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前在崇明,婚礼前有一场盛大的乡间巡游,你知道吗?

 黄建新图书馆 2016-11-09




旧时候的乡间道路上,在气清景明的春日或艳阳高照的秋日,往往能看到一支长长的队伍在缓缓行进。队伍打头的,是两个扛着红旗的半大孩子,后面是众多抬着物件的成人。时不时地还有爆竹声腾空而起。“喔,xx人家要嫁丫头了,今朝送嫁妆!”路旁看到的人大都会这样说。

 

对,这就是崇明早年乡间送嫁妆的队伍。


早先结婚办喜事,女方先得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把陪嫁的嫁妆运到男方家里。那时乡间一来道路狭窄,难行大车辆;二来交通工具稀少,最好的就是崇明的小车子,根本没有什么今天那样的各式汽车。要把嫁妆送到男方家中,就得凭借人的肩膀抬扛。当然,女方富裕的话,嫁妆越多,抬扛的人自然也就越多,那送嫁妆的队伍也就越长,排场越大。




说起来,当年这看送嫁妆也和如今看民间艺术的行街,节日的花车巡游一样,是旧时的一种民俗。嫁妆多的人家送嫁妆时队伍排成长长一列。他们并不像挑担或扛货的人那样急匆匆行走,而是一路慢行,好让沿路的人细细观赏,指点评价。一些富裕人家因为嫁妆多,常常能吸引众多人赞赏的议论和羡慕的目光。如今我们可以这样说,这送嫁妆就是当年乡下结婚前的一次巡游。

 

千万别以为送嫁妆是一件随随便便找些人来送送而已的事情,内中它还大有讲究。首先,这抬嫁妆的人员得经过认认真真挑选。一般,主家都会从亲戚、朋友、邻里中挑拣长得比较端正、体格比较强壮的男子。那种大年龄的光棍或丧偶的中年男子,是不会被请来担当此庄重的任务的,因为人们认为让这种人送嫁妆不吉利。被选上抬嫁妆的可不是一般的卖苦力之举,而是一件颇让人感到有脸面的事情。送嫁妆那天,他们一个个穿得一身新,格外体面光鲜。没有新衣服的,最起码也得换上一身干干净净的服装,这样才显得有声势,有气派。




其次,为讨吉利,这抬嫁妆的杠棒要挑选好点的,它的两端一定要用红纸包裹好。嫁妆中陪嫁的被子,讲究尤其多。用来捆扎被子的也必须是红色的布带子。被子要两条一起叠成和合被,为什么叫和合被?寓意新郎、新娘百年好合,两两成双。折叠的开口处相对,方方正正。绑被子还得把红带打成漂亮的四串结。四串结的眼要正好让抬杠穿得进,过大过小都不适宜,这结象征着婚姻美满幸福吉祥。


那时的陪嫁被子至少四条,是比较穷的人家陪嫁数,多的被子往往有八条、十条、十二条等等,越多越体现其富有。陪嫁被子一定得成双数。被子成件后,搬动时要由两人合作,绝对不可一人独搬。要知婚嫁的被子中有绸缎面的,很是光滑,倘若抓不住,一旦滑落地面,场面非常难堪,会遭来主家的埋怨,甚至被人直接逐出送嫁妆的队列。有的即使不被逐,到了男方家里也备受冷落,不会被邀请坐上宴席。



 

送嫁妆前往男方家的队伍先后也有规矩。一般,在开队的红旗后面是抬子孙桶和脚盆的。子孙桶即马桶,和脚盆一样油漆成紫红色,用崇明土布染成蓝色然后做成圄腰包裹着。马桶之所以叫作子孙桶,是为祈盼新郎新娘早生贵子。紧随子孙桶后面抬的是梳妆台,再后,抬的就是什么板箱、五斗橱、大橱等。


当然随着时代的不同,嫁妆的内容也会有所变化。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嫁妆最为豪华的要算“三转一响”了。所谓“三转”指能转动的脚踏车(自行车),得永久或凤凰牌的;洋针车(缝纫机)得蝴蝶牌或蜜蜂牌的;手表得是上海牌的。所谓“一响”指收音机,红灯牌的。后来发展为电视机,金星牌的。陪嫁的嫁妆还有梳妆台、五斗橱、大橱及椅子等所谓“三十六只脚”和“四十八只脚”的说法。日常生活所用之物件可谓应有尽有。一般人家也至少得有十抬八抬。当然,抬数务必成双数。



 

当送嫁妆的队伍在鞭炮声中进入男方家里一一摆放整齐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高潮。


因为那些被子、梳妆盒子、台箱、板箱、五斗橱、大橱、脚盆、马桶及马桶箱、烘缸、茶具等嫁妆内大都藏有表示的东西,什么染红果壳的长生果(花生)啦,红枣啦,糖块啦,硬币等等,大人小孩争相着翻箱倒柜,将藏着的长生果、红枣、糖块、硬币等一一搜寻出来,谁拿到手,谁就会得到喜气,因为这些东西寓意的是“生子、生财、生富贵、生福气”。那些送嫁妆的人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先行抢得这些喜气。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和以往相比已经截然不同,陪嫁的嫁妆越来越昂贵越来越高档,什么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现代化的东西早已不罕见。一些土豪甚至还陪嫁轿车、陪嫁千元万元巨款。陪嫁的嫁妆也都已改用汽车装运,用杠棒抬送嫁妆的习俗早已离我们远去。这婚前的乡间巡游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