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和谐宜居幸福威海

 莎莎图书馆1984 2016-11-08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商业价值的“黄金产业”,以其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需求潜力大、吸纳劳动力强、附加值高等特点,成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板块,其发展态势备受关注。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624号),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引入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因此,新形势下如何遵照规律、顺应时势、扬长避短,做大做强威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威海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它突出强调的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属于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新兴产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知识性,文化创意产品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它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二是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强融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是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二、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20世纪70年代,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更新手段在欧洲开始盛行,90年代中期,文化与经济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兴起并逐步兴盛。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价值和财富更受到全球瞩目,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世界范围内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作为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早在1998年政府就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专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经过10多年的发展,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英国政府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堪称世界典范。

  2、亚洲范围内以韩国为代表。韩国经济在1998 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以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救国方针,从国家高度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颁布了《文化产业5年发展计划》和《文化产业促进法》。2008-2011年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规模以每年22.5%的速度递增,2012年出口规模再创新高,达43.2亿美元,同比增长34.9%。韩国的音乐、网络游戏和电视剧也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韩流”现象。

  (二)国内各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始于香港、台湾地区,随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也逐步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所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上海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早在2005年《上海2004-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的要求,截止到2012年底,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1.29%;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之都,充分发挥了“文化航母”的作用,着力培育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首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南京提出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国际、国内创意设计交流平台,努力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2007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文化强省”战略的省份之一;2010年省政府又专门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及四个相关配套文件,其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包含了34条扶持政策,涉及财政税收、工商登记、土地使用、融资信贷、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举办了很多大型文化活动:山东品牌文化节是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年度品牌盛会,也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文化节之一;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建设和展示活动获得好评;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开展了以“相约文博会,喜迎十艺节”为主题的72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第四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现场签约10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额1211.39亿元,文化产品现场交易额近20亿元,现场参观人数达120万人次,文博会扩大了齐鲁文化的影响,已成为我国东部最重要的区域性文化展会。截止2012年,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720亿,占全省GDP5.12%,省委宣传部对外发布的《山东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省力争完成文化改革发展九项重点任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良好的内部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点。201010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并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确定了七大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和二十八条扶持政策;2013年9月,全省首届文化强省先进市县考评中威海市获得“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中心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二)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推动了威海经济迅速崛起,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威海市人均GDP为92148(按户籍人口计算),增幅达到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为2085元,增幅达到5.6%迅猛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巨大的市场前景。

  (三)独特的综合优势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威海市悠久的城市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三大优势:一是人文资源优势。威海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以成山头、赤山法华院、甲午海战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天福山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昆嵛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海草房、渔家乐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旅游资源,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是最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二是生态环境优势。威海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各项环境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国家第一个卫生城市和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也是国内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三是地理位置优势。威海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韩国隔海相望,作为环渤海经济带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从事业形态向产业形态的稳步转变,为全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总量上来看,2012年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6.4亿元,居全省第七位,比2011年增加18.15亿元,增幅达到14.15%;从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26%,比2011年提高了0.18个百分点,仅次于青岛市、济南市,居全省第三位。由此可见,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并已提前完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的目标任务,对全市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数持续增加。2012年全市3218家城镇非私营法人单位中,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法人单位358家,吸纳从业人员6.3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1.10%。其中钓具制造、抽纱刺绣工艺品和地毯、挂毯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制造、文化用品及设备的百货零售等行业从业人员共计3.34万人,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53.02%。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拓宽城市就业的重要渠道,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文化创意产业分行业发展情况

  1、文化创意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主力军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创意制造业的扶持力度,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制造业增加值为75.9亿元,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51.84%,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制造业增加值为63.6亿元,规模以下文化创意制造业增加值为12.3亿元。从分行业看,其他体育用品制造(钓具)、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两大行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分别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7.10亿元、12.01亿元,共占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制造业增加值的45.77%。由此表明,一方面文化创意制造业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以其“规模强大、集约度高、资源集中、影响力强”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占据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钓具、抽纱刺绣、地毯、计算机制造等行业的聚集效应也不断显现,形成了独具威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以光威集团为例,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年产量最高的钓具生产企业之一,是世界渔具行业的龙头,对全市钓具行业乃至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文化创意批发零售业不断推进,拉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增长

