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书法家应关注的七个问题

 李叔狠生气 2016-11-10

       当代书法家应关注的七个问题

                       来自网络

    岁月奄冉,我的人生行程不觉已过五十华年,感慨之余,觉得自己应该作一小结,重品甘苦,明是知非,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因为我深知,我的书画艺术事业才刚刚开始,我还是书画家中的小学生,历代书画艺术及文学艺术等浩瀚的经典还有待学习和汲取。书画的践行之旅,如同湖山旅行,有风景娱目悦心,也有风风雨雨磨砺意志。艺途遥遥,上下求索,会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艺无止境,远避名利,潜养静修,也会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得来不易。回想我四十余年的书画实践,有七个方面的问题,对我不断前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对当代书法家肯定是有益无害的,愿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朋友们斧正。

 

其一 追本溯源,取法乎上是学书之根本

 

    当代书家普遍存在底气不足、心气浮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青年作者急功近利,喜欢“追风”,结果得了“谁时髦便模仿谁”的流行病。今人的东西未必不好,但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若不能高屋建瓴地以时代的审美眼光去识别,很容易玉石不辨,去追摹那些“风光三五日”的书风而荒废时日,最后一同被历史的浪涛淹没。因此,应当取法乎上,选择书史上的法书精品,沉下心来,深入地学习。今人的东西只可借鉴,但不能沉湎其间。回想我四十余年的学习历程,感到唯“入古出新”方为最佳出路。

 

其二 ?平、重、圆、留、变”是线条的根本

 

   黄宾虹先生对线条的感悟有五个言入精髓的字:“平、重、圆、留、变。”书法最基本的艺术语言就是线条,它具有强烈的表意抒情功能。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之变化,会引起欣赏者情绪上的反应。因此一件好作品要能寄托作者的情性与哀乐,就必须要求笔法丰富,线条生动且变化多端。能抒意表情的好线条应该离不开这五个字。平:用力平均,“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重:如“枯藤”、“坠石”,举重若轻,虽细亦重;圆:“如折钗股”婀娜中仍保持刚劲,圆浑润丽不流于柔媚;留;如“屋漏痕”,忌泛浮,浮则轻忽不遒,滑乃柔软无劲;变:“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能变者不拘于法。“大家无一笔弱笔是也。”

 

 

其三 绘画是书家的必修课程

 

    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总是难以达到笔与意合,心手双畅的境界,却又无计可施。绘画却能使书法家豁然开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书法艺术是一种动态与静态两元相互依存的空间造型艺术,无论是静态的汉字造型、章法布白,还是线条、行气等在时间流动中的动态美,我们都可以在绘画中得到最形象直观的理解与感悟。对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统一也有了更好的把握,都能够比较熟练、顺手地处理好,诸如欹正、平险、疏密、虚实、开合、浓淡、疾涩、轻重、缓急等对立关系。

 

其四 大自然是书法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言不虚。大自然气象万千,变化无穷,自然之道是人文历史的起源。因此书法艺术更应对外在的自然进行不断的模仿和领悟。古人说“日闻水声鸟声,能得绝妙心声”,实乃高见。历史上许多书家巨匠大都是从大自然的诸多现象中悟得书法之真谛的。“(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古人尚如此,何况今人?我们置身于喧嚣的现代生活之中,时遭浮躁的袭击,在书法创作中,都可以自觅到一片清新自然的天地。 “一切(书法)形式来自于人与外部世界相处的关系,一切内容源自于灵魂的倾诉。”(沃兴华语)的确,自然是一个无穷的变量,谁在大自然中感悟最深,谁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五 意临是出帖的好方法

 

    意临不需再现原作,可调动一切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与演绎。要从古人碑帖中解脱出来,成一家之面目,就必须善入善出。出帖的关键就是意临。意临是处理似与不似的中间环节,它除了把握似与不似的“度”以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想法、心灵感应、情感思绪、性格特征等去找准切入点,大胆用笔用墨,不计失败,捕捉到自己的位置,并加以完善。

 

其六 音?乐能使人创造发挥到极致

 

    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 这就是说书法通于音乐。在书法创作中若让音乐与之同步,常能激发心灵与之共鸣,进入一种“物我两忘”之状态,在不经意中将布白、节奏、行气、意境完美化,从而创作出无意于佳而比较满意的作品来。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如能完全沉浸于优美的旋律之中,抛开了一切形式的束缚,信手拈来,一般都会很轻松地就完成作品。若能通篇气势通畅自然,毫无做作,其音乐之功实不可没。

 

其七 超凡脱俗的好作品必须靠人品、书品、画品支撑

 

    古时画论有人品、书品、画品之说,我年轻时不甚明了,现在经历数十年见闻与沧桑,方解此是最真实的大道理。人品好,不一定书品画品好,但书品、画品好,必具备好人品,所以古时画论又有“立德说”,即是说,要把字写好,画画好,必须同时修身立品,然后才能书画出超凡脱俗的好作品。

 

    人都是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人无完人,谁也不能例外。书品、画品好坏产生的因素较多,也较复杂,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我认为还在书画家自己,因为谁也左右不了自己修身立品(即向艺术高峰迈进的步伐)。我过去偏重技法而忽视学养的修炼就走过一些弯路。修身立品,实则关乎德艺二字。道德养心,学识养眼,苦练笔墨技巧,是养手。艺者善养,当不难先工。仅凭一时之才情,写几张好字,画几张好画不难;但是,如果不想安守小成,欲一生成就艺事者,非此三养不可。立品就是通过修身静养,立得人品、书品、画品。

 

    我认为,“人到位”(人品、书品、画品到位),书画才能“到位”。“人品、书品、画品”,二者看似没有直接关系,实则密切相关。有“凌绝顶”,方才有“一览众山小”的书品、画品。高山仰止的艺术大师皆自传统功力和生活积累中炼狱而出,所以一旦蒲团功成,自有超乎寻常的书品、画品。传承其间,创新其间,才有可能达到“白纸青天,造化在我”的自由境界。“未当凌绝顶”,就“一览众山小”的假大师都是靠吹嘘炒作而生的,可能会煊赫一时,但忽悠不了精鉴洞彻的明眼。这些人中,纵有书画不错者,如果人品恶俗,众人皆耻以为伍,必然会因其人品而累及书品、画品,落下个“君子远之”的不堪境地。

 

    艺高须共德馨,这是硬道理。君子修身立品,须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小戴礼记》语)为至理。历史上为人称颂的大书画家都是德艺双馨的典范。他们留下的书画作品无一不是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交相辉映的民族文化瑰宝,无不闪烁着中华人的高尚道德与艺术造诣的不朽光辉。

 

    遗憾的是,现在心气超逸、甘心寂寞的画家不多了。弘一、谢无量、陈子庄、启功、沈鹏、黄宾虹等给我们竖立了德艺的标杆。凡是人品、书品、画品俱高的书画家都会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笔下那些看上去随意纵横涂写的干湿浓淡墨色,都显得虚实得当,如此妙不可言,让人感动不已。遗作画面上,无论墨线的浓淡、粗细、坚韧,都极富质感,加之独一无二的行驰节奏,组合起来给人音乐的旋律美,是那样的自然天成。人品、书品、画品无时无刻地附着在那线、那山、那水、那泉、那云上,挥之不去。书画家的精神内涵(人品、书品、画品)必然会影响到书画家的创作,那是每一位书画家铭刻在自己作品上的精神烙印。所以,我们在拜观那些巨作杰构时,也应该解读和体味他们为书画倾注精力和心血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