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月宝鉴”释义(“石学”总第一讲)

 果冻0881 2016-11-08
“风月宝鉴”释义(“石学”总第一讲)
《石头记》中关于“风月宝鉴”的故事,主要写在第十二回。
《石头记》第十二回,贾瑞病重的时候,来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给了贾瑞一面“宝镜”。这面“宝镜”就叫做“风月宝鉴”。下面就看看书中是怎样写道: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贾瑞偏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那位菩萨来救我!”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众人只得带了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玄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扬长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一个骷髅立在镜内,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出来。到了床上,“哎哟”一声,一睁眼,镜子从里调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这句,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拿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下面我们就来阐释上面三段文字。
一、“风月宝鉴”喻一面“宝镜”,它两面皆可照人,能“戒妄动风月之情”“风月宝鉴”的奇异之处,就是有两面,两面皆可照人。照正面是美女,照反面是骷髅。
曹雪芹的《石头记》第一回写道:“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关于《风月宝鉴》的含义,甲戌本卷首《凡例》中有个说明:
《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做个解释。
“鉴”,指什么?
“鉴”原是一种类似盆的青铜器皿,注入水后,用来照人。后来以青铜镜照影,这种镜也称作鉴。宝鉴,原叫“金鉴”。宋时人们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敬谐金)讳,改“金鉴”为“宝鉴”,即宝镜之意。
“风月”,指男女情事。“风月宝鉴”意为:要以贾瑞因“妄动风月之情”而亡为借鉴,亦即戒妄动风月之情。关于这段故事,刚才我们已经读过了。那么我们要问:就这段故事来说,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假的,是“假语存”,完全是作者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就拿这“宝镜”来说,有谁见过?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也造不出来这种镜子啊!
曹雪芹是个故事大王,他可以编出一个完全不可能有的故事,而他同时又使你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他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呢?用添加批语的形式来做到这一点。
下面我们来谈曹雪芹几条批语的内容,看他是怎样将一个他编造的故事,使你信以为真的:
(一)谈到“跛足道人”时,立即引导读者与第一回的“跛足道人”相联系 在第一次谈及“跛足道人”时,便有夹批曰:
自甄士隐随君一去,别来无恙否?
在谈到“褡裢”时,又立刻引导读者与第一回的“褡裢”相勾挂:
妙极!此褡裢犹是士隐所抢背者乎?
(二)当具体谈到贾瑞的病时,立即引导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比如,当贾瑞“直着声叫喊”时,便立即批曰:
如闻其声,吾不忍听了。
再如,当写到贾瑞“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时,便即刻批曰:
如见其形,吾不忍看了。
还如,当“贾瑞一把拉住”道士,连叫“菩萨救我”时,则批曰:
人之将死,其言也哀。
这明明是曹雪芹编出来的故事,但却设法引导读者相信这是一件真实事件。
(三)在“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处,有夹批曰: 逼真!
“逼真”是指专治像贾瑞这样的“邪思妄动之症”。贾瑞就是因为患了“邪思妄动之症”,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作者写贾瑞这样一段“风月”故事,目的是教诫人们不要“妄动风月之情”。
(四)“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处,庚辰本和戚序本分别有侧批和夹批曰: 可怕是“招手”二字。
奇绝!
在“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写得奇峭,真好笔墨!
这几段正文和批语,是向读者说明:作者一再告诫人们:不能有“妄动风月之情”。然而贾瑞则不听这种教诫,结果患有了“邪思妄动之症”。竟然打起了凤姐的主意,那还能有好的结果?
(五)在“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处,有夹批曰: 真醉生梦死也。
在贾瑞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处,蒙府本和戚序本分别有侧批和夹批曰:
这是作书者之立意。要写情种,故于此,试一深写之。在贾瑞则是“求仁而得仁”,未尝不含笑九泉,虽死亦不解脱者。悲夫!
可怜!大众齐来看此!
