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黎庶昌拙尊园:外交小成,刊书得名(上)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6-11-07

从沅陵回到怀化,天已全黑,去火车站买晚上11点半至贵阳的车票,次日凌晨到达贵阳,略事休息后,去看了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的周渔璜故居桐埜书屋。周渔璜为清代学者,名气并不显,但他曾经参与编纂过《大清地舆图》、《渊鉴类涵》和《康熙字典》等书,其中《渊鉴类涵》寒斋存有四部,而这四部书却分为三个版本,因为是大部头,还没来得及将这几个不同的版本比勘一番。外观上我觉得康熙的殿版刊刻得最为漂亮,但从校对上讲,当然不能说漂亮的书就是校勘精审的书,有此渊缘在,故也想去看一看周渔璜故居。

 

周渔璜故居仅剩一座门楼


骑龙村村口有牌坊及介绍桐埜书屋的石碑,村内有残存古建筑,已颓倒至不能住人,向村民打听桐埜书屋,村民指往村尾,原来当局易址重建了一个桐埜书屋,虽然亦挂有文物保护标牌,但大门紧锁。从门锁上的锈涩来看,这里应当很久没有打开过,将周渔璜的故居重新建起,显然当地政府有心宣传这位前贤,却不见成功,也无人管理。隔着人工挖出来的小池塘可以看见里面,看来这位设计者对古建无所用心,里面的情形看上去更像劣制电视剧的布景,至少令我特别觉得倒胃口。

 

钦使第前车马稀


好在周渔璜并不是此行重点,接下去遵义县新舟镇的黎庶昌和莫友芝等人才是此行关键。黎庶昌故居在遵义市新舟镇禹门村,门口一红一黑两块标牌,分别是贵州省及贵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门门楣上为“黎庶昌故居”,入内则见“钦使第”牌匾悬于门厅正中。我想,这里被当地列为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应该跟他的外交成就有很大的关系。以我所知,黎庶昌做出的最大外交贡献,就是最终阻止了日本人第一次侵略朝鲜的企图。

 

省级文保牌


黎庶昌两度担任大清驻日本公使,这个职位也就是今天的驻外大使。黎庶昌是典型的文人外交家,跟日本的文人墨客交往很密切,岛田重礼曾说:“黎君公务之余,广与绅学士、骚人墨客交,每春秋佳日,选胜张宴,献酬唱和,以摅雅怀,而合欢心,一时传为佳话。”即此可看,黎庶昌完全不像一个正统的外交家,他结识的都是一些日本文人,这样的做法也让人有着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丰子恺绘黎庶昌小像


据说,某天日本官员宫岛诚一郎在黎庶昌家喝茅台酒,因为黎庶昌的家乡就是贵州,所以他带来的酒肯定很正宗,这让宫岛先生喝得很尽兴,只是不小心酒后吐真言,他暗示黎庶昌:可能有重大事件发生。黎敏感地觉得这个信息很重要,于是经过秘密调查,得知日本将要占领朝鲜,而那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国,当然也被大清官员们视为必保护的对象,于是黎庶昌用密电将此事报告了驻扎在天津的北洋大臣张树声,请张立即派军舰先行到达朝鲜。

 

黎庶昌故居


当时接电报者是薛福成,薛见情况紧急,立即面见张树声并劝其出兵,而后张树声派出提督丁汝昌、道员马建忠,带领三千勇士乘坐三艘军舰前往朝鲜的仁川港。等日本军舰也来到仁川之时,他们看到那里已经布守着清国的军舰,才知道他们的这种预谋已经败露,于是这些日本军舰只好返航,其实大清的军舰仅比日舰早到六个小时。

 

戒备森严


通过一桌酒席而制止了一场侵略战争,这听上去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历史的史实,这件事情颁发的军功章当然要有黎庶昌的一半,可惜的是,因为他是密报给张树声,而出兵者又是张树声所派,因此,黎庶昌的这份头功只好全部转稼到了张树声的头上,但当今的贵州乡亲没有忘记这位先贤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所以,我觉得当地把黎庶昌故居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讲述的就是这件事吧。

 

