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代智星的交接| 换种方式讲西汉(29)

 昵称30950927 2016-11-07


立完了太子,大臣们又催促刘恒赶紧立个皇后。既然太子都立了,那立皇后的事刘恒也就没多矫情,只是询问了一下母亲薄氏的意见。薄氏觉得,皇后肯定应该是太子的妈啊,立了刘启为太子,那当然就应该立他母亲窦氏为皇后了。就这样,窦氏成了皇后。


至于窦氏,那也不用多说了,很多对历史没兴趣的妹子都知道窦氏是谁。没办法,当下宫廷剧太火,这群后宫倒是喧宾夺主,成了电视中历史的主角。


独乐不如众乐,立了皇后和太子,刘恒又下诏,赐给所有没有老婆、或是没有丈夫、没有父亲、没有孩子的穷苦百姓,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或是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的布帛和米肉等生活必需品。


不像从前,不是赐爵就是赏金,对于饭都吃不饱的百姓来说,能填饱肚子的赏赐才是最需要的。就像是要饭的是真乞丐,要钱的是真无赖。对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老百姓们,肯定是更喜欢文帝这种给粮给肉的赏赐。


安抚完了民心,掌握了兵权,刘恒又开始了朝堂上的大换血。


为了让大家知道刘恒此番大换血是怎样的程度,那就有必要讲下汉初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自然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先说丞相及其直属的十三曹,在灌婴成为丞相之前,丞相一职还算不上真正的百官之首,只是主管全国行政。但是呢,国家那么大,政务那么多,丞相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肯定忙不过来,所以在丞相之下,又设立了直属丞相的“十三曹”。


相对于九卿,十三曹的官员人选那真是个个能力出众。九卿在当时有一大部分职责是管理皇家事务,所以要当九卿那先要看皇帝看不看重你。皇帝拿你当自己人,才有可能成为九卿。而十三曹不同,虽然十三曹不如九卿尊贵,不如九卿有份量,但十三曹是实实在在地跟着丞相管理国家事务的,要是没有出众的能力,那绝对是不能称职的。


十三曹之间分工十分明确,西曹主管府吏任用;东曹主管二千石级别官员的调配迁除(这绝对是个好职位,省部级官员都得见你跟见了爸爸一样);户曹主管农桑和祭祀;奏曹负责管理奏章,差不多就是唐代的枢密院,明朝的通政司;词曹是负责民法等问题;法曹就相当于交通部,汉代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站都归法曹管;然后是尉曹,是负责运输的;贼曹,看这名字就知道负责抓坏蛋的,小说里的六扇门,呵呵;和贼曹工作有联系的还有个决曹,主管罪法;兵曹,负责百姓的兵役;金曹,是个肥差,管盐铁货币的;仓曹,顾名思义,仓库管理员;最后一个,不叫什么曹,叫黄阁,负责各种记录。


丞相和十三曹就是这样,直到汉哀帝时期,才改丞相为大司徒。


说完了丞相再说太尉,汉初的太尉那是真的厉害,不像后来高俅高太尉那样成了武官的尊称。汉初的太尉是负责全国军政的,这个多有份量那就不用多说了,如果没有皇帝,太尉估计就成了说话最管用的人了,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嘛。汉武帝时用大司马代替了太尉。


再然后御史大夫,用比较粗鄙的话来讲,御史大夫就是皇帝的狗腿子。大家都上过学,都知道每个班里都有那么两个喜欢跟老师打小报告,定期跟老师汇报一下班上情况的人。如果说皇帝是老师,朝堂是班级,那么御史大夫就是这么一个角色。不同的是,御史大夫是明着监管诸位官员,包括丞相在内。同时,御史大夫也要起到皇帝与官员之间沟通的责任。是三公中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施恩于人的一个位置。


说完了三公,再说九卿。



九卿里名义上最牛的是奉常,也就是后来的太常。古代人最讲究宗庙礼仪,而奉常就是负责管理这方面的,所以奉常一职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九卿之首,当年叔孙通就是奉常。


然后是郎中令和卫尉,郎中令是宫廷侍卫的头儿,负责巡视宫廷。而卫尉则是宫门警卫的头儿,后来也是几经改名。这两个位置是九卿中最受皇帝信任的,毕竟安全第一嘛。


然后就是太仆,这个肯定太熟悉了。夏侯婴就侍候了几代汉帝,一直担任太仆一职,皇帝的御用司机,皇帝对其的信任程度也并不亚于郎中令和卫尉两职。太仆除了是皇帝的御用司机外,还负责了宫廷御马和全国马政,总之也是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廷尉,后来的大理,负责司法,也掌管刑狱,是司法界的头号长官。


典客,也就是后来的大鸿胪或者大行令,负责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的。这职位从汉武帝开拓了西域和西南诸国后就更是吃香了。


