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人”踪迹:徐霞客在云南走过的桥

 TLB519 2016-11-11

 徐霞客在云南走过的桥

    王家凯/文

宾川南薰桥现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凯摄

    在我国明代,有一位被称为"古今第一奇人"的大旅行家。他叫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这位"奇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生于今江苏江阴。他把"问奇于名山大川"当作一生的志趣,从22岁开始出游,直到55岁那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身患重病,才经人护送,从云南返回家乡,第二年去世。在30多年的出游中,徐霞客足迹遍及于当时的14个省,单装徒步,行程十万余里。他以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毕生大部分行屐所至、观察所得,写成了被称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对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情有独钟,自51岁起开始西南之行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考察。这是他一生中外出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旅行,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旅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下集《徐霞客游记》,其中下集主要是徐霞客在云南写下的13篇"滇游日记"。这些日记,在记述云南山川源流、地形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经济状况的同时,对云南的交通状况也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

宾川知政桥写满沧桑。 王家凯摄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古以来,"桥"和"路"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路必有桥。如果没有桥,也没有船,行路者就只能涉水过河。徐霞客在云南旅行期间,就曾有过多次涉水过河的经历。据"滇游日记三"的记述,徐霞客在由黔入滇之后,在罗平境内涉水过河时,因"波涨水深,涉之没股焉。"过河时,水淹至大腿,的确不易。涉水过河不久,他又"涉一东来小水"、"涉一东北来小水",一日间几次涉水过河。河上没有桥需涉水过河,有时,河上虽然有桥,但因桥太简陋,徐霞客也选择涉水过河。在"滇游日记十"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水嵌峡底甚逼,横独木渡其上。余宁木下涉水。"徐霞客涉水过河最惊险的一次是在顺宁,也就是今天的凤庆。"三里,西渡翁溪;然溪阔而流涨,虽当平处,势犹悬激,抵其中流,波及小腹,足不能定,每一移趾,辄几随波荡去。半晌乃及西岸。"

    也许正是由于有了涉水过河的艰辛体验,徐霞客对桥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那些有名的桥,他一一记述清楚,即使是那些无名的小桥也不惜笔墨加以描述。因此,在《徐霞客游记》中,常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又一里,有小石梁跨溪。""一里,度一小木桥。""三里,过一小石梁。""又北半里,度一小桥。"在"滇游日记十一"中,徐霞客曾记述了七里"连度六桥"的经过。

今日安宁永安桥。王家凯摄

    在当年的临安,即今天的建水,徐霞客"渡泸江桥"、"赛公桥";在广西府,即今天的泸西,"经西门大桥";在师宗,过"矣各桥"、"绿生桥";在罗平,过"鲁彝桥"、"三板桥";在寻甸,过"七星桥";在晋宁,"从西门三里,度四通桥";在安宁,过"沙河桥"、"永安桥";在富民,过"永定桥";在姚安,经"蹑云桥"、"仓屯桥"、"王家桥"、"孚众桥"、"新坝桥"、"南门桥"、"土桥"、"格香桥"、"聚景桥";在小云南,即今天的祥云,过"北溪桥";在鸡足山,过"和光桥"、"河底桥";在鹤庆,过"鹤川桥"、"大板桥"、"小板桥";在丽江,过"三生桥"、"东桥"、"西桥";在洱源,经"三条桥"、"阳桥","过七里、五里二桥,而入大理郡城南门";在漾濞,过"四十里桥"、"石门桥"、"漾濞桥"、"胜备桥"、"银龙桥"、"普济桥";在永平,过"门槛桥"、"凤鸣桥"、"霁虹桥";在保山,过"卧佛桥"、"湾子桥";在腾冲,过"建安桥"、"新桥"、"凌云桥"、"众安桥"、"迎凤桥";在从顺宁前往蒙化,即今天的巍山途中,过"猛家桥"、"广济桥"、"永春桥";在宾川,过"南薰桥"、"五洞桥"、"乾果桥"、"洗心桥"……

    《徐霞客游记》记述的云南古桥中,有具体名称的就有将近60座。如果加上那些没有名称的小桥,其数量远远超过百座。徐霞客到云南考察距今已有370多年,当年他走过的古桥,有的我们今天依然还能寻到踪迹。

    寻甸"七星桥"是徐霞客在《游记》中着力描写的一座桥。他写道:"马龙之溪,自东南峡出,杨林之溪,自西南峡出,夹流而北,至此而合。石梁七洞,横架其上,曰七星桥……"《游记》还记述了七星桥的另一名称"通靖桥"。

