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追寻历史的辉煌时代

 天宇楼33 2016-11-09

追寻历史的辉煌时代----在中国的渤泥,苏禄国王墓记闻录

----南京的文莱国王墓陵记闻

 

  中国明朝从1398年起至1498年这一百年中,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早期除了唐朝外“远结近交,纵横捭阖” 的对外大开放的光辉时代。这期间从郑和二十八年中的“七下西洋”作为高峰,使得明朝和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从前未有的高峰。从马六甲的国王、文莱的国王、苏禄的国王亲自来中国访问,让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交往日趋频繁,也为后期大量广东、福建、海南和广西的人大量移居了东南亚,铺就好了道路。这也是海外5千万华人中,有将近3千万,即百分之六十的华人选择居住在东南亚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和新加坡等。

 

  而在中国山东德州市的苏禄国王墓陵在南京的文莱国王墓陵就是这个时期友好的佐证,也就说明了在中国的土地上还长眠着两位外国国王。

 

   笔者于2005年至06年到南京两次访问了文莱国王墓。渤泥国王墓位于该市郊外属于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附近的山坡上,第二次感觉是其墓区地址和明代回族思想家刘智的墓不远。因渤泥国信奉伊斯兰教,故当地人称为“回回墓”。

 

   古渤泥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同文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接触和交往,近现代研究文莱历史的学者大多都认为中国史书中记述的南洋古国“婆利”,“渤泥”,“勃泥”,“佛泥”和“婆罗”等均为文莱国名Brunei的不同时间的译名。

                                                                 

公元五世纪中叶,中国史书开始有关婆利国的记载。南北朝《高僧传》卷七《慧严传》中有婆利国派遣使者来中国访问的记载:“元徽元年二月丙甲(公元47352 日)婆利国遣使献方物。”《唐会要》卷九九,《婆利传》云:“婆利者,南荒之国也。在林邑东南,海行可万里,地延裹数千里,暑热恒如中国盛夏,谷一岁多数。------贞观四年四日,使至婆利界。”

 

由于文莱国以前没有本身文字,所以文莱凡是描绘其国家早期历史一段的书籍基本上都沿用这些中国古书上的记载。这是笔者从2000年以来十多次游访文莱,其间读到文莱有关历史和国家概况书籍中所感觉到的。如手头还有的几本文莱书籍《Survival of Brunei---文莱的存在》、《Independence of Brunei---文莱的独立 》、《Brief of Brunei---文莱简史 》和《Water Village---水村》等。其中宋代赵汝适《诸蕃志》中对当时文莱国情以及中国商船在文莱港口和当地人进行商贸交易的过程细节,也被现在文莱史书翻译引用过。其情景在《诸蕃志》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精彩地描述:“渤泥在泉之东南,去……45日程,去三佛齐40日程,去占城与麻逸各30日程,皆以顺风为则。其国以板为城,城中居民万余人,所统14州。王居覆以贝多叶,民居覆以草。王之服式,略仿中国。……番舶抵岸三日,其王与眷属率大人到船问劳。船人用锦籍跳板迎肃,款以酒醴。用金银器皿,橼席凉伞等分献有差。商贾日以中国饮食献其王,故船往渤泥必挟善庖者一二辈与俱。朔望并讲贺礼,几月余,方请其王与大人论其物价。定价后,鸣鼓以召远近之人,听其贸易;价位定而私贸者罚。俗重商贾,有罪抵死者而不杀。船归日,其王以醴酒椎牛祖席,醉以脑子番布,称其所施。。。。。”

 

对于明朝时期文莱和中国密切的往来的历史背景,以及勃泥国王墓的概况,位于南京市近郊雨花区内的文莱国王陵墓大石碑这样写到 :“据《明成祖实录 》记载,洪武33月,明朝廷遣使持诏往谕三佛齐,渤泥,真腊等国。赵逮等使三佛齐,张敬之等使渤泥,祁微等使真腊。洪武47月渤泥国王马和么遣使亦思麻逸进表,贡方物。”