治粟内史,后来的大司农,掌管徭役和赋税的,也是个十分关键的职位。


宗正,也是几经改名,负责皇家事务。


最后是少府,负责宫廷财政和皇家用品制造的,这个职务也挺好玩,但也马虎不得。


以上就是三公九卿制度。而刘恒这一次下手也狠,几乎把九卿换了个遍。


刘恒下诏说:“开始朝臣诛灭诸吕迎我入朝,我还犹豫不决,代国诸位大臣也都劝阻我,唯有宋昌支持我入京,所以我才能侍奉祖宗宗庙继承皇位。之前已经提拔了宋昌为卫将军,现在我再封他为壮武侯,其余随我进京的六人,分任九卿。”


除了开始的时候张武被封为郎中令负责刘恒安全,现在又有六名刘恒亲信被封为九卿。也就是说,九卿之中,有七个是刘恒自己人。除了刘揭有功外,还有最后一个九卿的位置也被刘恒换掉了。亲信不够用没关系,再提拔一个变成自己的亲信就是了。


被提拔的人叫吴公,是个曾未进过中央的地方官员。吴公还有个很牛的老师,就是李斯。在被刘恒提拔之前,吴公是河南郡的郡守,也就是秦时的三川郡。吴公这人特有能耐,把河南郡治理的非常好,政绩第一,所以被刘恒提拔为九卿中的廷尉。刘恒提拔吴公也并非只为了多一个亲信,也是为鼓励天下有为官员,不过你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只要勤勤恳恳为国为民,皇帝都不会无视你的功绩。


吴公不单有政治才能,还有识人之能。吴公为刘恒举荐了一名才比管仲的年轻人——贾谊,世称“贾生。”


贾谊在今天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在古时绝对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史官对其十分重视,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其与自己“深爱”的屈原放在一个列传中。在《汉书》里,班固更是将其单独列传。后来无数历史名流也都给过贾谊十分高的评价。


贾生出道的时候还很年轻,年仅十八便艺成品立,成为郡中名士。聪明勤勉的贾谊,也有一个很牛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苍。吴公听说有这样一位人才,自然不会让沧海遗珠的情况发生,便将贾谊收拢到自己门下,并对其十分器重。


待到吴公因为出色的政绩而被刘恒召为廷尉后,也是忘不了自己手下这位才华出众的小兄弟,便将贾谊推荐给了刘恒,并表示,自己这位小兄弟满腹经纶,能通百家之学,绝对的王佐之才。刘恒一听有这样的人才,自然也就将贾谊召入了中央。刘恒并没有因为贾谊年轻而轻视,还让贾谊成为博士,做了自己的顾问。试想一下,二十出头便进入国家领导人的智囊团,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反正我也只敢做梦的时候乐呵乐呵了,而人家贾谊却真的做到了。


事实证明,才干与年龄并无直接关系,贾谊的出现,扇肿了无数张喜欢拿年龄说事的人老脸。每次刘恒让智囊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贾谊都有出色的回答。即使遇到大家都无可置喙的时候,贾谊也能应答得体。诸位长辈博士们也都觉得,贾谊这小子真是才华横溢,虽年纪轻轻却也无人能出其右。


贾谊的出现,让刘恒这位刚登基的帝王壮起了无限的雄心。刘恒相信,这位叫贾谊的年轻人一定可以辅佐自己,将大汉建设成一个繁荣辉煌的帝国。所以,刘恒在一年之内,就将贾谊破格提拔,成为了太中大夫,秩比千石。


如果一个大臣能在朝堂之上如火箭般的速度升迁,那通常两种可能。一种是提拔的人是个迫切希望能有所作为的领导,而被提拔的人是个对现政策不满希望做出改革的下属;另一种是领导希望有下属能曲意逢迎,而被提拔的下属又是个能洞察圣心的人。当然,领导未必都是皇帝,有时候也是权臣。


就刘恒和贾谊来说,这君臣二人明显属于前者。刘恒迫切的希望能干出一番成绩,而贾谊也迫切的希望这个帝国能因自己而变得强大。


贾谊得到了刘恒的信任后,就不断地提出改革。先是礼仪、五行等方面,再是设立许多官名,更改秦朝遗留的旧法。如果按照贾谊提出的改革方案,汉朝就会彻底摆脱秦朝的影子。贾谊提出了这些建议后,刘恒几乎一个都没同意。


是的,刘恒基本都没同意。虽说才干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可经验却有着直接的关系。贾谊有着文帝一朝无人能及的才干和智慧,可彼时的贾谊毕竟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太过激进。而刘恒却是个稳重的人,刘恒想要改变,但却明白一个道理。想要安稳的改变,要慢慢地渗透。看上一个妹子扒了衣服就嘿嘿嘿,那是强奸,会被报警;慢慢了解再带回家,那是策略,最终会得到你想要的。而刘恒就像是朝堂上的情圣,每逢出手,必有结果。


贾谊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说白了并不是刘恒和这个帝国目前最需要的。这些改革都不急于现在去执行,毕竟刘恒也刚登基不久,一动不如一静,除非必须要动。


