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建中汤

 柴桂苓 2016-11-10
1)黄芪建中汤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一种慢性过程,其病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因素、服用非甾体药物等,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烧心反酸者予抑酸护胃,H P感染者予三联或四联抗HP,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且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本虚标实之证,形成本病的病理机制有二:一为胃阴损伤。或为外感温邪,内传入里,化热化燥,邪伤胃津劫夺胃液,或为内伤情志,肝气郁丽化火,木旺侮土,郁久化火,因火灼伤阴,致胃体萎缩。或久患胃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人,不能正常进食而致伤及胃阴,胃阴消亡者。二为中阳不振,过食生冷,寒湿伤中,中阳不振,胃体失于温养而致萎缩。虽以胃阴不足为重要病机,但临床所见单纯胃阴不足却较少见,而以气阴两虚,中虚气滞、肝胃不和型更为常见,实为中气虚弱而虚实夹杂。治疗当针对中气虚衰的病机特点,助其建立中气,复其纳化、和降为本。可选黄芪建中汤补建中气,或合六君健运脾胃,或合四逆左金疏肝和胃为用。若外寒客胃者,以辛温疏散之剂。中气不足伴发寒凝者,常与气候转冷、冷食密切相关,于益气健脾或他方中酌添一至数味温热药即可,如良附丸、吴茱萸等。选药中亦需考虑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选方用药“ 忌刚用柔” 。对气郁尚未化热候,适当佐入质轻性平、理气而不辛燥伤阴之品,如香附、枳壳等。已有化热趋势或已化热者,应从“ 火郁发之"的原则,遵叶天士之“ 慎勿用苦燥劫伤胃汁” 之告诫,短时内以辛散疏利、清热之品。相关实验研究证实,黄芪建中汤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白细胞介素-2及免疫干扰性的活性,整体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改善胃肠道血液微循环,扩张局部血管,增加黏膜血流量,改善组织血氧状态等。是为临床证实的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良方。

2)黄芪建中汤在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的发生除与饮食不规律及精神因素有关外,主要是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被攻击因子破坏,胃酸分泌增高致消化道黏膜受损而发病。故抑制胃酸分泌、清除H P可使溃疡愈合。消化性溃疡属中医“ 胃脘痛” 等范畴。该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以周期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有二:一为中虚,即脾胃阳虚内寒中生,脾胃功能失调,寒湿内阻,中焦虚寒,升降失司:二为瘀滞,肝气不舒肝胃不和,气机失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气食湿痰火等邪气搏结于胃脘。正虚多为脾之气虚和阳虚,少数为气阴两虚,邪实多为肝气犯胃、气血郁滞和实热内阻。临床选用多以中焦虚寒为主,因此临床可用黄芪建中汤合方附子理中温理中焦、良附丸温化行滞,乌贝散专方护膜。选药多合用海螵蛸、乌贼骨敛疮生肌,制酸止痛,为治疗消化性溃疡要药;贝母清热散结,同海螵蛸合用能中和胃酸和吸附胃蛋白酶,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黄连苦寒通降,燥湿运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阳、敛酸生肌之功效。临床试验表明黄芪建中汤加减运用中具有明显促进溃疡愈合的特点。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连、甘草对Hp有直接杀灭作用、三七对H p有抑杀作用,党参、黄芪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并能调整肠道菌群失调,乌贼骨含弱碱性磷酸钙,能中和过多的胃酸,其所含胶质与胃中有机质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上形成保护膜,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含有膜性物质,其性粘,具有保护胃粘膜、收敛止血及生肌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小板凝聚。
临证加减
临证处方时常需随症加减:伴有口苦、烧心、上腹灼痛、心中嘈杂的,是脾气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水湿阻滞,郁而化热,水热相结所致。可加用黄连或合用半夏泻心汤以稍清燥湿热,以利清气之通达,脾气得复,又能迅速缓解症状。寒甚腹中冷痛剧烈的加用川椒、细辛、吴茱萸以加强散寒温中之效;伴有吞咽梗阻、咽喉痰阻的合用半夏厚朴汤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腹中胀满、排便费力的可用生白术,佐以少量枳壳、厚朴、槟榔。其中白术与参芪同用,鼓舞脾胃之气以运化通降,对于脾虚之便秘最宜,又生白术含较多油类,可增其润肠之功,故当用生而不用炒。虚中夹实,若一味只是健脾,而已阻之气不得通达,反加重壅滞,故稍佐枳、厚、槟之消痛除满,推动气机,又引浊气下达,使补而不滞。有水样便、肠鸣明显的合用五苓散。此为脾虚合并水湿内停之泄泻,以五苓散分利小便,去湿止泻。伴有失眠、心悸、心慌之症的常加用龙骨、牡蛎。中焦虚寒而致心气失养、心神涣散,龙骨牡蛎“ 能安神志、安魂魄、镇惊悸” ,以之固护沉降涣散之心气。

3)黄芪建中汤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心律与宗气关系密切。《医门法律》中说:上气之虚,由胸中宗气之虚,故其动之应手者无常耳:乃知无常之脉,指左乳下之动脉而言,有常则宗气不虚,无常则宗气大虚,而上焦之气始饮惬之不足也。从中医其病理机制说,心律失常可归纳为经隧不通或阴阳不交二条。如《伤寒论集注》中载:“ 结代之脉??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又如《内经》谓心藏神,心主血,按心神的调节,体现在阴阳之动静,心血的循环端赖气血之流畅。因此心律失常的发病原理不越两端:一为《内经》谓“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而导致经隧不通、血行失度,相当于冲动传导失常所引起,二是《素问· 举痛论》所说“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致使阴阳不交、调节失常,相当于冲动起源失常所引起。然而两者间的关系,既有区别,又可互为作用的。而临床心律失常的辨证,根据脉证表现偏属于中虚不足者,均可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旨在取其益气建中,能使阴阳平调,脾胃健运,营卫协和,气血充旺。在临床使用时,又要随证变通,如黄芪补气炙用,气虚甚者重用,益气固表生用.气衰血瘀亦生用,《别录》谓其“ 能逐五脏间恶血” 。阳气偏虚者重用桂枝,生姜易干姜,阴分偏虚者,倍用芍药。早搏频繁者甘草加量15~30克,《别录》谓甘草能“ 通经脉,和血气",蜜炙后更可加强温中补益作用,可合生脉散、炙甘草汤为用。

4)黄芪建中汤在血液系统中的运用
《灵枢· 决气篇》云:“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因于脾胃损伤则中土失运,气血生化无源,脾虚不能统血,可见便血皮肤出血,血虚则心无所主可见心悸气短、面唇无华,气虚卫弱可见畏寒自汗。李东垣日“ 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故可投黄芪建中汤益气、温阳、生血,加附片以助温阳之力,配当归、阿胶伍白芍以养阴补血,侧柏叶、干姜炒炭以止血。也可以配合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药中的可收良效。本病多属中医的虚劳范畴,一般辨证多为气血两虚。如果只按气血双补治疗,不加补肾药物,疗效多难满意。临床选用黄芪建中汤调理阴阳气血,多伍以补骨脂、淫羊藿补肾温阳,熟地、枸杞、首乌补血滋阴益髓,鹿角胶益精血补肾填精,党参助黄芪益气健脾。从而使方剂具有健脾补肾、滋阴温阳、益气养血与填精益髓之功,可在临床起到更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