  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各项举措的有力推动下,全市文化创意批发零售业保持稳步的增长态势。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8.2亿元,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5.60%,其中限额以上文化创意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4.95亿元,限额以下文化创意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3.25亿元。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80%的份额来自于商场、超市的文化用品、电器类产品的销售,剩余20%的份额来自于图书以及珠宝首饰的零售。相对而言,文化创意批发零售业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偏小、结构单一,但同时也表明文化创意批发零售业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文化创意服务业比重提高,成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32.31%。全市着力培育的旅游业等文化服务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涌现出刘公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乳山维多利亚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华夏城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梦海演艺公司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它们的迅速成长有力地拉动了文化创意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威海)有限公司为例,它是一家集旅游度假、高尔夫运动、住宿餐饮、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度假村,也是亚洲唯一一处洞洞见海的世界顶级高尔夫球场,曾先后获得“中国十佳新高尔夫球场奖”、“中国最佳景观奖”、“中国金牌高尔夫度假村”等殊荣,自2008年开业至今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高端游客前来,并带动了周边的旅游、餐饮、娱乐等一系列文化消费需求。

  4、文化创意个体户队伍不断壮大,多元化经营体制逐步显现

  近几年恰逢威海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机遇,文化创意个体户以其准入门槛低、投入成本少、操作灵活等优势吸引了一些个人积极投身文化创意产业领域。2012年全市个体户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10.25%文化创意个体户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拉动就业、缩小经济差距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事业发展成就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威海市突出“文化民生”理念,坚持“文化惠民”宗旨,逐步加大对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成绩斐然。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74亿元,建成了威海文化艺术中心、荣成文体中心、文登市民文化中心和博展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有力保障了各项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在市区,总建筑面积63314平方米的集教育、科技、艺术、文化于一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包含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博物馆、美术馆、城市规划馆和科技馆等场馆,是全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均已免费对社会开放,2012年累计接待群众超过150万人次;在社区,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健身广场,配备了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乡村,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立72个镇综合文化(中心)站、2475个农村文化大院、1129个农家书屋,把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主要目标。目前“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已初步形成,“威海市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2、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威海市成立了“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下发了《2013年威海市“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内容、实施方式、工作进度和责任分工,确保每一个文化惠民服务项目都做到有标准、有步骤、有督查、有考核、有验收;二是树立文化品牌。全市以广场为舞台,唱响四季文化,打造了荣成“渔家欢歌”、文登“舞动龙乡”、乳山“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环翠区“5·23”歌咏会、高区“瀚海情”、经区“皇冠之夜”等10余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自2009年启动“幸福威海”文化年活动以来,每年5-10月,全市来自120个单位、7500多名演职人员,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点亮了广大市民的“多彩周末”;三是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威海市2008年成立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负责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2011年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村镇、社区放映覆盖率达到100%,放映设备数字化达到100%201110月至20136月底,全市农村公益电影共放映3万余场,观众逾过千万人次;四是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影片。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贯彻鲁政办发【201046号文件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通知》,要求电影院线公司在市区范围内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自201110月至20136月,为各中小学校放映300余场,观众 6万余人次,该活动得到师生的喜爱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3、文学艺术创作活跃繁荣。一是繁荣文化艺术高端市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全市艺术品总产值3亿8千万,产业类别涉及艺术品收藏、鉴定、展览及经营四大类,拥有艺术品生产企业12家,年营业额2000万;艺术品集散经营场所10家,年营业额8000万;国有美术馆1个、书画院4个,年营业额20万;民营美术馆、书画院13家,年营业额300万;个体民营画廊、画店96家,年营业额1.2亿元。二是实施精品工程,涌现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近两年,威海市创作的文艺作品有59件获得国家级奖项,83件获得省级奖项,其中:戚建波的《好男儿要当兵》获2012年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孙宪的《天赐》获取2011年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山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话说环翠楼》(三集)荣获山东省第二十五届电视艺术“牡丹奖”一等奖纪录片。三是加强合作交流,创作能力不断提高。梦海演艺公司投资3.2亿元开发的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品牌《神游华夏》,自20105月以来累计演出500余场,总收入1800万元,年吸引观众近百万人次,《梦海》系列演艺先后赴英、法、韩等国进行了商演;光远影视动画有限公司积极加强与知音漫客、滕迅动漫、天使文化、中国漫画、中国移动厦门数字基地、漫友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山东最大的漫画生产、加工基地。

