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易经》22卦:原来老祖宗并未推崇男尊女卑

 魯大師963 2016-11-11

趣说《易经》22卦:原来老祖宗并未推崇男尊女卑

【原文】

《贲》: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徙。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五:贲如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翻译】

《贲》卦象征修饰:亨通,尽量修饰一下有利于前往目的地。

初九爻:穿上漂亮的鞋子,不坐车徒步走。是因为有了新的鞋子想要享受一下所以宁可徒步也不愿坐车。此爻指女子。

六二爻:休整一下自己的胡须。此爻指男子,是说要整理下仪容,去见女子的长辈,希望能博得欢心。

九三爻:盛装打扮,光彩照人,是说男子和女子的关系会永远像现在这样好,吉祥。

六四爻:盛装打扮,骑着白马前来,模仿抢婚的风俗所以白马跑的很急,别人还以为是强盗来了,谁知是来娶亲的。此爻讲的是娶亲的场景。

六五爻:精心打扮自己的新家,虽然家里的丝帛不多,不够用,但最终一定会好的。讲的是男子女子一定会好好的生活下去。

上九爻:洁白一新的装饰,没有过失。指二人会永远幸福。

【解说】

趣说《易经》22卦:原来老祖宗并未推崇男尊女卑

“贲卦”,下火,为离;上山,为艮。山下有火,火代表光明,意思就是说火把山照地映红,到处都是光明,所以此卦为“贲卦”。贲就是修饰,是很难得的一个从第一爻到第六爻都是“吉”的卦象。

也许是上一卦“噬嗑卦”太过残忍,所以其后就马上紧跟着一个完全吉利的卦象,来加以缓冲。这也符合《易经》中的“相互转化”的思想:好到了极点就会转向下坡路,而坏到了极点就会转向上坡路,事无定数,时时两面。


【引申】

趣说《易经》22卦:原来老祖宗并未推崇男尊女卑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贲卦”就真实的体现了这一思想。表面上看,这一卦讲的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世界,从头到尾都是吉利,几乎没有任何波折任何风险,但细细考究下来,内里也暗藏着许多暗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我们都误解了老祖宗

两千年封建社会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男尊女卑,这让我们认为似乎古人的思想就是如此。但是当仔细看了“贲卦”才发现,原来事实真不是这么回事,不仅我们现代人误解了老祖宗,就连古人也曲解了老祖宗,非要搞出男尊女卑来,想来若老祖宗泉下有知定然会从坟墓里跳出来!

贲卦,上山,下火。山,沉稳有力,固而有形,如同男子;火,可大可小,易变善变,如同女子。

山处上火处下,是说男子当尊重女子、爱护女子,若对女子施以重压,火奄奄一息,那便再无光明,幸福更无从谈起;而若又对女子听之任之,那火便会变得过于旺盛,便成“火山爆发”,终至毁灭。

再从“火”的角度来看。火势必须严格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刻度之内,否则火势小了就容易被山压灭,委屈自己不说,还把整个世界都带入了黑暗之中;而火势大了,就有可能会把山烧化,最终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虽然“火”易变难以控制,但也只有“火”才能带来光明,所以一个家庭幸福与否关键在于女方,女方悦则家和。所以这也是在告诫男方,即便是婚后也别忘了适当地取悦下女方,如此才有光明和幸福。

整卦”从男女相识、恋爱讲到婚嫁就戛然而止,第五爻和第六爻虽然是婚后但总像是紧接着婚嫁,其实并未真正讲到婚后的柴米油盐。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其实这一卦是把现实生活的真谛藏在了暗语中,比如以上所述,山与火必须各自适度方能万福,也就是说夫妻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势均力敌,不是外界的各种物质条件,而是一种内在的心态和气势,谁也不用仰视谁,谁也不会俯视谁,平视就是最标准的模式。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其实老祖宗并未推崇男尊女卑,而是讲平等才有幸福。如若你不信,那就再看“贲卦”,上三爻,山,表示男,却是一个阳爻,而下三爻,火,表示女,却是两个阳爻。阳爻表示刚,阴爻表示柔,男性本属刚,少一个阳爻,就是说要稍微弱一下,而女性本属柔,多一个阳爻,就是说要稍微强一下,这样才阴阳调和。

