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诊断

 医路顺风99 2016-11-11

作者:朱文丰  代海洋  黎昕  钟华  曾裕镜  蓝博文

来源: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5年5月第39卷第3期220-223页

摘要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的CT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内镜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RNET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要点。结果在21例RNET患者中,典型类癌为8例、不典型类癌为3例、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细胞癌为10例。CT平扫显示病灶呈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突向直肠肠腔内,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略减低。其中,18例患者的病灶突破直肠浆膜侵犯周围脂肪组织;16例患者出现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出现肝脏转移。结论RNET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度,但最终诊断仍需根据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结果来确定。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rectal neuroendocrinetumorRNET)是起源于直肠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类肿瘤,在直肠所有肿瘤中占1%-2%,常发生于60-70岁人群,早期症状不典型,约半数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而仅在常规肠镜检查中偶然被发现。RNET具有和直肠腺癌不同的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案,该病早期的发现、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分析了21RNET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为提高RNET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93月至201410月在本院经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RNET患者共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6-89岁,中位年龄67岁。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便血、腹泻或肛门不适感就诊,无伴发类癌综合症患者。术前CT诊断考虑为直肠癌18例,直肠息肉为3例。本研究为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不涉及患者隐私及保密信息,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CT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CT检查所用设备为GE Light Speed 64CT或西门子Plus4螺旋CT。采用螺旋扫描进行数据采集,13例患者行全腹部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7例患者行盆腔扫描,扫描范围为髂棘上缘至耻骨联合水平。其中5例患者在清洁肠道后经肛门注入稀钡剂约500 ml后扫描,余16例患者在临床行肠道清洁后直接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400mA,增强扫描通过右侧肘静脉团注典比乐( 370 mgl/ml)80-100 ml.流速2-3 ml/s,于注药后约30 s时开始扫描动脉期,60 s时开始扫描门脉期。图像重建的层厚和层间隔均为5 mm,图像重建矩阵为256x256。由两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对CT图像共同阅片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密度及强化程度,以及对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情况。当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1.3  病理及免疫组化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um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化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法检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嗜铬各素A(Chromogranin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 specific enolaseNSE) 和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表达情况,石蜡切片逐级脱蜡,3%H202室温孵育20minPBS漂洗;血清封闭10 min后加即用型一抗4℃过夜,PBS漂洗;加人生物素标记的二抗于室温下放置thPBS漂洗;二氨基联苯胺法染色2 minPBS漂洗;苏木素复染2 minPBS漂洗;脱水,镜下观察,阳性细胞>10%为结果阳性。

2结果

2.1 RNE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肿瘤位于距肛门3-10 cm处不等,其中肿瘤位于直肠下段的患者14例,位于直肠中段的患者7例,肿瘤长径约0.8-3.2 cm不等,其中<2>6例、2-3 cm14例,>3 cm1例。内镜下肿瘤呈现为突向肠腔内的类圆形或亚蒂状结节,表面充血、水肿,质硬。RNET的病理诊断是根据WH0 2000RNET的诊断标准,分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典型类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不典型类癌)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2]。在本研究21例病例中,所有标本均进行了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依据病理结果典型类癌为8例、不典型类癌为3例、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J、细胞癌为10例。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中,主要免疫组化指标CK阳性率为100%( 21/21)Syn阳性率为100%21/21)CgA阳性率为80.1%17/21,其中典型类癌6例、不典型类癌3例、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8例),NSE阳性率为33.3%7/21,其中典型类癌3例、小细胞癌4例)。

                                              

2.2 RNETCT表现

    本组21例病例中,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上,RNET表现为突向直肠腔内的结节状软组织肿物,边缘光整,以亚蒂状与直肠壁相连,病灶密度均匀,所有病灶内部均未发现出血或坏死,平扫CT值为(50+12) HU,增强动脉期CT值为( 130+35) HU,门脉期CT值为(114+26)HU。所有病例均侵犯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其中18例患者的病灶突破直肠浆膜面侵犯周围脂肪组织,表现为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16例患者的直肠周围间隙发现肿大的淋巴结,短径为1.2-2.0 cm,平扫CT值为(36+14) HU,增强动脉期CT值为(78+31) HU,经病理切片证实均为淋巴结转移。21例病例中有2例患者发现肝脏内多发转移病灶,表现为肝脏多发类圆形稍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增强后有轻度强化,边界清晰(图1、图2)。

