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学天才林嘉文陨落 是谁杀死了少年

 额穆云端 2016-11-11

(本文为网易教育频道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Kathy)

陕西西安一高三学生深夜在家中坠亡,不是意外而是自杀,这名学生不是普通的高三学生,媒体没有给他披上高考压力的外衣,而是聚焦于他的史学天才。17岁即出版两本专著,翻译艰深晦涩的西夏文,他的恩师评价,这么高的学术成就博士生都很难做到。刚站到了成年的门槛,还未前行就匆匆陨落。然而,对天才少年的陨落仅仅抱以惋惜就是对他最好的悼念了吗?

媒体报道里都将他的死因归于抑郁症,还列出有关抑郁症的各种治疗方式。抑郁症成为近些年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词,被冠以“精神癌症”之名。央视名嘴崔永元得了抑郁症,淡出公众视野两年之久,白岩松得过抑郁症,白天工作晚上失眠胡思乱想,幸好他们在关爱下都走出来了。但是将林嘉文的死简单归为身体痛苦,这一说法势必过于简单。为何“不识少年愁滋味”的小小年纪患上抑郁症?作为高智商的史学天才,情商真的很低吗?

史学天才林嘉文陨落 是谁杀死了少年(原创)

高三生最大的压力莫过于高考,然林嘉文过人的史学禀赋使之不会在大学通道上有何障碍,他向往北大历史系,他的恩师认为他现在的成绩一定能上。那他的压力又来自哪里?按照涂尔干的《自杀论》,自杀分为四个类型: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以及宿命型。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史学天才林嘉文的自杀行为姑且将指视为宿命型,即规范的约束成为一种负担和压抑,言行举止都要受到限制,整个人生就会涂上一层宿命色彩。林嘉文的规范来自何处?妄言,来自周遭的环境。

年少成名,林嘉文对此却如履薄冰。在第一本书出版时,林嘉文拒绝了出版方和学校的宣传,并要求隐瞒年龄。“从初中起就熟悉网络舆情的我,太容易想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的年少成名,大家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理应当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林嘉文在一篇自述中称,不愿让自己白白成为这些舆论泡沫下的牺牲品,不想自己宁静的读书生活被打扰。即使出书,因不是自费出版,不得不在后来的注释和绪论上“作出妥协”。而这些世俗的纷纷攘攘似乎并不该叨扰这名纯粹的少年。

理想与现实的隔阂超越了生的希望。报道里说,他曾指着全班同学说,你们只会学习不会研究。而在大部分同学眼中,他高傲自负,刚愎自用,甚至可以说目中无人,在中规中矩的高考生群体里俨然成为一朵“奇葩”。他有着超出同龄人的理解力,看似老成的内心。殊不知天才的另一半往往是疯子。没有痴迷何来专注?没有思考何来发狂?而我们的环境被营造为众声喧哗但无一用,在知识廉价的氛围里被动接受各种APP推送的二手知识,随波逐流。理想与现实出现了莫大隔阂时,精神的崩盘远超肉体的痛苦。他在类似遗书中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过剩的娱乐淹没世间温情。林嘉文以一种别人听不懂的话称赞说他六年同学,只有他能懂他一些。他们一起讨论过自杀,但说的多了他同学也没当回事。微信朋友圈五光十色,刷票圈爱看的是网红脸,点赞的是旅游美食加大长腿,个性吐槽代替了一本正经,心计透露完全被喧嚣覆盖,偶尔敞开的孤独与痛苦又怎能显山露水呢?当年的海子走上卧轨之路,也是与现实原因分不开的,比如生活中的孤独和不被认可,多少也让其深受伤害。就在几天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担任讲师的江绪林自缢身亡,曾多次在微博上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却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加以关心,反倒是他去世之后,其微博上网友的留言热闹了许多。

对于一个正常人的非正常死亡,读者也许看得太多而变得麻木,江绪林也好林嘉文也罢,消逝了也就沦为过往云烟,刚投入湖中掀起人们一丝心灵上的波澜,但不多久便恢复平静,没有人知道这位天才少年的存在,历史研究的学术道路上也永远缺席了一位拾荒者。有人问,大学究竟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晓松炮轰清华高材生读书只为了找工作,并抛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名言金句,但是生活似乎并不是那么浪漫,在现实与情怀间矗立着无数铜墙铁壁。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我们当尊重作者的遗愿,只是这其中的思考,还是留给自己想想。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责任编辑:孔晓红_BJS24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