这两段批语是写贾瑞因患有了“邪思妄动之症”,不听作者的劝诫,才遭到如此下场。以致他到死也还是含笑于九泉,而不得解脱。真是可怜至极!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看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一个人决不能患有“邪思妄动之症”,不能“醉生梦死”的生活。固执地如此去做,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但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他所要向读者传达的远远不是这些。他撰写《石头记》不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目的是通过小说这种形式,掩盖一部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就是作者在《石头记》开篇时开明宗义所说的:为一位女子作传,而在为这位女子作传的同时,也就传了自己。当然这两部传记是用整部《石头记》写就的,就这一段“风月宝鉴”故事来说,背面也隐写着真实事件。
二、“风月宝鉴”亦喻一部“奇书”,它有“表”、“里”两面——“表”喻小说,“里”喻历史“风月宝鉴”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它不仅正面能够照人,背面也能够照人。我们已经讲过了,下面讲它的第二个含义。
“风月宝鉴”的第二个含义是:它还是一部像“奇镜”那样的“奇书”——“奇镜”有正反两面——正面是美人,背面是骷髅,“奇书”也有正反两面——正面是小说,背面是历史。
在我们前面所引的《石头记》的原文中,作者也写了大量说明这是一部“奇书”的批语。
(一)在“取出一面镜子来”处,有夹批曰: 凡看书,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请读者注意:书的正文写的是“镜子”,但批语却改成了“书”。并且批语还拟人化。作者要求读者必须认真、仔细地研读此书,“否则此书哭矣”——或者说书的作者,就要伤心得哭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花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在甲戌本《石头记》时就写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甲戌本的形成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曹雪芹卒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年2月1日)。从甲戌本到曹雪芹去世又将近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作者继续修订、加批。将这两个十年相加,就是将近二十年。作者写这部书不仅是时间长,更重要的是,投入的感情太大了。作者是“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来撰写这部书的。面对这样一部经典,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般小说来读,不“细心体贴”这部“书”的内容,“书”能不伤心地“哭”吗?
(二)在“两面皆可照人”处,有夹批曰: 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请读者注意:小说中写的是镜子——“两面皆可照人”,是指照正面是美人,照反面是骷髅。而批语批的却是“书”。这部书两面皆有喻:正面之喻是教诫人不要“妄动风月之情”;背面之喻,则写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为了加强读者对这部书的认识,在“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处,有夹批曰:
明点。
这是作者向读者明确“点”出:这部书是像“风月宝鉴”那样有“表”、“里”两面。那么作为读者应当看“表”,还是看“里”呢?
(三)在“有济世保生之功”处,有夹批曰: 逼真!
“有济世保生之功”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正面小说。小说能给人带来愉快,又有教育意义,所以作者称其为“有济世保生之功”
在“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处有夹批曰:
所谓无能纨袴是也。
这正面小说是写给谁看的呢?
作者说“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照看”,批语对此作强调:“所谓无能纨袴是也。”
(四)在“千万不可照正面”处,庚辰本有侧批曰: 谁人识得此句!
但是在戚序本就以夹批形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其意为:研读《石头记》,必须着眼于背面历史。眼睛虽然看的是小说,但“会看”者,能够力透纸背,透过小说看到其背后历史。——对于这种方法,批书人要求“观者记之”。
在“只照他的背面”处,戚序本亦有夹批曰:
记之!
