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本质是什么?(下)感性的A股中充斥着国民被长期压抑的丰富想象力,于是经常流传出各种神逻辑的传说。 诸如情人节当天,宾馆酒店涨停,洗床单概念也沾光飞涨;又如李某某出事,ST天一跌停;钓鱼岛事件,带日字的股票大跌;2008年奥巴马美国大选前后,澳柯玛多次涨停,2012年奥巴马连任,澳柯玛再次涨停。 捧腹之余我们想问,澳柯玛这么牛,奥巴马知道吗? 股市是一个众人参与的循环博弈游戏,只是A股的游戏中,博弈的往往不是公司价值,也不是技术分析,而是人们的炒作心理。这样的博弈环境里,股票名称好不好、是不是十送十、绝对价格是不是便宜,都能成为炒作的理由。 未来几天连载的《投资的本质是什么?(上、下)》系列文章有炒股的不易,资产的过山车,也有作者对投资本质的理解,很多理解深度上远超过了一般普通投资者,值得大家参考! 作者:茶壶商人 我们必须纠正那些非常有害的观念? 错误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这曾经是一句多么诱人的话!买入好股票,长期持有,什么都不做,靠分红就收回成本,多美。 但其错误是明显的:因为没有所谓的“好股票”。 如果一只股票不能给你带来盈利,好在哪里?如果有一家好公司,其股票让你亏损,就不是好股票。 人们最大的亏损往往不是来自垃圾股,而是来自明星股。万科、茅台给人们带来的亏损,往往比ST股要大得多,因为自以为懂得护城河理论的人(比如过去的我),会在明星股上重仓,而且不改错,越跌越买,最后不可收拾;而在ST股上,人们都知道控制仓位,而且一旦大势不妙会及时止损,损失反而小得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错误二:“越跌越买,因为越跌越有价值。” 前面说过,即使发现了具有价值有安全边际的股票,也没有必要立即买入,要等到市场达成了共识,股价不再下跌,并随着利好消息的解密,在股价走出底部,走到关键价格的时候才买入。 因为,股市并不是一个理智的场所,谁也无法预测底部在哪儿?市场先生有的时候真的很恐怖,跌了还会跌,低估之后还会再低估,地板下面还有地下层,我们只有耐心等待。 多少人死在抄底的路上。我们不仅要买“价值”,更要买“时机”。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买入观察仓,时时跟踪,等待时机,不见兔子不撒鹰。有安全边际的股票多了,你没能力全私有化。 错误三:买核心竞争力、护城河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护城河”,也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秦始皇,为了打造护城河,修建万里长城,结果被修长城的人所灭。 所谓的“核心价值”,就是一个陈腐烂旧的观念——这个观念的坏处是——他让人们在高处看多,因为其有“核心价值”;他还让人们在低处看空,因为其没有“核心价值”。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唬人犯错的玩意儿。当人们说某股有核心价值——这是庄家卖股给你时,逼迫你出高价的理由;某股没有核心价值——这是庄家想得到你手上的筹码时,逼迫你贱卖的理由。仅此而已。 SOSME老师在《论风险的层次》里把风险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股市一无所知,把股市当赌场,并认为这是股市最小的风险。 第二个层次,对股市的一知半解,“我始终认为对股市的一知半解比对股市的一无所知具有更大的风险,他们是股市中因各种骗局、陷阱而受害的主体。” 第三个层次,对股市本来只有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已经全知全解了。 SOSME老师说“我将其视为风险中的较高层次,这种风险的杀伤力是毁灭性的,有人说股市是消灭狂人的地方,就是对这种风险的最好诠释。”第四个层次,也是最极端的风险,是身处风险的包围之中却对风险本身缺乏“自觉”。 错误九:“这样的公司不能买。” 我在港股里的确赚了不少钱,很多股票在一年里翻番;有的一周上涨50%;有的一日上涨30%。 基本没有亏损。但我其实可以赚更多的钱。我找出了很多股票,与一些港股里的老股民交流,结果被这些老股民一句“这样的公司不能买”给否定了。 事后来看,这些不能买的公司,反而比我买的涨得更好,其中有一只是去年三月份和复旦张江一起选出来的,结果其涨幅比复旦还高,复旦上涨了200%,而这个“不能买”的公司上涨了500%。 我真正明白了一句话:“在股市里,只有少数人能赚钱。”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样的公司不能买。”可能就是你要认真关注的理由之一。 从此,我吸取了教训,把在雪球关注的朋友控制在5人以内。我不再在乎他们现在怎么想,关键是他们今后会怎么想。 欧奈尔CANSLIM理论在投资逻辑上正确在哪里? 欧奈尔选股条件为何要选“过去三年缓慢增长”公司的股票,而不是过去三年快速增长公司的股票?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直接挑选过去直接亏损公司的股票? 比如SOSME老师在港股里最近涨幅100%的联邦制药,就是过去亏损,现在亏损,财务高杠杠非常危险的公司。