而且,如果阳爻代表男,阴爻代表女,那下爻女中只有一个阴爻,上爻男中也只有一个阳爻,那就是说一个男子只需配一个女子,这难道是“反对一夫一妻多妾制”吗?谁说老祖宗“男尊女卑”了?

不过,想封建社会里一直推崇男尊女卑,而到了现在女权意识觉醒,这本是好事,却也难免会在某些人身上矫枉过正,变成了女尊男卑,这无疑是两个极端,都是不太正常的现象。总之,老祖宗有言:幸福就是男女平视。

被外表愚弄还是现实打败?

“贲卦”讲的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理想的婚姻,开始幸福,当下幸福,以后也幸福。但别忘了在娶亲之后的下一爻,第五爻,就讲到了“婚后才发现家中丝帛少、不够用”。也就是说,在谈恋爱的阶段一直是盲目的,只看到了对方光鲜的外表而不顾其他,却在婚后才发现了残酷的事实,原来以后要面对窘迫的生活。

当然,此卦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说最终一定会吉祥。可在现实中呢,其实也还隐藏着另一种结局,就是接受不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落差而分道扬镳。

而所谓的“丝帛少”指的也不仅是外在的物质生活,还有双方各自的性情方面。现实中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恋爱的时候看对方哪都好,可真生活在一起了才发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

于是这就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交往的时候是该有所保留等着以后揭穿之后接受两个不同的结局,还是从一开始就应该毫无保留的坦诚相交?只是,人们交往更多的是从第一印象开始,如果从一开始就毫无保留,也许就会很难产生交集。这既指爱情,也指友情。

说到这里,无意中就想到了楚人卞和三献宝玉的故事。当年,楚人卞和得一宝玉,但此玉其貌不扬,卞和一献失左足,二献失右足,三献才得偿所愿。

很多人都说卞和实在是傻,他如果把宝玉雕琢成美玉,还有谁人不识货?美玉亦如人。我们总是替那些因外表而被埋没的美玉哀叹和惋惜,可你怎知,这不是美玉故意为之?正因美玉的外表其貌不扬,所以才摆脱了逐利之人的纠缠,而最终与真正的知己互相青睐,而到此时,此美玉才真正的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以报知己。

要知道,真正识玉的人,是不会被玉的外表所迷惑,因为他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看,所以,只有真正识玉的人才真正懂玉,才会透过外表看到本质,从而痴之珍之。

比如俞伯牙钟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世再难觅,所以,当钟子期故去后,俞伯牙断弦绝音。有时候你不得不信,某些耀眼的光辉是只为知音而存,他人不过是凑巧饱了个眼福罢了。

寻常之玉所求,是卖个好价,美玉所求,是知己同游。此两种,只有追求不同而绝无优劣之分。所以,喜欢修饰的就无须在意他人的或褒或贬、指手划脚,修饰是为悦己而非悦人;喜欢自然格调的也就无须勉强自己硬去学习并不擅长的修饰,洒脱自在的性情绝非寻常之人能得。无论如何,只要用心的做自己,尽情的绽放自我,只要无碍他人利益、不违法律公德,那就是一种优雅。最成功的生活就是做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题外话

看了这个“贲卦”,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来在古人的思维里,新郎官娶亲最具标志性的装束居然是“白马”。一直以来以为“白马王子”是外来语,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古人早就对“白马”情有独钟了。看来中西方文化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全人类都认同如意郎君就当是“白马”,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过以后还是别说“白马王子”来自“格林童话”了,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用过了!

趣说《易经》22卦:原来老祖宗并未推崇男尊女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