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鲁迅作品语言特色

 泥盆纪的鱼石螈 2016-11-10
摘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现代白话文学史的丰碑,语言风格上,他以割裂正常语序的叙述语言、表现的是超现实主义的荒诞色彩。以及遣词造句的个性化特征、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展示的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批判,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鲁迅式”独创风格。
关键词:割裂;荒诞色彩;个性化;人性批判
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他的思想性和革命性之外,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现代白话文学史的丰碑。我们常常把鲁迅作品特有的风格誉为“鲁迅式”。那么“鲁迅式”风格在作品的总体语言上有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
一、割裂正常语序的叙述语言,体现的是超现实主义的荒诞色彩。
“鲁迅式”风格这不是一个对鲁迅小说总体语言风格的模糊定义,是鲁迅在语言风格上与众不同的独创性之体现。
《狂人日记》是白话小说的第一篇,却没有第一篇丝毫的生涩之感,从语言到结构都十分成熟老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正文前的序中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小说语言在叙述模式上具有以割裂和解构为特征的先锋小说语言模式,以及独创性的特征。这种割裂和解构在第一篇白话小说中被运用得驾轻就熟。小说以狂人思维和白话文体作为“呐喊”的突破和开端,小说前面的小序是文言,正文的日记是白话,在语言上构成鲜明的对立。文言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正常话语,白话则是反常话语,文言是作者的话,白话是狂人发疯的呓语,两者的对立展开了两种相反的话语现实。小说的主体恰恰是反常话语对正常话语的颠覆。鲁迅通过“狂人”的叙述,把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启蒙思想带了出来。“狂人”与周遭的一切都是格格不入的,而且有随时被“吃”掉的危险,他生活的现实语境中是有着“吃人”的传统的,就是自己的亲人,母亲,还有自己都有着吃人的现实可能性。吃人者中还有受侮辱受损害的群体,他们既是被吃者也是吃人者。这不啻于一种莫大的悲哀。鲁迅暗示的就是一种以狂人思想为代表的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为了不被统治的意识形态兼并,就必须和传统划清界限,甚至是变成一种极端对立的形态。狂人是孤独而又清醒的,他知道将来的世界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他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的狂人式的话语里,处处体现了这种解构与割裂。
从“今天晚上”到“须十分小心”,句中的关联词是“然而”。按正常的逻辑,前后应构成转折关系,但是我们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似乎这成了一个病句。再往下看,更是摸不着头脑,“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不然”又是一个转折的连词,但是前面根本没有交代为什么要“十分小心”,这种转折也似乎是没有必要的。从“今晚的月光”到“须十分小心”到“赵家的狗”,这种看似毫无关联的跳跃,几乎要令人觉得语句毫无章法可言。但就是这两个语义语境上都说不通的连词。恰是鲁迅一个精妙的语言技巧,为的是说明“狂人”的思维逻辑,正是这样“语颇错杂无伦次”。这种“无伦次”正是这种孤独的清醒者的白省,小说中这种反语法、反逻辑的语言模式,向读者清晰地展现出“狂人”这个独特的典型。
鲁迅正是运用了这种矛盾而危险的叙述策略,刻意地造成话语和现实的分裂与冲突。然而却产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鲁迅选择“狂人”,因为只有他的思维,才是真正独立、自由、纯粹的。而选择白话文这种创新的语言模式,也是鲁迅对现实思考的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开端。
他把一种奇特的、疯狂的、病态的、与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无关的生活和情感用这样一种话语表达出来,内容是非现实主义的,充满象征主义色彩,那种病态的荒诞感,清醒者的孤独感用处于起步阶段的白话文表达出来。鲁迅足以让后世的那些所谓的先锋派们绝望,因为通过病态、疯狂的意象表达从各种普通生活中浓缩出来的最纯粹最热烈的情感的艺术风格,就是后来先锋作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而鲁迅却不经意地很早就表现出来了。所以在二十年代,茅盾就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后世中国当代小说中,论及先锋,还真没有几个人能超过鲁迅。
二、遣词造句的个性化特征,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展示的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批判。
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鲁迅的文字,虽然不是很流畅,富于声律之美,但是,得益于中国古文的深厚功底,他的文字处处可圈可点,寻常的话语里透露出一个特级语言大师的非比寻常。虽然李敖在凤凰台访谈《李敖有话说》“如果是伟大的文学家,就不应该写出来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鲁迅式的中文”,看起来是对鲁迅文法的贬低,实际上,李敖也足够聪明地体悟到鲁迅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别人难以模仿的。鲁式文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句子的结构上沉实稳重,张驰有度,语气内敛,绝少感情色彩极浓的叹词,就是骂人也是很内敛很含蓄,彬彬有礼,不像李敖,骂人很直接,利口快舌,追求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读了总让人觉得不够优雅。譬如“够胆你脱光了衣服让我瞧瞧呀”,或者“就是象你这样的畜生啦”这样的语言。骂街有效,但文学性谈不上。看鲁迅的语言怎么妙,随手拈来,即可举例说明。
