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届中国PPP融资论坛:PPP的困难和解决方式

 fuerjiahe 2016-11-08
 为更好地推进国内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提高PPP项目的运作质量,12月4日,上海金融业联合会联合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第一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海),国内外众多PPP及金融领域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PP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副理事长、申万宏源董事长储晓明致辞(摄影:王秋原)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副理事长、申万宏源董事长储晓明在致辞中介绍,PPP模式是国际公认的市场参与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未提供服务建立的关系,公共产品与服务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PPP的四大基本要素。PPP项目融资模式有利于转化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督的角色,有利于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用私营部门来提供资产和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能,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控制风险。储晓明认为,2015年中国的PPP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实施的阶段,如何积极推广运用PPP的模式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制度下如何实现物有所值和契约精神。储晓明说,“物有所值”是PPP模式的核心理念之一,“契约精神”是PPP运作成功的必要保障。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中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敏、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上海国际信托总经理助理张文桥、济邦咨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徐玉环围绕PPP和中国、PPP与融资问题、商业银行参与、信托、金融机构对接等话题进行了发言与探讨。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演讲(摄影:王秋原)

焦小平:PPP是公共产品体制机制的变革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认为,PPP是公共产品体制机制的变革,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实行政府和市场平等合作;第二,市场能做的要以市场为主;第三,新一轮的改革要以顶层设计为主来推动,更加强调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这三条改革必须要跟上行政体制的改革,如果不简政放权,社会资本进不来。PPP是物有所值的模式,要做到法治框架下的平等合作,合理地分配风险,和收益挂钩。

焦小平提出,PPP在准备执行到最后的绩效必须全过程公开。社会资本没有任何免费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在公共产品、公共领域反对暴利的情况下,如何给社会资本一个明确的投资回报机制?一方面来自于市场收费,一方面来自于政府付费。如果财政管理不和PPP的结构进行衔接,投资者的利益在机制上就不能得到保证。PPP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如果市场能做的,政府依然去投,那挤出效应必然发生。所以,政府不要再去投市场能做的。此外,要发挥社会资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作用,提高基础设施从建设到运营的整体优化。


中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敏发表演讲(摄影:王秋原)

聂敏:完善PPP的看不透、看不准问题

中国投资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敏介绍从去年的9月到今年的10月16月相关的部委已经出台了41个文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也看到金融市场对PPP的热情空前的高涨。但同时,在PPP融资中也所存在一些困惑,主要是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看不透。很多的金融人认为看不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信息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包括项目投资关键信息的获取较难、项目披露不及时等。其次是看不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合理回报、政府履约和退出难的问题。

为此,聂敏提出几个对策。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建设。1、建议对内容披露有明确的规定,以此来约束地方政府主动披露信息,保证投资人和机构机构获得全面的信息。2、建议建立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制度,支持相关中介机构开展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业务,为投资人和金融机构的PPP投资奠定良好的基础。3、建议将PPP的履约情况纳入现行的地方政府行政考核里,以降低社会投资的成本。同时,完善投资管退的市场。1、完善PPP的融资市场,积极吸引和整合金融资源,构建涵盖股权投资、信贷、担保、保险的多层次的PPP融资的市场。2、拓展社会资本的退出渠道,建议加快PPP融资的二级市场的融资的建设,形成PPP的股权、债权证券化,丰富社会资本的退出的渠道。3、调整投资的理念,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结合PPP项目的特征,开发适合PPP项目的金融产品,完善和修正一些风险政策和审批标准。此外,要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作用,提高PPP项目的融资效率。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发表演讲(摄影:王秋原)

顾卫平:PPP对于商业银行,既是挑战也是转型上的推动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表示,商业银行参与PPP,是全生命周期的参与,从项目的采购、公司设立、到项目建设、项目移交,都可以有相应的产品对接。PPP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机遇,同时带来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PPP促进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转型,传统的信贷、一些资本市场的工具如资产管理、理财、私人银行客户等都可以跟PPP对接。PPP项目促进商业银行从传统存贷向综合服务的金融商转变,对于项目的管理、评估来说也有转变。

顾卫平认为,因为PPP项目主要是基于SPV的项目公司来融资,而且它没有资产,主要是鉴于对项目的评估、未来的收入和未来现金流的平衡来进行资金投入安排的。所以,商业银行从过去对资产负债表的评估(要有抵押物,还要分析三年的报表),转向对SPV公司项目(项目本身、项目特征、收支盈亏平衡、现金流的结算)来作为评估的基点。此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PPP项目既存在商业风险,也有一些政策性的风险,还有舆论导向等其他不确定的风险。