参观路线规定得很详细


其实,在晚清黎庶昌引起轰动的事情,是他给朝廷上的《万言书》。这种《万言书》他总计上过两次,正式的名称是《上穆宗毅皇帝书》和《上穆宗毅皇帝第二书》。这件事的起因是同治元年,慈禧太后下诏,要求大臣们给朝廷提建议,以此显示朝政的开明,而那个时候黎庶昌的学位仅是廪贡生。他在《万言书》上讲述了科举考试的弊端:“士不讲修齐平治诗书礼乐,而专讲小楷时文。”他说,正是因为科举考试,让当今的学子一天到晚的就是练字,以便让自己的小楷写的漂亮,对于修身养性的读书,却完全没人读。

 

黎庶昌座像


其实他的这些建议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不知什么原因却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是把他派到曾国藩的麾下进行考察,皇帝给曾国藩的上谕中说:“前因贵州贡生黎庶昌呈递条陈,言尚可采,当降旨赏给知县,交曾国藩差遣委用。该员以边省诸生,抒悃上言,颇有见地,其才似堪造就,诚恐年少恃才,言行或未能符合,着俟该员到营后,由该大臣留心查看,是否有裨实用,不致徒托空言,附便据实具奏。”

 

貌似不太随和……


可能黎庶昌没有想到,他的这份《万言书》竟然被皇帝赏给了个县长的官儿,虽然这是个虚衔,但至少也有了头衔儿。皇帝认为,黎庶昌说的话,有一些还是可以采纳,但担心他少年得志变得轻狂,所以指示曾国藩收下黎庶昌,让黎在这里好好地受到锻炼,同时也让曾国藩考察一下这个年轻人是不是一个可塑之材。


黎庶昌撰《拙尊园丛稿》


其实,黎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能为此进入曾国藩之幕,对他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但他刚到曾国藩的大营之内时,曾见他第一面的印象并不好,因为他身体很弱,完全没有年轻人的意气风发。但曾很有耐性,劝他多读书,以此来养志。从此,黎在曾的幕中工作了六年,因为勤勤恳恳,到后来越发受到曾国藩的看重,而后跟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为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也正因为曾国藩的保举,才有了他后来的步步高升。

 

黎庶昌墓


清光绪二年,朝廷向国外派遣公使,曾国藩由此被举荐,他先后跟着郭嵩涛、曾纪泽、陈兰彬等出使欧洲,分别做过英、法、德、西等使馆参赞,他用了五年时间游历欧洲十国,回来之后,写成了一本游记,名称叫《西洋杂志》。此书对欧洲的绘画体系、体育比赛、学校教育等都做了详细的描写。到光绪十七年时,黎出任四川川东兵备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于是他个人出资在重庆创办了川东洋务学堂,这个学堂的主科竟然就是英语和数学,可见,他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两科最为重要。同样,也没能让黎庶昌想到的是,他所创办的川东洋务学堂没有培养出科学家,但却诞生了一位名气很大的革命家,那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革命军》一书的作者邹容。

 

墓前的文保牌


正因为黎庶昌在欧洲的这些经历,所以后来朝廷把他视为外交人才,于是就在光绪七年,他被派往日本,任驻日大使,当时他仅44岁。三年之后,因为母亲病逝而回国。到了光绪十三年,他再度任日本公使三年,这个期间发生的重大事情,一是上面谈到的日本企图侵占朝鲜的事情,而另一件跟黎庶昌相关的大事,那就是《古逸丛书》的刊刻了。其实,无论在历史还是书界,黎庶昌更大的名气就是跟这部《古逸丛书》挂起了钩。

 

黎庶昌出资时刻的《古逸丛书》


当然,《古逸丛书》是他跟杨守敬共同完成者,最初只是杨守敬在日本大量地购买当地的中国善本书,对于这件事,杨守敬曾说:“余之初来矣,书肆于旧板尚不珍重。及余购求不已,其国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争之,于是旧本日稀。书估得一嘉靖本亦视为秘笈。”正因为杨守敬的抢购,才使当地不受重视的善本书得以价格高涨,但杨认为,他的所做其实是对古籍的抢救:“使彼国已弃之肉,复登于俎。自今以往,谅不至拉杂而摧烧之矣。”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