“记之”,指作为研读者,一定要把精力放在透过小说看历史上,对于这一点必须“记之”。
(五)在“向反面一照,一个骷髅立在镜内”处,有夹批道: 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关于这段批语,早在1986年,即整整三十年前,霍国玲在给哈尔滨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红楼梦讨论会时,所提交的论文——《反照“风月宝鉴”》中就作出阐释——后来此文收入1989年出版的《红楼解梦》(一卷本)和1995年出版的《红楼解梦》第一集中——三十年来没有任何学者对此提出过异议。现在就把这段阐释摘录如下:
脂砚斋只借“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一句话,便道破了《石头记》背后所隐史实之梗概。现试解此批语于下:
批语中的“红楼掩面人”,不言而喻,是指《石头记》中那个颇好掩面哭泣的林黛玉,而“青冢骷髅骨”却是指王昭君。
王昭君名叫王嫱。是汉元帝时宫人。此人明艳多姿;汉元帝时,北方边境不安定。元帝为了隐定北方边境,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将王昭君远嫁匈奴番王。昭君死后,葬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之南。
何谓青冢?青冢即指昭君墓。清代宋荦luò《筠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古曰青冢。”
“青冢骷髅骨”脂砚斋眼里怎么又成了“红楼掩面人”?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作书人与批书人,串通一气,以匈奴的番王喻雍正,以嫁了匈奴番王的汉族女子王昭君喻林黛玉原型(竺香玉)。
综合上述诸点,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隐写在《石头记》小说背后的历史(即宝镜的背面),便是《石头记》中林黛玉原型(竺香玉)被迫嫁与雍正为妃的一段历史。
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们再来重读这条脂批:“所谓‘须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便不再感到难于理解了。
(六)在“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处,蒙府本有侧批曰: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
关于贾瑞的“邪思妄动之症”而带来的后果,前面作者和批者已为我们作了明确的说明,并且“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但这只是正面之喻,现在故事就要到结尾了,批书人要求研读者:“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并告诫说,思想反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花一般的气力是断然不成的,必须花大力量,而且不是一般的大力量,而须是“龙象”之力。在地球上力量最大者,要数大象了。“龙”是一种神物,能够呼风唤雨,其力更是大于象。“力如龙象”——研读者那需要花怎样的力量啊!
当我们以“力如龙象”的努力,“思想反面”——我们就会看到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
(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呢?留待以后逐渐说明。)
三、批书人利用一切机会告诫读者:不要看这书“正面”,不要“以假为真”如何对待《石头记》一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比如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就容不下《石头记》。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在《四库全书》编纂高潮时期,曾大搞“文字狱”,这一阶段的文字狱又被称作“书狱”,《石头记》就是当时被禁毁的书之一。乾隆四十八年在《四库全书》编纂完毕,停止文字狱之后,在社会上流传的所有《石头记》抄本,已将全部脂砚斋批语删除,而且大部分抄本的书名已从《石头记》改为《红楼梦》。
程高本《红楼梦》实是对曹雪芹原著、真著《石头记》的阉割、篡改本。1982年以后国内所流行的《红楼梦》版本,实是仿程高本——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脂砚斋批语全部删除了——这样就违背了曹雪芹本意,实为阉割、篡改本,伪本、膺本。
我们来看作者和批者是怎样预见《石头记》命运的。
(一)在“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处,有夹批曰: 此书不免腐儒一谤。
请注意书中写的是“妖镜”,但批语却是“此书”,即《石头记》。此书是会遭到“腐儒”毁谤的。
(二)在“若不早毁此物”处,有夹批曰: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所有野史,都与史实相距甚远,作者主观编写的成份很大。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书毁掉,并不可惜,但《石头记》不属于这样的野史,因为它的背面正像“甄士隐”(谐“真事隐”)的名字那样,隐写的是真实的历史。正史将这部分史实删削、篡改了,而《石头记》将其作了记载,如此之“史书”,怎么能够毁掉呢?
当时的统治者先是将《石头记》禁毁,后来禁毁不了,便进行阉割、篡改,使它成为伪本、膺本,使读者不能看到小说背后的隐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更阴毒的“毁”。
(三)在“遗害于世不小”处,有夹批曰: 腐儒。
在“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处,有夹批曰:
观者记之!
作者预见到,有可能将来会有人以“遗害于世”的罪名,将《石头记》销毁,或者将它改头换面(即去掉全部脂批),作者称这种人,——是不懂《石头记》深义的“腐儒”。又再次叮嘱读者,读此书,千万不要“瞧正面”,不要“以假为真”。让“观者”务必“记之”。
作者通过这个“风月宝鉴”故事,是要向世人说明《石头记》一书隐写着真实历史。——这个真实历史,不是小说本身,而是小说背面——小说本身是“假的”,不要“以假为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