3讨论

神经内分泌肿瘤(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一类起源于胚胎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和可以产生多肽激素的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除了位于传统的内分泌器官中,在全身其他组织及器官中也均有存在,在胃肠道和呼吸道支气管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则更加丰富,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器官或组织均有发生NENs的可能性。直肠是NENs的好发部位,在消化系统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回肠、结肠而居第三位。有文献报道直肠NENs好发于男性,确诊时4%-18%的患者会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由于RNET发现时肿瘤体积一般不大,内镜下局部切除或开腹手术效果较好,其5年生存率可超过88%,预后好于结肠癌和直肠癌[6]。在本研究21例病例中,RNET的男女发病率为2.5:1(15/6),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76.2%( 16/21),远处转移率为2/21(9.52%)。目前对消化道NENs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有CKCgANSESvn等,其中CgASvn是消化道NENs的常规检测指标,另根据不同部位及鉴别诊断的需要可增加其他指标。在本研究病例中,CKSvnCgA均有较高的表达,而NSEs特异度较低,在本研究典型类癌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中有阳性表达。不同免疫组化指标的综合分析可显著提高对NENs的诊断准确率。


通过对本研究中病例的分析,笔者发现RNET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①肿瘤一般呈宽基底或亚蒂状软组织密度灶,突向直肠腔内,表面光整,这点与直肠癌等多数以浸润性生长的肿瘤不同[8]。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3 cm,在本研究21例病例中肿瘤长径<3>患者占95.2%( 20/21),长径<1.5>患者占38.1%( 8/2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②由于肿瘤血供丰富,增强后肿瘤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上升约80 HU,门脉期强化程度有所减低,但瘤内很少发生出血、坏死和溃疡,这使得CT图像上所见肿瘤的边界基本清晰、光整。③RNET虽瘤径不大,但往往在发现时已经突破直肠浆膜并侵犯直肠周围的脂肪组织,导致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并可见明显强化的病灶,且该征象与瘤体太小及病理类型无明确关系。RNET各分型之间依靠影像学鉴别困难,但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的直肠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几率明显大于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㈣。在本研究21例病例中,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合并有直肠周围侵犯,经证实的直肠周围侵犯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76.2%( 16/21),其中4例经免疫组化证实为典型类癌、2例为不典型类癌和10例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的直肠周围均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大小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病例中所发现淋巴结短径>1.2 cm的患者经病理证实均为淋巴结转移,另增强后淋巴结出现显著强化亦提示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在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出现肝脏多发转移瘤,经证实均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

RNET主要与直肠癌、直肠息肉、腺瘤及肛管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鉴别。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依据大体病理可分为增生型、浸润性和溃疡型,直肠癌形态多样,边界相对欠清晰,CT平扫显示直肠壁呈偏心性或环壁增厚,肠腔变窄,肠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明显强化。增生型直肠癌表面可有浅溃疡,表面不规则,边界相对清晰;浸润型直肠癌易导致肠腔形成环形狭窄,边界不清;溃疡型可发生坏死而形成巨大溃疡。直肠癌与RNET鉴别较困难,最终确诊需依赖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直肠息肉和腺瘤为隆起于直肠粘膜上皮的局限性病变,直径为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边界清晰,强化程度低于NENs,无直肠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恶性黑色素瘤一般位于肛管,恶性程度高,易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目前,纤维内镜和(或)超声内镜是RNET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而RNET的最终确诊及分型仍需依靠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随着CT仿真内镜等技术的发展,以及CT影像对病灶的空间定位和对直肠周围组织乃至肝脏等远隔脏器的观察等优势,可以预见其在RNE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随访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