小说《药》中一处动词的运用,可谓最具代表性。“(康大叔)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这里描写康大叔的动作。用了:抢、扯、襄、塞,都是一字不可易的。康大叔急于把华老栓的钱装自己腰包里,所以动作很快。“抢、扯、裹”一系列动作连贯而迅速,更加突出康大叔的贪婪与凶恶;而华老栓迷信胆怯,心里有鬼,甚至有点不敢接过人血馒头,康大叔又怕他反悔,所以直接“塞”给了他。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令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分外清晰,更加容易把握住小说的脉络乃至主旨。这一连串动词,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里的对话:“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磲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本来中国人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孔乙己不仅是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唯一的一人,他一走进酒店,沉闷的酒店就活跃起来了,这些人全都忘了中国的古训,全部都取笑起他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只好不回答,专心致志地去买酒,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闲人偏偏就不放过他,看他躲着,又高声地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下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很落魄,但是读书人最重要的是名节,孔乙己只好回应了,“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是呀,骂人还不揭短呢,看别人脸上有伤疤,还要看人的笑话,可怜的孔乙己的辩解是多么的无力啊,他没办法打,也没能耐骂,连阿Q怒目而视都不敢,阿Q尚且可以欺负一下小尼姑。孔乙已只能是睁大了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闲人还不罢休,还要赶尽杀绝,“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可怜的孔乙己只能落得一个“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涨红了脸是极度的羞愧和无奈,青筋条条爆出,注意是“条条爆出”。这是一个神来之笔,鲁迅在看似轻描淡写中,却把他的窘迫,无奈,羞愧,狼狈不堪,他的悲剧命运,他的生不逢时,他的背时倒运都在这“条条爆出”里淡淡写出。而这一切。不需要作者怎么去刻意地说,世态炎凉,落井下石,对苦凉之人的刻薄残忍等等人性中的黑暗表露无遗。
对人性的批判,在鲁迅作品中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鲁迅对此的表现是很驾轻就熟的,他似乎不需要费劲,轻轻几笔就画出了人性当中的恶来。《祥林嫂》里,鲁镇的那些闲人喜欢欣赏祥林嫂的悲剧,从她不幸里读出自己的满足,鲁迅在作品了这样写,“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这一段里,最有表现力的就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泪早就准备在那里了,就等着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把它们引下来,没有她的悲惨,怎么显得出她们自己的幸福来呢?“还叹息一番,最后,满足地去了”满足地去了。每次我读到这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叹服鲁迅高超的表现手法,还有他对人性黑暗的刺骨仇恨。他是大爱之人,这种爱源于他对鲁镇闲人的仇恨,源于他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没有恨就没有爱,反过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恨。没有恨的人就是入定的老僧,漂离于红尘之外,那就不是鲁迅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鲁迅,正是以这样的大爱大恨为我们的民族进入现代化廓清了道路。虽然他不是完人,但是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
鲁迅还善于从细节里画出人的性格。还说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论,闲人们赶尽杀绝,不给他留下余地,孔乙已也是一个身负劣根性的读书人。孔乙己为何沦为孔乙己。站着喝酒还穿着长衫,被人嘲笑是因为他性格中确实有很多被时代所唾弃的因素。已经沦落为偷盗为生,还死守读书人的架子,对自己的命运缺乏审视,对自己缺乏自知。明明是偷了,还自我辩解“窃书不算偷”,还有“君子固穷”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而孔乙己在明明被人揭穿了被吊着打的时候还狡辩“君子固穷”,作为一个被边缘化了的读书人,孔乙己三餐不继,只能靠偷东西换酒喝。他的这种行为与君子的行为相差甚远,鲁迅用这样一种讽刺的笔法,写出了他不知耻而又百般为自己的行为狡辩的性格。试想,一个对自我没有严格审视和批判精神的人,怎么能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力量的大写的人呢?又怎么能担当起儒家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使命。鲁迅在作品中没有因为孔乙己的沉沦而嘲笑,对他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但是他也是一个是非分明之人,他没有因为滥施同情而放弃了批判和审视。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孔乙己不知耻,不能自强自立,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阉割了独立精神和自由品格的怪胎,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所以鲁迅也是对他给予深刻的批判。但这种批判,他不是跳出来赤裸裸地说,而是通过非常文学化的细节描写来刻画的。
鲁迅是读不完的,不是因为他的作品多,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长,他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富于表现力。这就是鲁迅为中国新文学树立的丰碑。
参考文献:
[1]、[2]、[5]、[6]选自《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3。
[3]沈雁冰,《读(呐喊)》[J],原载1923年lO月8日《时事新报》复刊《学灯》。
[4]《李敖有话说》凤凰台。
[7]《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小宗师欢迎您转载分享:
http://www./article/83177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