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强:吉凶由你定,何必求他人!

 开心华之里 2016-11-09



孔子说:学易可以减少过失。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易卦对可能遭遇到的吉凶悔吝,事前都预言得十分清楚。

自然现象,本身并没有吉凶的分别,站在人类的立场,才有吉有凶,因而产生悔或吝的反应。现代人大多用善恶来分辨吉凶,实际上易经却以得失来区分。有所得为吉,有所失即凶,遵循易经所揭示的道理,自然有所得而吉;违反易理,那就有所失而凶。这才是吉凶的原本意义。


吉的意思,是顺从易经所说的道理。系辞上传所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思是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顺应天道,所以吉祥而无所不利。我们常把“吉利”连在一起,实际上,吉是吉,而利是利。吉无不利,并不是利都是吉。有些利带来吉祥,有些利反而导致不吉,也就是凶。


同样的道理,凶必然害,而害并不一定凶。有时候看起来是害,结果却带来吉祥。善恶也是如此,善未必吉,而恶也不一定凶。从易经的道理来说,一阴一阳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善的,并没有相对的恶。读通易经自然明白,世界上原本没有恶的存在,只是人不喜欢的,就把它叫做恶社会上有善有恶,则是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结果。感情上虽会产生悔吝,但一旦理智清醒,那就无不善了。


至于悔吝,系辞上传说是“忧虑之象”。意思是悔恨或遗憾,都是心中忧愁或顾虑的象征。悔和吝是犯了过失之后,心中产生忧虑。不过悔字从心,而吝字从口,仍然有所不同。犯了过失,心中想要补过向善,叫做悔。犯了过失,口头上说要补过,心里头却缺乏诚意,甚至还要找理由掩饰或推诿,即为吝。通常的结果,是悔后趋吉,而吝常趋凶。因为不诚心改过,必然小过失变大过错,岂能不凶?


系辞上传说得很清楚: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悔或吝,固然有小过失,只要善于补救过错,便可以无咎,也就是不产生祸害。悔、吝、凶都是过失,都叫咎。但是善补过,便可变成无咎,所以悔十分重要。


人处在吉顺的时候,最容易得意忘形。难免有一些小缺失,也不愿意诚心诚意地善补过,反而会采取吝的态度,尽量推诿责任,于是凶随着来了,这才开始后悔。这种由吉而吝,招来凶祸才心生后悔,值得大家反省改进,因为凶祸以来,后悔也就晚了。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般人只会背诵,却不能体会其中的用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大家都应该坚忍耐烦、未雨绸缪,在吉顺的时候就要想到种种可能发生的弊端,悔在先,发挥善补过的精神,必须有所得而渐趋于吉,这就不就远离凶了?


趋吉避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求神拜佛、占卜问卦,只能当做辅助,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做人做事凭良心,求合理。也就是说能否趋吉避凶,主导权在我们自己,只要意志够坚定,自然心想事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