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境安民

 昵称30950927 2016-11-07


成就帝王大业的钱镠,在历史上为人称颂的不仅仅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有其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尤其是他制定并为继任者奉行的“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造就了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中唯一享有八十多年和平安定的一片国土——吴越国。正是在“保境安民”国策的指引下,吴越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内政外交政策,为杭州和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赢得了一个黄金时代。


“保境安民”国策的出台,正是钱镠基于当时吴越国三面受敌、一面靠海的艰难处境而做出的明智选择。地处东南沿海的吴越国,北、西、南三面紧邻吴国和闽国,尤其吴国(后为南唐取代)是五代南方诸国中的头号强国。钱镠建国后,一方面在外交上主动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寻求中央朝廷的庇护,并以此作为牵制周边敌国、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凭借;另一方面修筑国都的军事防御工事,注重国内经济和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内政治理、安抚民心、增强国力,以达到避战固守、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后人将钱镠开创的内政、外交政策总结为“保境安民”。


史载,钱镠临终前留下的遗训之一就是“子孙善事中国(指中原王朝),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后代吴越国王始终奉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直到最后一任国王钱俶(929-988,曾用名钱弘俶)主动献出国土,归降北宋王朝。


960年,北宋建立后,吴越国继续贡奉宋朝廷,政治上一度保持了良好的君臣关系。974年冬,宋朝攻打吴越国的宿敌南唐,时南唐后主李煜写信给钱俶,说明两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困境,有意劝说钱氏联合抗击宋朝。钱俶不但拒绝李煜之意,反而出兵5万攻占南唐的常州,协助宋朝灭亡南唐。


976年二月,钱俶携王妃孙氏、世子钱惟濬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朝拜,获宋太祖优厚款待。两个月后回国,临行前,宋太祖送给钱俶一个黄包袱,里面全是宋朝群臣请求扣留钱俶的奏疏。钱俶对宋太祖感激之余,不免惊惧在心,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他个人和吴越国的生死存亡问题。


978年三月,统一全国大局已定的宋廷诏令钱俶进京朝见宋太宗。钱俶自知此去凶多吉少,本想见机行事,竭力挽救吴越国的政治地位,不料恰逢割据泉州、漳州的陈洪进纳土降宋。钱俶眼看大势已去,当机立断,上表宋廷,献出国土军民,归顺大宋朝。尽管钱俶“纳土归宋”的决策,有其形势所迫的因素,但和平统一的结局,本质上是钱氏王朝“保境安民”基本国策的必然归宿。


从钱镠立国之初的“保境安民”到钱俶终结王国历史的“纳土归宋”,使吴越国赢得了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安定繁荣之地的美誉,而钱氏之功为历代名家称颂和表彰。宋欧阳修评说:“独钱塘(此指吴越国)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


北宋熙宁十年(1077),杭州知州赵抃有感于吴越钱氏有功于后世,报请朝廷批准以龙山(今玉皇山)佛寺妙音院废址改建为表忠观,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即武肃王钱镠、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俶)。元丰元年(1078),表忠观落成,四年前卸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代赵抃作《表忠观记》,对历代钱王大加赞扬:“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后此观逐渐荒废。


至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浙直总督胡宗宪将钱王故苑旧址灵芝寺(位于今柳浪闻莺)改建为钱王祠,塑三世五王像,重镌《表忠观碑》立于祠内。此后,钱王祠又历经沧桑,几经毁建,至上世纪末原址建筑遗迹仅存八字墙。


2001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在旧址重建,工程于2002年2月动工,至2003年国庆前夕落成开放。

 



摘自:杭州出版社《杭州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