 

   永乐68月(1408年),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亲率王妃、弟妹、子女、亲戚陪臣等150余人来访,明王朝给予隆重接待。同年11月,年仅28岁的渤泥国王不幸病故于南京会同馆。据明史记载,他在逝世前留下遗书:“愿将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对渤尼国王的病逝深表哀悼,为此明成祖专门写了悼文。并亲自写了悼文,《明史》渤泥传有如下记载:“帝哀悼,辍朝三日,遣官致祭,赠以增帛。东宫亲王皆遣祭。有司具棺撑、明器,葬于安德门外石子岗,树碑神道。又建祠墓侧,有司春秋祀以少牢,谥曰“恭顺”。安德门石子岗则属于现在南京雨花台的铁心桥区。

 

   发现此渤尼国王墓也有些传奇性经过。据报道,1958年,南京市开展文物普查时,一些郊外农民在雨花台的铁心桥区林地发现有一坟地。其大坟前面,与别的坟墓不同,旁边有甬道,石人等,从规模上看这坟墓不是一般人的。便汇报给南京市文物部门,经有关文物人员实地考察发现横卧荒草乱石中的一群石刻,雕刻艺术风格与明初功臣徐达、李文忠等墓的相似,断为明墓。后又发现在土中的碑,残存的碑石上,还能辨认出部分碑文:“……善药调治,遣中贵人劳问,暮相继,又命大臣视王疾,……”“体魄托葬中华,不为夷鬼”,“得年二十八”。确似渤尼国王墓。碑文全文今可从《皇明文衡》对照,完全一致,是旁证(《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渤泥国恭顺王墓碑”(胡广撰文)》)根据文物整理结果的便一步得到确认,此时也使历史学家和文人们一直追寻了的几百年的文莱国王陵墓便又重现人间。残碑先复立于通往国王墓的林荫道旁。进入墓道,两旁排列着石刻:石望柱已毁,门柱础;马及马官各一对,马长2.6米,高1.5米,宽0.62米;马官高1.86米,宽0.95米,厚0.5米;石羊一对,长1.6米,高1米,宽0.53米;石虎一对,长1.5米,高0.95米,宽0.5米;武将一对,高2.05米,宽0.85米,厚0.5米。有一石亭在墓前左面坡地200多米处,享殿仅存柱础。仔细观看其神道石刻的人像面部,均为高鼻梁,拱嘴层,胡须为八字翘起,胸前又打上领结,系模拟外国人形象之作,它明显异于其他明代石刻。

 

   渤泥国王墓是中国历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实物资料之一,为了便于人们瞻仰,已专门修筑了通往墓地的道路。

 

笔者游观了文莱国王墓。其墓在山岗丛林之中,郁郁青青,周围林壑幽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树林荫翳,鸟声不断。

 

    在古墓的规模很大,也似明代当地王侯的墓地一样,有一圆形步道环绕着古墓。笔者站在甬道边再三环顾,由于古墓地处市郊野外,这里人物稀少,加上树林密布无形中使古墓幸免于被破坏,也躲过了像 “文莱”那样的浩劫。而跟随我旁的外甥一直思考他的小本生意,由凭我的再三解说,对此毫无兴趣。说为何跑这么远来看“一堆石头”和怕人的古墓?也好倒让我一人慢慢游赏王陵。

 

    文莱墓群有完整的王侯陵园气势,在墓前即山坡的入口处有一石碑门,写有优美的书法字“渤泥国王墓”。绕过一段新修的有台阶的小路,可以看到一座有乌龟驮负的明代大石碑,碑文记载了修建此墓的缘由和历史。在古墓前是一个整体的通道,两旁有石马、石武将等等,气势庄严,非同一般。试想不是王侯将相,在等级森严的王朝时代一般人哪有此等待遇?而在大墓前立的这个石碑,从石碑上新刻上去的字迹看来,这是个新碑,原石碑已经不在了。无论如何,那些石碑,石人, 石官和甬道,均是六百年前的。现任文莱苏丹和皇太子都曾亲自来过此地,拜访过其祖先墓茔。