聪明的贾谊并没有纠结于那些不被刘恒认可的改革方案,而是接着寻找下一个需要改革的政策。不久之后,贾谊就找出来了。不过这是后来的事了,我们之后再说。


现在的大汉,朝堂外是四海升平,朝堂内是平静如水。对有些人来说,朝堂越是平静,自己就越是危险。因为皇帝没有琐事烦扰,就有精力来对付自己了。最能感受到这种压力的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周勃。


经历了几次权力更迭的周勃,还是没能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周勃为自己的功劳和地位而沾沾自喜时,就有人出来提醒周勃了。


提醒周勃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姓名,却是个深谙权谋之道的人,此人告诫周勃:“您已经诛灭了诸吕,又拥立了代王为天子,已是威加海内。您受厚赏,处尊位,皇帝对您的恩宠无以复加。恐怕不久之后就要灾祸降身了。”


事实证明,此人所言不虚。一次,刘恒在上朝时问周勃:“全国一年中判决了多少案件?”


周勃一愣,低头谢罪道:“臣不知。”


刘恒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开支收入是多少?”


刘恒连续的提问,让周勃慌了神,又回答道:“臣不知。”


刘恒转头问陈平,陈平也不知情,但却比周勃从容的太多。陈平回答道:“有主管此事的人。”


刘恒一听这话,心里已是八分不爽,我问你啥事你都告诉我去找有关部门,那不问了等于白问?于是刘恒继续问道:“那么主管的人是谁?”


陈平回答说:“陛下若是问案件的事,可以询问廷尉;若是问钱粮收支,可以问治粟内史。”


刘恒一听,不屑地问道:“那既然各自有主管的人,那要你是做什么的?”


陈平假装低头谢罪道:“臣诚恐。陛下不知我才劣,让我担任宰相一职。宰相对上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是育万物之宜,对外是镇抚四夷及诸侯,对内是让百信亲附,使大臣们各守其职。”



刘恒一听陈平此番回答,连连拍手叫绝。看来自己还是嫩了,丞相真正的职责该当如此。


下朝之后,周勃不满的对陈平说:“你平时怎么不教我回答这些!”


陈平意味深长的笑了笑,说:“你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陛下如果问起京城内的盗贼数目,你也要勉强编个数来回答?”


周勃听了这话,发现自己更是嫩了。论起打仗,朝堂之上自己是老资格,可若论起政治,自己简直不配丞相之位。


于是周勃终于决定,急流勇退卸去丞相之职。从此陈平一人独揽丞相之位。


不知是我将陈平想的太坏,还是因为陈平一直干着两人的活,却总有另一个人来分享自己的丞相之位,所以心中积累了怨气,确有独揽朝政之意。先有不管事的审食其,后有不作为的周勃。总之,周勃在陈平有生之年再也没有回到过权力核心。不过,陈平独坐丞相的日子也并没有多久,就死了。


陈平是不是有意将周勃赶出权力核心我不敢妄加断定,而刘恒将周勃送上丞相之位的意义更是让人猜不透。刘恒是明知道周勃并非宰相之才而将其勉强推上丞相之位,等待其犯错找借口一竿子撸到底?还是单纯为了解除周勃的兵权又不让其失去尊位?又或者是两者兼有,从而一箭双雕?难道刘恒真的只是单纯的想让周勃扛起大旗担任丞相,获得这份出将入相的殊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算无遗策的陈平,终究还是算不过天。转眼刚来到文帝二年,陈平便去世了。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陈平终于追求完了自己曾经所有的梦想。既独任了丞相,又确保了名留青史,一个文人谋士做到了这个份上,还要奢求更多吗?


刘邦时代的两位智星,终于都陨落成为了过去。虽说陈平的人品多为后人所不齿,却谁也不会否定他的急智奇谋。平定天下之时,刘邦多是依仗张良;稳定天下之时,又多是陈平之功。


还记得陈平尚未发迹,在乡里祭祀分肉时,父老乡亲们夸赞陈平分肉均匀,陈平却感叹道,“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后来,陈平真的“得宰天下”,又是否真得如他分肉那样呢?


大概,一个将自身一切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将天下治理的最好吧。可陈平不是。


陈平尚在人世之时,曾预言道:“我常使阴谋诡计,此乃道家所忌。我的后代如果被废,也就不会再腾达了,都是因为我积下了太多的祸因。”果不其然,陈平的后代真如其预言一样,从此没落。


上一期:换种方式讲西汉(27) | 帝王史上“第一代仁君”,初登基他做了什么


2015的最后一个晚上就是在赶这篇稿,在写稿时朋友给我来电,告诉我刚才在他家聚餐时我插错了电源,他家的熨斗差点烧了他家,现在他家里还有股焦味,情急之下,我只好说,“我是想祝他新的一年能红红火火。”借此事,也要提醒各位读者在节假欢乐之时,注意防火防盗防跌停,祝大家新年快乐,孩子们学业有成,大人们事业有成,单身狗们早日脱单。新年之际,也送大家两幅拙作(这个真不是自谦)。



我是分割线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