昔日的寻甸七星桥只有这段老墙依稀让人可以忆起。王家凯摄

    这座"石梁七洞"的大石桥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三十年(1551年),长三十丈,宽一丈五尺。换算为今天的法定计量单位,就是长100米,宽5米。毫无疑问,七星桥在当时应该是云南规模最大的石拱桥。这座桥在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多次修补。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知事张楷荫添建桥洞二孔,更名九星桥。"1972年,这座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的古桥被拆除,在原桥位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军民团结大桥"。原来的"七星桥"只留下一段墙体,拆下的石料修建了桥头的岗亭。现在,"军民团结大桥"也成了危桥。

    位于安宁城的永安桥也是徐霞客十分赞赏的一座桥。他在《游记》中写道:"过沙河桥,又西北一里,则省中大道自东北来,螳大川自城南来,俱会于城东,有巨石梁东西跨川上,势甚雄壮。过梁即为安宁城。"这座"势甚雄壮"的古桥就是永安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永安桥,名东桥。明弘治七年,巡抚张诰重修。"尔后,清康熙、乾隆年间又进行过多次重修。这是一座下为石墩翻拱上有屋顶、两侧建有铺面20余间、中间镶有青石板面的大石桥。大桥从东到西长12丈,边孔各宽1.6丈,拱石标高2市尺。旧时安宁十景之一的"东桥烟柳"即指此桥。1956年3月,古桥桥面及铺面被拆除,改建为石墩木平桥。1965年又改建为钢混结构平桥。古桥虽已改头换面,但长满野草的桥墩依然能让人想到大桥当年的雄姿。

    安宁有座永安桥,与安宁毗邻的富民则有座永定桥。徐霞客在《游记》里同样对永定桥作了生动描述:"有巨石梁跨川上,其下分五巩,上有亭。其东西两崖,各有聚落成衢,是为桥头。过桥,西北一里,即富民县治。"

    《新纂云南通志》这样描述永定桥:"在城南门外。旧名天河桥,水出昆海。明万历四十六年,知县许成德建。舆梁跨河,高可数丈,上覆瓦屋十二楹,旁有窗壁,远望如空中楼阁,日中为市。"据昆明市交通志介绍,该桥建成后,城称"永定镇",桥称"永定桥",以志县城不再搬迁。桥为石礅木面桥,四墩五孔,长70米,宽12米,廓房结构,屋梁间有木雕,称32把花扇子。过道两侧有64个廊柜供小商贩摆摊卖货,素有富民"大花桥"之称。永定桥曾经过多次重修。1963年重修时拆除桥房。1982年重修为四孔钢筋混凝土公路桥。2005年,富民县投资741万元,对永定桥进行原貌恢复建设。原桥墩加固加长,桥面加宽,分设车行道和人行道,两旁各建2层高11.8米的框架结构桥房30间,作为商铺。

    《徐霞客游记》中记述的桥梁有的已难寻踪迹,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却仍然保留完好。漾濞云龙桥就是徐霞客走过的古桥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游记》写道:"依东山西麓北行三里余,抵漾濞街。居庐夹街临水,甚盛;有铁锁桥在街北上流一里。"这座"铁锁桥"即"云龙桥",原系铁链桥,始建于明代,后来曾经过多次改建。现桥长81.1米,宽3.2米,净跨53.8米。两岸桥台上各建桥亭四间一楼,民国元老李根源曾题有"铁锁云龙"匾额。云龙桥外观具有雄关天险之势,内部装修古朴典雅,成为漾濞的名胜佳境,被列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

云龙桥风采依然。 李正疆摄

    徐霞客走过的云南古桥中保存较好的还有宾川的"南薰桥"和"知政桥"。

    《徐霞客游记》是这样记述这两座桥的。从周官营"东直北三里,一小坊在冈上,过之,始见宾川城。又北一里,过南薰桥……北一里,过小冈坊,西北下坡一里,抵川中涧,其北有巩桥五洞,颇整,以涧水仅一衣带,故不由桥而越涧。"这里的"巩桥五洞"即"知政桥"。位于宾川县牛井镇南10公里处。昔日为祥云和宾川宾居、周城马帮和行人来往必经的重要桥梁。该桥跨宾居河,明朝万历年间建造,为五孔石拱桥,长86米,宽8米,高5米,净跨30米。徐霞客路经此桥时,因水太小,便从桥下过河。