 

   2006年时重到此地,已是初秋时分。自古道,“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环观墓庐,四周的茂密林野,地上的一片片蕨草蒙着雨后露珠。不时有群鸟栖飞。四周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尤其是这古人先贤古墓,表现出来孤凉静谧,肃严和神圣以及景色美丽的种种氛围。通过墓后交织如网的树梢和树叶,我举头望天,一种错杂复古神圣的感情顿时涌上心头。人生在世,竟这样如东去流水,逝者如斯。

 

   在墓碑的西侧,据说是由文莱政府出资又修建的“中文友谊馆”。墓四周也修建了围墙,在前几年的介绍画册上,古墓门口有一个由江苏省政府立的“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而在2006年去时,看到门前已经换上了由国务院立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让人吃惊的是,在中国一片商品化的环境下,在这个古墓陵园前也修了办公楼,开始售票入陵园,以后的参观者只能购票才能进入陵园了。

 

    无独有偶,在20067月,笔者受文莱首相署穆夫提办公室邀请,参加了每年一度的文化展览会,本来说的是让我准备一下介绍文莱国王墓的历史背景情况的展览,后来在我来到文莱后准备参加会展时,来自历史研究院和其他部门的官员却说,在中国南京的国王(Sultan Majid)地位还没有被肯定,文莱国内还有争议等。后来专门为此事找了我的老朋友文莱国家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丕显伽米尔(爵士)也是国家元老。我给老人讲了事情原委,强调了几点理由:1;首先是在南京渤泥国王墓是600年以 前的,不是现代仿造的,难道明朝皇帝和政府能为一般人修建这样规模的陵园么?2;渤泥国王的修建,以及明朝当时著名文人和书法家胡广写的碑文,以及在明书籍中记录却是相一致的。文莱国当时没有文字,作为历史学家和穆斯林更应尊重历史事实;3;一些人在现代化办公室的主观臆断和推论,难道能超越现存的活生生的长达600年的历史史实吗?4;目前文莱虽然国富,也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建筑,但象中国南京那样规模庞大的到600年的文物群落恐怕在文莱根本找不到,本人在访游文莱十五次以上也没有见过。我们后辈人应该感谢中国明朝对文莱先辈的礼遇厚待;5;以前的人比较单纯友爱,注重友情。而到了现代,人则变得复杂,历史也会随时因人因地随时而变,但史实就像600年前修建的石碑虽然经受风吹雨打也没有什么变化。另外,在中国山东德州市也有另一马来苏禄国王墓,也六百多年了。以及在文莱的正上方海南的三亚市的回族,也是马来人的后裔。我对伽米尔爵士的直言(自认用不大不光利的马来语),当时使这位慈祥的老人很触动。即吩咐其秘书叫来副主任默罕默德  哈底(Dr Mohd Hadi)博士,让准备给文化部打报告,要专门去这些地方再次研究、拍摄采访,重现友好的历史。后来,老人讲,研究小组已经组成,正在准备去南京等地要做调查研究。近日(2008628日)周六,文莱国上班时间(周五礼拜日放假),接到具体负责研究项目的哈智然意尼(Hj Zaini)来电,说文莱文化部已批准了“马来世界与中国历史交流的实地考察研究”的报告书,请笔者准备一下行程表。组成四人考察组(副主任,专职研究人员,摄影师和笔者)在今年底要赴南京,三亚和山东考察。

 

   渤泥国古墓不仅是从郑和“七下西洋”开拓海外交流,使中国和文莱友好往来的见证物,相信应该也是一种历史时代的缩影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