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智慧:有义,不论去留

 木桩指路 2016-11-13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施行道义,不分时间与地点,即如天道运行,岁岁年年不见更易。内心一旦同化道义,心即溶入道义之中,也就溶入天道之中。内心支配言行,内心不动,言行也就不会有大的改观。

天下人事,数千年风云变幻,足令人眼花缭乱。然其规律不变,因果不变,规律由天道限定,因果则由人事承续。人事有变,非道有变。道以善恶评判一切,以德业均衡一切。一朝一代衰亡,非是国力衰亡,而是道德衰亡,所以必定改朝换代。每朝每代,都自称是铁打的江山,都想绵延万千年,而其基础,倘是重善积德,自可无限延续;倘是暴力与谎言,一旦德尽,立即解体,决不能多捱一天。于人,也是如此。人失道义,便是自取败亡,谁也救不了他;人合道义,便是天赋大命,谁也害不了他。

爱国与否,不在忠于某人某事,而在忠于一国一族之传统。爱己与否,不在保全身家性命,而在保全道义与气节。

郑国曾经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沮丧地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不能拿弓。我必死无疑。忽然,他像想起了什么,问驾车的仆人说:追我的人是谁?仆人说: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高兴地说:我活了!仆人奇怪地问:庚公之斯是卫国最善射箭的人,先生说我活了是什么意思?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是向我学射箭。尹公之他是正直的人,他选择的朋友一定很正直。

这时,庚公之斯追到了。他站在那里,问子濯孺子: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发病了,无法拿弓。庚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尹公之他又向先生学射,我不忍用先生的技艺反去害先生。虽然如此,但今天的事是国家的事,我不敢废弃。他抽出箭,向车轮敲了敲,把箭头敲掉,发射四箭之后就返回去了。

古人崇义,包括尊师、重友等等。这些,也是上天给人限定的准则。技艺一代一代承传,技艺的原始来源,必有另一时空的原因;技艺使人成为老师与弟子,师生之间就有极大极深的缘分。珍惜缘分,又广结善缘,即是遵从上天的引导。古人用心践行这些道义,绝不因为外物的影响,就轻轻悄悄发生变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