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昵称28525563 2016-11-13

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七年级的新版历史教科书正式开始使用。本次教科书的编撰依据的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并且吸收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应该说对2011版课标已经有所突破。这是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也就是不仅要落实课程标准当中的规定,而且还要有前瞻的意识,关注当下历史教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关于课程标准及新版教科书的使用自然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重点,我相信很快我们就会看到积极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所关注的是课标当中一再强调的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衔接的问题。

一、课标对传统文化的规定

课标对传统文化的规定并非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应该说,课程内容当中对传统文化的规定是表象的,是具体为的知识的。教学中非常常见的误解就是把课标对教学的规定窄化为课表当中课程内容部分对教学的规定,甚至缩小到具体的一条知识。这就忘记了课标是完整的、立体的、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这样的误解就可能造成课堂教学继续唯知识马首是瞻,需要我们随时的观察反省。

就传统文化而言,课标的“前言”部分论述非常明确,是作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提出来的,“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而且在“课程性质”当中再三强调,比如思想性,“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课标其他部分还有从不同角度作出的规定,大家可以一一对照课标覆按,此处限于篇幅不再多引,而只是为了提醒大家在阅读和使用课标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课标当中的每一个部分,甚至每一个字都不可以轻易的放过,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课程内容上。

二、历史课堂落实传统文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标当中对传统文化的规定,如何是在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是摆在我们每位历史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组织编写(简称部编本)的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为例,抛砖引玉的给出几个想法,供大家讨论和指教。

1.传统文化教学并不独立于历史课堂教学。

这一点应该是常识,但越是常识越容易被忽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历史课程所要求的传统文化,第一步的体现自然是在教科书中,而这种体现是分为两个层次的。第一层属于显性的部分,具体的知识,比如历史上的那些器物、人物、制度、现象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已经被教科书的编者写进教科书的叙述当中,这自然就成为我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很自然的呈现于课堂。第二层则属于隐性的部分,比如思想的流变、风俗的转移、宗教的精神等等,尽管也写进教科书,但是却难以明显的体现出来,比较常见的是我们一提到国学,很多人想到的只是《三字经》《弟子规》,而完全忽略了这些文字背后的儒家精神,这才是更重要的传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去发现、体会和领悟。而这一切都是在教科书使用的过程中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时抱有一种意识,历史知识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是国家或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一种融入每一个历史细节当中的“文化因子”。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种自觉,只是独立的拿出课时,上一节传统文化的课,实在是没有能够体会课标的要求,也没有理解课标当中任何规定都是对“历史课程”的规定,都要求具有“历史”的性格。

2.成功的教学要确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起点。

以“西周的分封制”为例来看,这是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中重要的一目,也是先秦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深刻影响了此后王朝的政治生活,但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这毕竟只是他们历史学习的第四节课(如果不包括常常被忽略掉的导言或绪论性质的第一课的话)。因此教学设计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这段历史的“情境”,使得他们能够理解这项重要制度的作用于影响。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是比较容易从已知到未知的,所以如果引导学生从理解“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入手就更容易理解,而血缘关系(也有姻缘关系)正是“分封制有力维护西周政治统治的牢固纽带”(范红军《西周盛于分封,衰于分封》,《历史教学》2016年四月刊),同样是血缘关系,年代越久越远,关系便会不可避免的越疏远,这与西周后期宗法制日益松弛费坏进而分封制的原则和根基发生动摇便息息相关。这就是说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起点,才能是学生一步步理解新知识,并且逐渐体会一种从已知到未知关联思考的方法。

3.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提供可以模仿的示范。

这一点其实在分封制的例子中已经有所显露,再简单说明一下。从血缘关系的理解来把握分封制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在展示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这种由近及远的层层递进的分析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解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一种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教师作出明确的示范,以使得学生能够容易理解和模仿。无论是身教,还是言教,都要求教师能够自己做出来,学生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接受到。尤其我们所讨论的传统文化,前文已经提过有相当的部分,并不在具体的文字与影像中,而在文字与影像的背后,我们本身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态度,其实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无形的、隐性的文化传统的教学,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

这篇小文不可能涵盖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宏大主题的全部,我的愿望是提出以上这些可能被忽视的地方,这是我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有所体会和时时注意的,如果引发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便不辜负《今日教育》编辑老师邀约发言的美意了。


本文刊发于《今日教育》2016年十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