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亲子嘉年华”上,《上海托幼》杂志和上海市幼儿游戏研究将联手举办的“幼·道”论坛同时开讲。如何看懂孩子的游戏?安吉的教师如何观察和支持孩子的游戏?上海的教师如何让孩子的游戏更自主?如何通过游戏解读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小编整理了“幼·道”论坛专业场的精华内容,给未至现场的教师们。 对安吉幼教人而言,这场“游戏革命”起初也带来了隐痛。可当他们“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开始静下心来观察孩子的游戏后,他们发现了不一样的儿童。比如在梯子的使用上,孩子们是那么创意无限—— 在静心观察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安吉的老师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全问题上,安吉老师也曾有过困扰。 看到爬树的孩子,老师第一反应是“制止”。后来她想起教研时大家的建议:当你无法确定安全隐患的程度时,可以选择靠近。当她靠近后发现,孩子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的自我安全评估的能力在不断发展。 观摩“安吉游戏”的老师们常常感叹“安吉的孩子的确不一样”,其实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只要你敢于做有担当的教师,给孩子机会去面临有挑战的环境,孩子的发展一定会给你惊喜。 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即“尊重孩子、孩子在前、观察在先”,安吉的老师发现一日生活处处皆课程。其中,由游戏故事引发的课程,促进了幼儿游戏经验的回顾、反思和重组。 如今,“游戏精神”已渗透在安吉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幼儿园的空间环境、教学活动、生活环节处处都呈现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做一个能看懂游戏,能与幼儿共享游戏快乐时光的教师?上海市学前教育优秀骨干教师团队,分别从六个问题入手,给出她们的答案。 游戏是孩子的权利,这个权利,我们保障了吗?面对农村孩子家长的不理解,幼儿园更要努力保障孩子玩的权利,用各类游戏让孩子玩起来,进而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
当教师放手之后,孩子还会玩吗?南西幼儿园张老师的答案是:其实孩子很会玩。当教师放弃复杂的环境预设,仅提供材料支持,他们发现孩子们玩出来的游戏主题“井喷”了。 按照之前的常规,大班一般不再做“娃娃家”等主题。可是教师“放手”之后发现,即便是同样的游戏主题,孩子们玩的内容却越来越复杂和精彩。 总结起来,有三点“秘密”:第一去掉过多的预设;第二让孩子真游戏;第三要驻足观察,不要凭以往经验妄断。 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到底有何作用?王老师以建构游戏为例,她发现站稳十分钟后,教师自然会有发现—— 在观察中,教师越来越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兴趣、能力、水平、想法,也越来越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 如何提供环境与材料来支持孩子的游戏?周老师通过“四问”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问:空环境真的“空”吗? 场地区间——不空
游戏材料——不空
第二问:空环境真的“不空”吗?
第四问:在教师的“少作为”背后能看到什么? 拒绝环境标配,幼儿有能力自己创建环境空间。 拒绝人为设定,真正享受游戏本身的乐趣。 园长如何保障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郑园长带领着教师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假游戏”走向“留白”,不断提供支持、开展对话辨析等,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如何用教师的专业对话家长?首先要“读懂”家长心理,从家长状态分析“游戏观”;其次通过大量的游戏案例分享与解读,帮助家长了解什么是“真”游戏;建起家园互动的途径,在家园合作中“共同成长”。 家长喜欢专业的“故事分享”不喜欢流水账式的“工作报告”;家园共育的前提不是“灌输”而是“触动”。 10月21日下午,游戏研究专家华爱华教授在论坛上指出:游戏是提高教师解读幼儿行为的重要途径。 华老师建议:教师对幼儿的自发性游戏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即在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和丰富的游戏材料的前提下,对游戏材料和玩法不做任何设计,如何玩,用什么来玩,都由幼儿自主决定。 这样的游戏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恰恰给幼儿带来了更多机会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在无意学习中获得经验、增长智慧。 那么,教师的专业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华老师给出的关键词是:观察、分析、判断、支持。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分析行为所反映的发展水平,然后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课程目标做出支持性的干预,将游戏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