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山书会】读书:无法结束

 文武不全 2016-11-1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这是浮山书院本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这次,

我们不论别的,

只谈读书。


分享篇


1


来自刘艳





当看到“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题目时,我飞快地在脑中过了一下我的答案:大学之前,热衷于与女友们谈论张爱玲和三毛的作品,好像是要把文艺女青年的派头做得十足;或是去读一些如雷贯耳的名著,以便在议论文里如鱼得水。些许功利心掺杂其中,这是不能否认的。大学之后学习上的压力小了许多,却更愿意看书。这时读经典,似乎没有什么目的,纯粹是自己想读。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卡尔维诺并没有在文章中明确给出,而是提出了十四个关于经典的定义。有几个定义,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第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这句话说得一针见血——反正它扎到了我。当我大学一年级的暑假读《红楼梦》的时候,别人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想把《红楼梦》再读一次,其实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完完整整的阅读。我想,这种小小的虚荣心或多或少源于经典本身的影响力,导致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未读过如此有名的书是件不可理喻的事情。而卡尔维诺对此的解释是,“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这些人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范围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由这句话,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定义:“经典作品是这样的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小时候由于兴趣读过一些书,长大之后重读它们,发现作者的许多伏笔、隐喻和隐晦的道理,在那个时候都没有被发现。而且因为阅历的缺乏,不能与书中的情节产生共鸣,只是单纯地看热闹罢了。比如曹文轩《红瓦黑瓦》中的乔桉,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负面人物,自私、阴骘、处处与林冰为敌。而当我再次翻开书去打量他的时候,他就不再那样的面目可憎,甚至有些可怜。乔桉和林冰在坟头打架的时候说,他知道世人一个个都在用什么眼光看他。暮色笼上荒野,流言涌向乔桉。他的父亲是外公,他又有什么错呢?他在奋力躲闪别人恶意和揣测的目光,但还是被这些目光灼伤了心脏,并且枯萎下去了。乖戾、不可一世和强烈的表现欲都是他的伪装,他只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像这样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非小说类书籍其实不胜枚举,正如卡尔维诺说的,在什么时候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读书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不能评判好与坏的。

其实关于“为什么读经典”这一问题,答案是永远说不完的。而且读经典并不一定非要为了某种用途,借用卡尔维诺的一句话,“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读经典总比不读好。”



2


来自葛怡君




有一些道理,当我们费尽心力、踏破河山终于得到它,却发现它本就在经典里。

《怎样读古书》是胡怀琛先生《古书今读法》和《中国先贤学说》的合集,是一本了解中国古代经典的入门读物。

我们读古书的原因有二:考古、致用。

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

读古书应做到“精”“博”“通”三字,“精”就是“要能高”;“博”就是“要能广大”;“通”字涵有二义:其一,能够贯通,而不为见闻所限,不为门户所拘。其二,能够通达,就是读死书而能活用。

胡怀琛先生提出阅读古书所得到的十大印象,予人启发良多。例如古书常常有思想而无实践,思想笼统,学问零碎。我们读古书,既不能关起门背诵“为人谋而不忠乎”,也不能凭空按照西方的样本改造中国社会,而是要从书中发现道理,去经世致用。

读书的意义,不必多言,在任何时代,如同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

吕宇昊师哥谈及读书,“经世致用,静言思之”,这大概就是读书的终极目的了。

刘艳谈读书,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好开心啊”。

是啊,真的好开心啊,还有什么比读书、分享、致用更令人开心的事呢?


3


来自方晓寒


读书会伊始,卢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和朋友的读书故事。一群年轻人,因书结缘、相识、相知,到紧紧围坐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畅想与交谈,最终成为了一生的挚友,这不就是我一直向往的读书会吗?

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小史,从一本书的一个问题出发,不同的思想在一起碰撞,擦出火花。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觉得这些观点可笑得很,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此时我们需要这种无拘无束的年少轻狂。

对于我,因为内心向往自由,所以平时读的散文类书籍比较多,在散文中可以如云如海如山一般,无拘无束,自然自由自在。可在现实生活中,我还要承受来自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以后还要为生计奔波,很多时候,我很烦恼,这时会想到杨绛先生的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于是便开始读书,读了很多,也终于有了一点感悟:我们应该努力地去生活、去学习,但请不要忘记,我们毕竟不是工作机器,总该有一处情之所寄心之所托的地方,有一处安放精神的净土,这片“净土”就是书籍。有时候,一本书,看过了,情节忘了,但里面的一句话却被牢牢记下,刻骨铭心。文字是有力量的,它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精神支柱,支撑人走过黑暗的岁月。

