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无为无以为

 daikz 2016-11-1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他是一种人生境界,清静到无事可挂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道德经》无为无以为

又如: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思量。”《道德经》无为无以为

境界到了自然就是这样,境界不到可不能硬装,硬装要害了自己的。

外境不到也不能逼着别人这样干,逼着这样也是害人。

所以境界描述的东西,只能作为理想去追求,去印证,到了地步再回头,才知道,哇,原来说的是这么个东西,原来是这么回事。所以真正的“悟”,不是想来的,也不是学来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做到了,再回想当时情景时,才会恍然于心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便是一种效仿,是尚有目标未达到,用书上的话说,就是“俗缘未断、尘缘未了”,还不能去享清福,所以是强做无为之状。

“下德”叫“下”,只是相对于“上德”的高下之分,同样是一个境界,甚至做事时还必须以下德之心去行事。这个“为”是就实际出发的,心动了,就要去了断,憋着可不是个事情,真正的通然也不会去憋念头,憋事情,所以叫“不是息心除妄想”。
《道德经》无为无以为

《道德经》起点很高,描述境界,习惯于从高往低描述。我们学习《道德经》,或者实际的修行,是反过来,从低往高逐步印证的。到了高的境界,是不介意他人表现出来的,看上去的,所谓低境界,只在意自己是否能够领悟到更高层。而在实际行游中,也不会刻意表现自己所谓的境界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这些本身都没有意义。所以读《道德经》,两眼往外看,是很容易就坡下驴,顺着往下流方向出溜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在《道德经》的学习过程中,控制住自己的这种外放、下流,明白“后退即是向前”,就有机会做到“返璞归真,合身于道,境随心转,任运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