    南薰桥又名"南津桥",是一座长17米、宽4米、高3米、跨度11米的石拱廊式桥。桥上建有小巧玲珑的桥楼。该桥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现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游记》中的"宾川城"应为宾川周城。

    徐霞客走过的云南古桥中,永平县的"凤鸣桥"也是保存较好而且建筑年代较为久远的一座。"其桥有亭上覆,曰凤鸣桥;余南来路经桥西,不逾桥也。"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徐霞客并没有从桥上经过,但他仍然将凤鸣桥写进了他的日记里。

    徐霞客在云南走过的桥有石桥、木桥、铁索桥,还有藤桥。《徐霞客游记》里就记述了他在腾冲过藤桥的情景。"一里余,则龙川东江之源,滔滔南逝,系藤为桥于上以渡。桥阔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从树杪中悬而反下,编竹于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度人,不可度马也。"藤桥的结构、特点,以及过藤桥时的胆颤心惊被徐霞客写得活灵活现。

    在徐霞客走过的云南古桥中,澜沧江上的霁虹桥是《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的一座。徐霞客对霁虹桥两岸的地形地貌及桥头建筑作了生动描述:"由岭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势甚陡;回望铁桥,嵌北崖下甚近,而或迎之,或背之,为'之'字下者,三里而及江岸。即挨东崖下溯江北行,又一里而至铁锁桥之东。先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祀创桥者。巩关俱在桥南,其北皆崖石巉削,无路可援;盖东西两界山,在桥北者,皆夹石,倒压江面,在桥南者皆削土,骈立江旁,故取道俱南就土崖,作'之'字上下,而桥则架于其北土石相接处。"

    在描述了霁虹桥周围的地形地貌及桥头建筑之后,徐霞客没有直接描写霁虹桥,而是将霁虹桥与北盘江上的铁锁桥进行了比较:"其桥阔于北盘江上铁锁桥,而长则杀之。桥下流皆浑浊,但北盘有奔沸之形,淜湃之势,似浅;此则浑然逝、渊然寂,其流莫测,不可以其狭束而与北盘共拟也。北盘横经之练,俱在板下;此则下既有承,上复高绷,两崖中架两端之楹间,至桥中又斜坠而下绷之,交络如机之织、综之提焉。"

    北盘江上铁锁桥位于贵州。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二"中,对这座桥作了生动描述:"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崖上为经,以木板横铺之为纬。东西两崖,相距不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水奔腾于下,其深又不可测……以大铁练维两岸,练数十条,铺板两重,其厚仅八寸,阔八尺余;望之飘渺,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桥两旁,又高维铁练为栏,复以细练经纬为纹。两崖之端,各有石狮二座,高三四尺,栏练俱由狮口出。"

    在将霁虹桥与北盘江桥进行比较之后,徐霞客回顾了霁虹桥的历史:"此桥始于武侯南征,故首祠之;然其时犹架木以渡,而后有用竹索用铁柱维舟者,柱犹尚存。然兰津之歌,汉明帝时已著闻,而不始于武侯也。万历丙午,顺宁土酋猛廷瑞叛,阻兵烧毁,崇祯戊辰,云龙叛贼王磐又烧毁,四十年间,二次被毁;今己巳复建,委千户一员守卫。故知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

    霁虹桥位于大理州永平县杉阳乡岩洞和保山市水寨乡平坡之间的澜沧江上。这里西汉时是兰津古渡,东汉永平年间始架藤篾桥,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改架木桥,名霁虹桥。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徐霞客从桥上通过时,铁索桥已有160年历史。此后,该桥又经过多次重修。桥长113米,净跨57.3米,宽3.7米,由18根铁链固定于两岸石壁,其中16根为承重底索,排列成二、四、四、二的形式,两根为扶手索,每边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两侧索连接起来,形成栏杆。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木枋,并用铁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木枋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扣牢。令人惋惜的是,这座铁索桥1986年10月被洪水冲毁。

    古桥是古代科技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紧密联系的。明代是云南桥梁建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现存的云南古桥中,建于明代以前的比较少见。《徐霞客游记》中提到的众多云南古桥中,有些桥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找到其踪迹,有的桥甚至还在为人们出行提供着便利。这些古桥是先辈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交通遗产,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云南古代交通的重要实物资料,应该加以精心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