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红军故事在巴山镇深处世代传诵

 风姿物约 2016-11-07

点击加载图片

深秋的巴山,霜叶红似二月花,红军的故事在巴山就像漫山的红叶一样融入了大山,在当地群众的心中、口里世代传诵。

点击加载图片

在巴山镇茅坪沟王家院子拍摄的红军政治部和红军修械所、红军医院旧址

汽车在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上盘旋上升,集镇的繁荣被薄雾笼罩,翻过照壁山就来到了巴山镇关口坝村。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点燃宁强革命的火种,从1933年开始红军逐步创建了宁羌县的第一个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府,建立了游击队、代耕队,进行打富济贫活动。原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点虽已经变为平地仅存遗迹,但原关口坝乡镇府周边连片的土木旧瓦房、河边红军试刀的核桃树及对面山顶上的战壕,无声的向我们证明这里有红军故事。在巴山镇关口坝村75岁的刘继成老人向笔者讲述他从父辈那听的红军故事。他说,红军1933年3月18日来的时候,他父亲还很小,不敢跟红军太亲近,红军在这里每天白天训练,晚上抓土匪、开会。父亲记忆最深的就是红军里有一个连长,虽然个子不高,却非常健壮,常蹲在河边磨刀,磨好后,一刀就把一棵碗口大的核桃树给砍断了,他边说边带我们去河沟边看那棵树。老人还讲河沟对面的山包就是关口坝一个重要的军事高地,当年红军在山顶上挖的战壕还在。红军在关口坝先后成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府,当时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姓薛(小名叫纪娃子),1934年6月,红军走后当地土匪和地主疯狂地对苏维埃政府干部及家属进行报复,土匪王三连将薛主席抓起来一刀一刀地割肉将其割死。

点击加载图片

郑怀靳老人在红军汪副连长牺牲地讲述遇害经过

在王家沟村我们找到掩埋红军的老乡后人郑怀靳老人,郑怀靳老人已经80多岁了,周围的老人们都围过来帮他一起回忆,瞬间,老人家的院子里围满了人。郑怀靳老人讲红军汪副连长是被两个伪装的群众骗至石沟里暗害的,三天后,他的父亲和另一个乡亲才赶到对面的山坡上掩埋了汪副连长,虽然不知道汪副连长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但这里的村民就是他的亲人。解放后,村民们把两个凶手抓到汪副连长坟前立了简易石碑,后来在修路中石碑被毁坏。郑怀靳父子承担起照顾红军坟的义务。

年过八旬的郑怀靳老人,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汪副连长立个碑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红军干部。10月20日,巴山镇传来消息:该镇已经派镇、村干部为汪副连长立碑并开展纪念活动。

点击加载图片

关口坝乡苏维埃旧址,现存两房,此为靠里一房

点击加载图片

在巴山镇茅坪沟王家院子拍摄的红军政治部旧址

如今,在巴山镇茅坪沟村王家院子,红军修械所的石碑还立在一所民国时期土木结构的大房子前,这里是红军政治部遗址所在,当年的红军医院、兵器修配厂等都设在这里。巴山镇毛坪沟村85岁的吴贵廷老人说,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把革命的火种留在了这里。80多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政策好,人民生活好,我们算是现在赶上好时代了,要珍惜这一切。

走在回程的路上,当年红军在宁强的日子仿佛还历历在目。80年过去了,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今天与未来。对于我们现在的人,铭记长征,不忘初心,躬身践行长征精神,只有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中继续前进,烈士们才不会白白牺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