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绘画概览|范曾谈书论画[页4]

 聽雨軒sjh 2016-11-08
 中国近代绘画概览|范曾谈书论画[页4]


    摘自《吟赏丹青:范曾 论中国书画 》

    徐悲鸿先生是近代中国的大艺术教育家、大画家,他少年时从父亲徐达章学中国画 ,临摹《吴友如画宝》,20年代初赴法国学西画,1927年回国。徐悲鸿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革新中国画 的运动,他对中国画 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他自己的画,既有中国传统的笔墨,又有西洋画素描的因素,但决非生吞活剥,而是洋为中用,自成面貌。

     悲鸿先生的画格调高雅,境界空阔,似诉他平生的所有感世悟时的悲怀,从他逸足驰骋的骏马,我们可以想象他追逐光明的愿望。他善良、博学,他的人品正如他自书的联语“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决不会苟合取容、与旧社会黑暗势力妥协,他在艺术上或有偏激处,但这也正是他的真诚可爱处。

    已故的潘天寿和傅抱石、李苦禅,当今的蒋兆和、梁黄胄、李可染、张大千、陈少梅都有可观的成就,就不一一详述了。

    纵览百年来的中国绘画,虽有沉沦的一面,但是总的潮流依旧浩荡。中国绘画的前进,必须按照自己民族的方向。尤其到了近代,书法 的因素对绘画的渗透,使中国画 论中“骨法用笔”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线条表现力的高低永远是中国画 高低的准绳。中国画 一直主张师法造化的现实主义原则,也为所有革新家所坚持,离开了深入生活的实践,一切技法再好也会失去生命。

    近代西学东渐,扩大了中国画 家的视野,然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实在太丰厚,不容易被改造,更不可能动摇其基础,只可以在充分认识它的前提下顺势推移,适应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中国画 的革新,决不意味着中国画 越来越接近西洋画,那样是数典忘祖;中国的土地和气候几千年培育的种子,可以在改良的土地上生长得更好,而不是更换种子。



中国画 范曾 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