这是有深刻道理的。 @小小辛巴 老师在《重剑无锋》第41页重点分析了公司的复利规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原因,在此不再赘述。欧奈尔要的,其实是低价。 因为公司过去三年业绩不及预期,股价可能一落千丈。这不就有了“安全边际”吗?这不正是“价值”吗?这样公司的股价往往过分反映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充分反映了各种利空,比如ST股发布退市风险提示警告,股价甚至已经大大低于清算价值。 光有安全边际和价值,还是不够的。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的语言”(重剑无锋第18页),那么,欧奈尔的CANSLIM选股标准可能是股市里的上帝的语言。一个经过长期调整,股价下跌75%—90%的公司,其业绩出现拐点,且伴随基本面的改善,这难道不是上天在发布买入的信号吗?欧奈尔选股条件之“近 2-3个季度,公司业绩开始加速增长”——这类似战场的集合号,股市里的故事将要开讲了。 这个字母是英语单词“新闻”的第一个字母。 代表公司最近有重要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比如新的管理层上任、新的产品上市、新的收购等。 是企业基本面的重要“变化”。为什么要这些新闻呢?实际上是看公司最近财务数据的变化,背后是什么原因?是否可以持续?重点不在原来有什么基本面,重点在最近基本面的“变化”。 很多人在乎公司既有的基本面,而欧奈尔理论更在乎公司基本面的新变化。 这个字母,像一个苗条的女孩子,在股市里代表有限的流通市值供应。 这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未来的潜力,因为树不可以涨到天上去,一个公司就如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二是关系到讲故事的成本和难度,一个大市值、大盘股,讲故事是需要巨大的资金作为代价的。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其实这个真的很重要。有人按欧奈尔理论选股,其他的条件都符合,往往忽视了这一条。 结果,股价新高之后买入,不久就在调整中被套。因为大市值的股票,基本面的改善对股价的影响是有限的,上下折腾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或许进行价值投资反到可以游刃有余。 因此,一定要明白欧奈尔理论是擒龙不擒蛇的,是擒美女不擒许老板娘的。我的实践是,最好只买有10—20倍想象空间的股票,最少也要有2—5倍空间。否则就休息。 这个字母是汉字“龙”字拼音的首个字母。公司所处的行业,最好是未来前景十分确定的龙头行业,并且市场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行业的周期要足够长,这样“龙”才有足够的伸展余地。故事才能讲好长好长。 起初是小故事,后来是中篇,最后成了长篇巨著。当然,成了长篇巨著,就绝对不要搞了。不是说不会再涨了,而是其已经过了大写字母“A”的山顶,每一次折腾的空间都非常有限了,这样的股票只有交给机构去做波段了。 这个字母代表的是机构“想法”,是Idea的第一个字母。 最好是过去1—2年没有一个机构关注,那么股价会足够低;但最近一个季度,开始有1—2个机构开始调研或者关注。机构特别多的,不符合欧奈尔选股标准,不是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吗,就是这个道理。 多了不是不行,而是可能最佳的买入点已经错过了。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一点有网友认为不是特别重要,或其重要性不如下面要说的“M”。 个股所处的大盘环境。如果大盘或者行业指数处在上涨过程中,个股就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这个是有道理的。 比如创业板指数大涨,很多创业板个股就飙升。其实大盘上涨,就说明资金在源源不断地流入,个股理所当然精彩纷呈,符合欧奈尔选股标准的,更是会一马当先。但也有例外。 李佛摩尔则不关注大盘,但他的前提是关注两个龙头股,相互印证,关键价格才更有效。 有些大盘股,其实也是有投机价值的,比如2012年年底的民生银行,2013年的兴业银行,2014年的中信银行,他们都基本满足了欧奈尔选股标准,并在当时走出了完全独立的行情。 这一理论在港股和美股屡试不爽。我后来发现原因如下:外资机构研究中国股票很难,所以他们不搞小市值的股票,认为有倒闭的风险,也不好进、不好出。比如去年三月,我搞复旦张江的时候,就是一个无机构关注的股票,因为该股还在香港的创业板——很多外资机构是不准投资创业板的。我当初买进的时候,成交量小的可怜,有的时候,该股只有一、两个接单,其中一个是我。现在,公司逐步成了明星公司,股票也转到了主板,机构蜂拥而来,大肆唱好。股价一年上涨 200%。该股是我欧奈尔理论的首次实践:金山股份是我按欧奈尔理论实践的第二个股票:涨幅更是30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