读书会过程中,主持人肖越分享了陈平原教授的《读书的“风景”》,在最后一篇文章《怀想30年前的读书》中,陈平原教授回忆到文革之后,人们站在图书馆前,幻想着能一口把它吞下去。如饥似渴的自由阅读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也有怅然若失的遗憾。阅读一旦错过了时令,日后再补,感觉很不一样——理解或许深刻,可少了当初的沉醉与痴迷,还是很可惜。听到这里,觉得甚是刺心,我不正是这样吗?初中高中的学习压力,尤其是残酷的高考,已经让我错失了很多读书的机会……幸而卢老师对我们说:“大学四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读书时光,经历过残酷的高考,还不到为生计奔波的时候,是应该好好读一点书了。”罐头于1810年发明,而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 很奇怪吧? 可是,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重要的东西有时候也会迟来一步,就如同我们的读书会和读书。

最后,想对自己说:“愿流年不负,愿时光不悔,愿20岁的自己依旧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笑容依旧灿烂。”




体悟篇


1


来自陈俐蓉


很高兴本学期第一期读书会终于开始了,这次读书会的主题在我看来十分特别:谈读书。

我们都知道读书有益,可是好在哪里?应该怎样选书?有什么读书方法?

本次的读书会可谓是给了我们一个精彩的答案。

许久未能相见的卢老师开篇带来的演讲使我触动很深,让我对精读泛读书目的分类有了更加具体的划分依据,也让我下定决心重读我们的经典著作《诗经》,另外还有老师对大气辽阔的俄罗斯文学的描述也为我的阅读在新的方面树立了不同的理念。

最后,我想谈谈在我看来“为什么要读经典”的一个原因。优秀的作家不计其数,杰出的著作浩如烟海,每本书及其背后的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通过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那个时代的特点,去体味那种文化的存在。多读经典,我们就会多经历,多思考,多成长。


2

来自刘靖


正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所言,我个人也一直是喜爱读书的,可我却常常“心动多”而“行动少”。在现代社会,书籍的来源多种多样,我们还需要读书本原著吗?通过网络查看它的书评或是相关文章就能很便捷地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精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静得下心来读书吗?读书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读怎样的书,怎样去读书?这是我关于“读书”这个话题的一些疑惑。

随着读书会的开展,我渐渐明白了一些:任何时候读书都是很有必要的(终身读书),对于读书的选择在自身底蕴不足时最好从书籍源头的经典开始,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自我提升,为了找到精神的家园;读书要在方法上把握精读与泛读的尺度,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不仅要读,还要思考,更要写一些东西。

谈“读书”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我们呢?我认为在当下平心静气地坚持读书益处更多。

3


来自张凯


人生的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阅历不同,对书的理解不同,所以喜欢的类型也就不尽相同。但是,读书应有主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就像找恋人,只能有一个,旁的都是浮云,能看不能动。这样,书籍又可以重新分类,只是单纯的喜欢和非喜欢,好比有的人眼中只有小说和非小说,而另一些人可能就是散文和非散文,如此而已。读书使人快乐,使人痛苦,让人睿智,让人成长。总之,看好了就去读吧!

4


来自吴雅欣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忐忑、好奇。

沙发,茶几,茶水,零食,还有书,让紧张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文丽老师果真是那样的温婉雅致,她说话的时侯让人感觉很舒服。

肖越学长为我们分享了陈平原的《读书的风景》一书。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学长说,世界上很多东西如果颁布法令去禁它,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东西很有可能就会从生活中消失,但是,有一样东西很神奇,你越是要去禁它,人们越想去亲近它,它就是书。古代很多被禁的书在如今看来都是难以复制的经典。书,就有这样神奇的力量。

刘艳学姐分享了《为什么要读经典》。我觉得刘艳学姐是个很淡定从容的女子,如她所说,因为读过了很多书,在书中见识过很多别人的不一样的人生,所以,渐渐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不会太引起她的情感波动。初听到她说这句话时,我是不太理解的。但后来我读到这么一段话:“阅读可以治愈人生各种疑难杂症的机理在于,它是你最快进入“别处”的方式。但那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那个世界里寻找可能性。你所经历的一切,你的困境,你的痛苦,你的快乐,作家们早就写尽了。”

然后怡君学姐分享了《怎样读古书》这本书,也是这本书让大家进行了好几次的思考与争论。在讨论中,我又发现了一个让我很佩服的人,那就是大师兄宇昊学长。他说:他很喜欢的一句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他,也一直在践行“读”和“行”这两个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字。他说,在旅行中,他领悟到了什么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懂得了这句话,所以他身上的“傲”自己就藏起来了。在他看来,身体和灵魂必须都要在路上!我也在思考,我要怎样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原本六点要结束的读书会,不知不觉持续到了晚上九点。

读书会,喝喝水,聊聊天,分享一本书,交流一下感受,真的让我收获很大。在这里,没有时刻记挂着手机,感觉到了“充实”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