上海国际信托总经理助理张文桥发表演讲(摄影:王秋原)

张文桥:信托对PPP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

上海国际信托总经理助理张文桥首先介绍了PPP项目的“世界特性”:运营项目一般周期特别长,金额特别大,收益的不确定性,这些主要通过法律合同风险分担的机制来进行解决。但我国也会有些不同,包括政策环境目前还不完善完善、项目的审批流程比较复杂及不确定性、政府角色和理念的转变及换届后合作的持续性等。因此,一个金融机构从事PPP的门槛很高。

张文桥认为,上世纪90年代PPP曾到达一个高峰,当时的PPP跟现在的业务从出发点而言有很大的差异:90年代PPP出发点就是政府没有钱。现在政府有钱,并不难融资。所以现在政府推出这么多的PPP项目,张文桥认为,一方面中央政府有要求,要政府职能转变,要引入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对地方政府的负债结构做一个改变。然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它的诉求除了实现融资以外,还有一系列比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科技创新等等。张文桥认为,信托最擅长的是金融创新,搭架构,把社会资源整合起来。首先,信托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商业银行和保险资金对项目进行投资的重要通道。第二,信托公司这些年的业务一直没有离开过基础设施。第三,信托本身具备强大的融资功能。第四,所以信托可以做到基金的功能。第五个,可能会有一些税收的方便。


济邦咨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徐玉环发表演讲(摄影:王秋原)

徐玉环:PPP项目不是做公益

济邦咨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徐玉环认为,金融机构要认识到,做PPP项目不是做公益,可以有盈利,但盈利不暴利。那为什么还要去做呢?PPP的好处就是稳定,而且合作期限非常长。通常情况下,带融资需求的要二十年到三十年,相对运营的比较小。PPP的项目涉及到多利益相关主体。因为融资现在进一步下调了固定资本资本金的比例,所以设计项目的时候要考虑金融机构能不能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轮的PPP推进中,除了社会资本也要关注金融机构。但如何保证各方诉求的统筹平衡?我认为应该通过多轮市场测试摸到实处,保证事情一做就做成和落地。这里面,包括集团公司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的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我觉得参与方,无非是两种,一是股权社会资本直接投入进来,还有一个作为资金的投资方,发挥资金的融资和投资的功能。

主题演讲后进行了圆桌论坛环节,主持人与嘉宾“围绕PPP项目落地难点”与“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路径与模式探析”展开探讨。


圆桌论坛一,从左至右分别为济邦咨询董事总经理张燎(主持人)、国开行上海分行规划发展处处长于柢东、保监会投资监管处主任科员罗桂连、上海市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张方、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陈杰、上海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香(摄影:王秋原)

济邦资讯董事总经理张燎:

PPP落地难,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大家做PPP的痛点。为什么呢?

国开行上海分行规划发展处处长于柢东:

觉PPP比较难落地,可能有这么几个困难,第一,法律法规建设还不配套。现在要做一些示范性的项目,做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运作来找到解决方案,这一条是法律法规还不配套。第二,风险控制和风险辨识还非常困难。第三,利益分配有困难。特别是没有一个标准,怎么样让社会资本得到一个合理的回报。PPP不仅仅是一个融资问题,而是要解决一个运营效率的问题。第四,契约精神无论对政府还是社会资本来讲,都是存在的。第五个,主体培育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保监会投资建管处主任科员罗桂连:

为什么这么难?因为PPP是一个机制,不是一个模式,只是一些理念性的东西,没有商业模式。PPP的每一个项目,都要量身订作。设计一个项目周期非常久,手续也繁杂,所以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人与合适的机制。我个人认为PPP投资者应该是一个联合体,PPP是资本密集型加技术和管理密集型,必须要专业机构参与,专业机构必定会找一些财务投资者合作。第一个阶段建设期相对风险比较高,这时候需要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期限比较短,三到五年的,等到这个项目进入稳定运营以后,这时候就要找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追求稳定回报的,还有一类可以寄希望于财富全程的民间资金。

上海市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张方:

