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西平:汉学——不同文明交流相融的纽带

 hongzhuanyidui 2016-11-09

  导语: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交流、互鉴、融汇,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通过对四百年间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历程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的产生、发展的宏大历史图景。全书共分为八章,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汉学(中国学)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


  汉学或中国学,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首次系统介绍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历史,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为了重建自己的学术系统,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我们必须了解海外汉学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要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唯有此,才能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那么,为何这样看待海外汉学呢?


  海外汉学是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了解中国的窗口。由于语言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学术成果不被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所知,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开始关注中国,但此时他们所借助的基本材料、基本文献仍是海外汉学家们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对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完全掌握在这些汉学家手中。了解国外的汉学,团结知华、爱华的汉学家,不仅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中国大的文化战略和重要的学术文化政策。


  海外汉学与中国近现代的中国学术进展紧密相连。从晚明时开始,在全球化的初期,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的贸易体系之中,关于中国的知识、文化、历史、典籍已经开始被这些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商人所研究。从那时起,中国的知识已经不归中国学者独有,开始有了另一套讲述中国文化和学术的新的叙述,正如《纽带》中所记载的那样。而且在1814年的法国,他们已经把中国研究列入其正式的教育系统之中,在西方东方学中开始有了一门新学问:汉学。尤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1905年中国科举废除,经学解体,中国知识的叙述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我们这套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完全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自己的知识系统的独立发展已经被打断了,而在帮助我们建立这套现代学术体系的人中,西方汉学家是很重要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了解国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我们就搞不清我们自己的近代知识系统的形成与变迁。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中国崛起后,走出百年“欧风美雨”对我们的影响,重建中国的学术体系,也要了解域外汉学,如果不这样做,我们自己的近代到当代的学术历史就搞不清,中国学术的当代重建也是一句空话


  如何展开海外汉学的研究


  首先,要了解各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传统每个国家对中国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当代的汉学家也是在他们老师的带领下进入这个领域的,所以,摸清其历史和传统应该是与其对话的基本要求,不然会闹出笑话。但对很多具体学科来讲,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外对中国的现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对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等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都需要国内的学者关注,摸清其基本情况。


  其次,要注意海外汉学的学术背景和政治背景西方的中国研究是在西方的学术背景下展开的,学术的基本理论、框架、方法大都是西方的。因此,在把握这些国外的中国研究,特别是西方的中国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万不可以为他们讲述的是中国的知识和内容,就按照我们熟悉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他们。对待域外的汉学要特别注意从跨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这在中国历史、人文研究中是要特别注意的。


  最后,积极与海外汉学展开学术互动,建立学术的自信与自觉在解释中国文明与文化,在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上,?西方中国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中有些明显是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展开学术性的讨论。所以,在与国外汉学研究者打交道中,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是一个基本的立场。世界的重心在向东方转移,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是一个大的趋势,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一样都是地域性的文明,同时都具有普世性的意义,一切理论都来自西方的趋势肯定是有问题的,尤其在中国研究上更不应如此。因此,既要结交国外的汉学家,又要和他们展开学术对话、学术交流。建立一种批评的、对话的汉学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的双重任务。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汉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学术重建的过程。


      【来源:《北京日报》,原标题为《不同文明相遇、相融的一条纽带》,导语为编辑所加;作者:张西平,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本文在转载时做了编辑,如需转载,请在注明原始出处的同时,注明转自国际儒学联合会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