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一斗诗百篇:都道他酒量小,却不识他诗酒人生的三重境界

 茂林之家 2016-11-10

作者:漠漠孤烟(鄢晓丹,作品发表于各文学刊物。出版长篇小说《我在轮回中等你》、中短篇小说集《蝶之城》等。)

李白一斗诗百篇:都道他酒量小,却不识他诗酒人生的三重境界

一般而言,古代文人尤其是诗人好饮酒。

诗人当中,若论与酒的关系最为密切的,首推李白。

据统计,李白留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提到酒的多达200余首,可见他是一个非常喜欢饮酒的人。在《将进酒》里面他这样写道,“将进酒,杯莫停”,活脱脱一副豪饮的形象。李白的诗友兼酒友杜甫用《饮中八仙歌》给他的豪饮做了精彩注脚,“李白一斗诗百篇”,成为千古名句,也令后世的人颇费猜测:李白很能喝?

但是,李白饮酒跟咱普通人不一样,他不仅仅为着消遣,更不是为了酗酒,时过千年,常常有人揣度他的酒量,刨根问底儿“一斗”究竟多少升、多少斤,酒精度数又如何,纠缠这些其实毫无意义。李白饮酒,是要借着微醺的酒意搞创作,按杜甫的说法,他若喝下一斗酒,能写出一百首诗,实乃高产,咱们这些即使拿了多个学位或者每天都能喝上XO的现代人不服不行。

纵观李白一生,他有三大爱好:饮酒作诗、结交朋友、出门旅游。正是这三大爱好让他有了不凡的阅历,成就了他的主业——写诗,其诗歌作品的产量和质量,让“诗仙”这个称谓实至名归。而李白饮酒作诗亦达到了三重境界:第一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第二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第三重,“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三重境界说明什么?说明李白对酒的感悟也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有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映射着李白早期的经历。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誉为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也有人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被灭族才去了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今山东济宁)尉,其姓名是李客回到蜀中先给自己恢复了李姓,才给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有了身孕,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

李白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他属于早慧儿童,五岁开始读书,十岁就读完了《诗》、《书》及诸子百家,十五岁时已有诗赋作品问世,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褒奖,他也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干谒”即拜见显达之人,在李白生活的时代是一种风尚,亦充分表明李白年轻时积极入世的思想。

同时,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喜欢剑术,梦想当一名侠客。于是当他十八岁以后,基本上以旅游为主,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今四川省境内)、成都、峨眉山等地,期间结交了李邕、孟浩然等名士。直至开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七岁的李白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在安陆安家,出游的几率才有所减少。

从出生到二十七岁,这段时期的李白有理想、有抱负,生活是安逸且惬意的,遂形成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不识愁滋味”的豪迈情怀。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大转折。因为这一年李白多次谒见安陆的裴长史,因遭人谗谤,被拒绝了。他前往长安,谒见宰相及其他王公大臣,都没有结果,以致穷愁潦倒,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翌年初夏他离开长安,仍是游历、交友,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才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以耕种、读书为生。

李白一斗诗百篇:都道他酒量小,却不识他诗酒人生的三重境界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到兖州,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两人相见恨晚,“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深厚友谊。开元二十四年,李白把安陆的家也搬来了,带着老婆到兖州定居。此后兖州官府给他分了田地,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有了保障,他多半时间仍是出游、交友。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唐玄宗久闻其诗名,征召他到长安,封了个没什么实权的官——翰林院供奉,主要职责就是陪皇帝饮酒作诗。如《官中行乐词》、《清平调》等,都是李白奉诏所作。

以李白的天性,这种御用文人的无聊生活日必定不会长久,他厌倦了,开始纵酒麻痹自己,以致玄宗呼之不朝。加之他曾经借着醉意令高力士脱靴,遭到嫉恨,这些宫人到玄宗面前进谗言,于是玄宗疏远了他。

在长安逗留两年,李白自知朝廷不会重用他,遂上书请还,离开了长安。

李白一斗诗百篇:都道他酒量小,却不识他诗酒人生的三重境界

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也是李白的第二次人生转折。

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五十六岁的李白四处避难,感愤时艰,禁不住永王李璘数次下达聘书,遂入其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兵败,李白受此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一妇孺皆知的名篇。

李白从三十岁开始追求功名,直到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他五十八岁长流夜郎,可谓倍受挫折,郁郁不得志,才发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慨。

晚年的李白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靠人赈济为生。当他听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死灰复燃,李光弼派兵镇压,已经六十余岁的他再次请缨入其军幕,却因病半道而还。

病老无依的李白不得不寄宿在当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那里。李冰阳是他的族叔,年纪也不小了,退隐在即。李白想离开,四顾茫茫却走投无路。

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六十二岁的李白病死于当涂。也有人说他是喝醉酒猝死。还有人说他是投水溺亡。

我想,李白临离开这个世界时才算真正活明白了,“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他所表达的与其说是超脱、旷达的情怀,又何尝不是这位伟大诗人一生落魄的悲哀?

李白一斗诗百篇:都道他酒量小,却不识他诗酒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