PPP难有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要转型比较难。因为以前政府是公共产品直接的供应者,现在要转型为一个和社会资本的合作者和PPP项目的监管者,角色的变化确实是比较难的。第二难在于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个利益怎么样划分比较难,政府应该承担法律政策还有最低需求的风险,特别是现在提出供给侧的管理,对政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于公共产品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第三个科学的评估,物有所值的判定也比较难。物有所值到底有哪些指标体系?国际的经验怎么样在我们地方落地?而且财政还要风险的管控,现在财政开始管三年的预算计划,要管到二十年之后,对政府也是很难的挑战。所以我觉得从三个突出的“难”来看,在PPP的过程中,还是一个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过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陈杰:

PPP落地难,第一个还是法律,事后救济到底是用民事法还是行政法,还没有想清楚。第二,在特许经营里头要不要排他性竞争、要不要招拍挂?第三,主要是土地方面,土地里头其实很多PPP土地收益,国土资源部那边要公开招拍挂,短期之内有很大的障碍,但如果我们能够预期,把它作为一个长期事业来看,我是比较有信心的,成熟一个做一个,不是做大跃进的话,PPP能够在中国顺利展开的。

上海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香:

作为长期实施基础设施的人,我有两点想法:第一,对于PPP项目建设管理,希望政府能够逐步的放松,我们最近这些招标都是招施工、资本,但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这些权限如果政府不放手的话,政府很难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转为监督者。第二,全国在推PPP项目,现在PPP项目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施工单位,这些项目的收益来自于施工利润,而不是投资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此目前的PPP要做到物有所值其实是很难的。


圆桌论坛二,从左至右分别为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原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任新建(主持人)、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罗金辉、浦发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太平洋资产管理副总经理程劲松、中海信托副总裁魏志刚、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孙金钜(摄影:王秋原)

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原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任新建:

金融机构到底怎么参与PPP?

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罗金辉:

PPP的不确定性太大,牵涉到的利益主体太多,期限也太长,把一个不确定性的东西扔给商业机构,会让商业机构很难接受。所以我建议分阶段,特别是在它高风险的建设期,要有某种形式的担保,投资回报也不要是微利,要能够补充机构在这个阶段承担的风险。在后面的阶段,如果有收益了,政府可以把收益做成收益债,或者政府承诺购买服务,并计入预算,我认为这纸担保函更有力量。这样,长期投资者,不管是理财资金还是保险资金,都可以接受更低的回报作为补偿。所以我觉得可以分阶段来考虑,不要一刀切,不要“说PPP就是微利,上来就是二十年”。

浦发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

PPP一头热一头冷,根本原因还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冲突,政府一方面想按照PPP的模式来干,但又不是让商业机构和政府进行市场化的谈判,而是自己制定一套模式和规则,这种规则往往和市场的行为不一定完全契合。然而但并不是说商业银行存在这样的矛盾,就没有参与的机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PPP有这么多的“不确定”,如果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的模式,解决了这些”不确定”,反而会获得市场的先机。最终市场通过竞争,通过自己创新的结果,一定会形成中国PPP最终的模式。当鞋和脚不合适的时候,永远是修鞋而不是砍脚。市场的创新一定会把“鞋”做修改和突破,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鞋适合脚,而不能把脚砍成鞋的模样。

太平洋资产管理副总经理程劲松:

在PPP的路径实现过程中,保险资金是有负债成本的,不是一个免费的资金。既然有负债成本,它的投资就要负责这个负债成本。保险资本的周期比较长,如果负债期限长,又找不到长久期的资产,产品定价不能覆盖负债成本的话,保险资金肯定不干。资本是有成本的,但合作的过程中,主体可能会忽略这部分。

中海信托副总裁魏志刚:

PPP在国外兴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工业化时代,并没有信息化,也没有资本过剩。现在在中国谈PPP,面临着两个很大的不同:第一,高储蓄率,老百姓手里有大量的钱;第二,高度信息化和互联化的时代,要知道如何把老百姓手里的钱通过理财、信托的方式吸引过来,通过金融工具和PPP的项目对接,利用金融机构长期服务企业,对企业了解的优势,去帮政府和这些运营建设机构对接资源。这也是我们金融机构最大最大的机会。

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孙金钜:

我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谈PPP。应该说PPP模式的推广契合了现阶段政府稳增长和管制放松的要领。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财政部在力推PPP项目。就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借助PPP模式,借助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势,一方面可以撬开更大的市场,还可以解决投资金额大,回款难的问题。整个PPP模式,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有几个亮点:第一个是定单,2015年和2016年是很多项目签约落地年,所以会涉及到一大批的上市公司。第二个是政策,后续有一大波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出台。第三个是项目,大家看到第一批和第二批的PPP项目已经出来了,第三批的PPP项目估计也会陆续出台。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