  (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同时科技创新也提高了文化生产效率,创造了新兴的文化形式,扩大了文化传播范围。“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极大提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也使高科技找到了新的应用领域,拓展了市场空间。

  1、利用“文化+科技”发展模式,推进威海城市建设。北洋电气集团股份集团公司为培育新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多年来专注于物联网产业核心感知技术,将“鼓励制造型企业自主创新”、“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服务型企业”作为公司新时期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如今已拥有自主研发产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2013年抓住“智慧威海”项目建设的大好机遇,与哈工大、中国计量学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传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中心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研究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高科技项目,主要包括智慧交通、宜居环境监测、城市一卡通支付平台、智慧旅游等方面,届时威海城市发展将更加立体化、智能化和集约化。

  2、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品传播效果。文登市芸祥绣品有限公司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鲁绣研究所)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到销售收入的3%左右,公司现拥有2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288件外观专利,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其中5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曾获得文登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优秀成果创新一等奖等荣誉,其运用雕勒双面绣技术制作的《荣华富贵》荣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

  五、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但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虽然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从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来看,呈现“一高两低”的特点:“一高”是指中游文化制造业优势凸显,其所占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05个百分点;“两低”是指上游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意性强和附加值高的原创文化产品较少,下游文化服务业发展薄弱,其所占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7个百分点,大多数文化类企业呈现“规模较小、集约度低、资源分散、影响力弱”的特点,它们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更形不成产业链,从而陷入发展瓶颈。下一步,政府应一方面明确导向,鼓励企业发展原创文化产品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上游进军;另一方面找准定位,引导中小型服务业企业根据市场消费需求整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文化创意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投入模式有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资金投入为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力度,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4.31亿元,居全省第9位,其中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4.09亿元,增幅达到45.9%,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并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模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投资渠道单一。由于我国对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文化创意产业经营者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自我投资发展,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通过加大管理监督力度而不是资本投入限制来规范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适当降低资本准入门槛从而形成投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二是投资规模较小。威海市大多数文化类企业呈现出“规模较小、集约度低、资源分散、影响力弱”等特点,它们各自为战,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政府应根据当今大众文化消费的实际需要,鼓励外来或本土企业投资有发展前景的文化创意项目,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来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例如烟台市投资6亿元建设的中国顶尖水上娱乐项目“37度梦幻海水上乐园”、投资12亿元兴建的“蓬莱欧乐堡梦幻世界” 、世界上第一家以鲸鲨为主题的海洋科技馆“海昌鲸鲨馆”等大型文化娱乐项目相继营业,吸引了大批游客,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配套服务有待提升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规划、资金、用地、税收等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政策适用性有待加强。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认为政策方面存在“公开不够、条件不明,所有行业一刀切,执行难度大”等问题,导致扶持效果不理想;二是配套服务有待提升。目前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但是缺乏后期的配套服务,很多企业反映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市场信息不畅、品牌建设不够、营销渠道匮乏”等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考察企业实际需求,完善服务体制,为文化企业搭建投资融资、展示交易、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政府就设立了专门机构(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为企业和文化机构双方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等一系列服务,该机构的设立有效地促进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有所增加,但结构性匮乏问题有待解决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目前来看,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等新兴创意产业尤为严重,通过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创新性、聚集性、流动性等特征,除了薪酬之外,他们对精神层面的条件要求较高,浓厚的文化创意氛围、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他们尤为重要,例如北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水平管理和技术人才就存在较大缺口,公司虽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但受本地发展环境,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再加上属于国有企业范畴,工资平均额度的增长受国有资产委员会薪酬计划的限制,导致工资薪酬和一线城市相比没有竞争力,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目前来看,威海尚不具备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二是当地高校毕业生流失。威海拥有高等院校7所,部分院校也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例如威海市职业学院开设了旅游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但是每年毕业生能够留在威海的仅占三成左右,他们更多的流向了机遇较多、发展空间大的一、二线城市或者返回生源地,寻求能够发挥专业特长、成就事业的平台。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职业培训机构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高标准构建人才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渠道,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为威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