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继光抗倭,平均战损比高达1比50,他是怎么做到的?

 好了明理 2016-11-07

戚继光抗倭,平均战损比高达1比50,他是怎么做到的?戚继光,明朝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在军事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肆虐在该地区的倭患,他所率领的军队也被后世尊称为“戚家军”,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军队,在历史上可能也只有岳家军能与之媲美了。其中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与倭寇作战时,戚家军的平均战损比高达1比50,这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最高记录,这样悬殊的比例,他是怎么做到的?

关于戚继光抗倭,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抗倭战争的规模以及倭寇的组成部分。在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十余年中,大小战争有数百次,其中重要的战役有十三次,平均双方投入的兵力为数千人。倭寇的组成,通常有百分之二十的日本武士、浪人,而其他百分之八十的多为中国沿海失地渔民和海盗。

戚继光抗倭,平均战损比高达1比50,他是怎么做到的?戚家军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如此悬殊的战损比。一方面和戚继光治军严谨、军纪严明有关,倭寇虽然没有严明的组织,但作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日子的他们,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戚继光创造的具有现代军队雏形的阵法——鸳鸯阵。

鸳鸯阵法的威力之大,是很难想象的,它之所以能名留军史、声名远播,除了可怕的战斗威力,而且几乎毫无破绽,在此后的数百年中,人们依然没有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戚继光抗倭,平均战损比高达1比50,他是怎么做到的?鸳鸯阵由十一人组成,队长站在队伍的前列中央,其余十人分成两列纵队站在队长的身后。虽然只有十个人,他们却持有五种不同的兵器,组成互相配合的攻击线,形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战斗队列。

队长主要起指挥作用,指挥队列的前进方向,以及作战时的攻击时间和方向。队长身后,是两名持有标枪的盾牌兵,他们用盾牌掩护自己和战友,并率先投掷标枪进行远距离攻击。盾牌兵后面是两名狼筅兵,所谓狼筅,是以长铁棍为主干(最原始的为竹子),上面扎满倒刺和铁丝,往前一挺,很少有人能靠近队列。狼筅兵后面是四名长矛兵,他们是队伍的攻击主力,看见敌人,便使用长矛前刺。队列的最后两名是短刀手,他们主要防止敌人迂回,并保护长枪手的侧翼。这样,一个互相配合、毫无破绽的阵形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杀阵。

面对戚家军这样完美的队伍,倭寇的溃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