、地、人三位概念的阐述中,作为医经的《上经》其重点则应当在于介绍天、地如何通于人气之变化。或谓,与其说《上经》言气之通天毋宁说天地气是何以通人的。

实现这一探讨的技术,就是术数之学。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上经》的内容的确可以是《灵枢.通天》中所阐述的内容。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则前文所及这一系列包括少师、伯高、岐伯,甚至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都可以是《上经》所探讨的内容。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