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为共和国培养公民

 昵称815848 2016-11-13



我们常说的“责任心”,当然是指对学生要有负责的精神。那么,什么叫“对学生负责”呢?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有争议,其实不然。


比如,有两类班主任,一类是整天都守着学生――早操、早读、课间操、午休、做清洁卫生、晚自习,一直到寝室灯熄灭,班主任都辛辛苦苦地陪伴着(同时也监视着)学生。这样的班主任是不是负责任的老师?还有一类班主任,并不时时刻刻守候着学生,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理的能力,他并不是时时出现在教室里或操场上,但班上的纪律却很不错,这样的班主任又是不是负责人的老师呢?


表面上看,这两类班主任都是对学生负责,其实,我认为,第一类老师只能说是工作态度端正,却很难说是对学生真正负责,因为学生离不开他的守候,一旦没有了老师,学生就乱成一团糟,毫无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着老师一套背着老师又是一套,渐渐形成双重人格,长大之后他将如何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他是否真的会有出息,令人担忧。培养出这样永远离不开别人督促的学生这样的老师能说是“负责任”吗?


而第二类老师,虽然没有随时守着学生,无论是自习课纪律还是清洁卫生,或者说参加学校运动会呀文艺表演呀等等各种活动,学生能够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并且为班级争光。这样的班主任,并不事必躬亲,甚至似乎还比较“轻松”(其实是“潇洒”)但我认为他们是真正负责任的老师,因为他们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将让学生终生受用。当然,在班级刚刚建立的初期,班主任对学生必要的细致训练、亲自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律、自理和自治。(也不排除还有这样的老师,以培养学生自觉性为名,而放任不管,结果班风糟糕。这样的班主任连表面上的负责都谈不上!)


因此,我这里所说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决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只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班主任并不缺乏前者,而对于后者,则不是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


再往深处思考,我认为班主任的“责任心”还远不止于此。


从教以来,我常常问自己:“我把怎样的人奉献给未来更加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我也常常把这句话说给我的学生家长听,让他们也这样问问自己。


为中国培养怎样的人?在现代中国,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教育家是陶行知。他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为什么我这样要强调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呢?因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言谈举止,都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我们今天怎么对待学生,明天学生会怎么对待他人。我们的手中诞生着未来的公民和臣民!


在这里,责任心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更直接一点说,一个班主任是否有真正的责任心,取决于他是否有教育理想。


不得不遗憾的指出,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曾经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有时候,为了坚守心中的理想,不得不忍受着现实的种种痛苦。当我几乎快要放弃理想的时候,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不要忘记,你是一个知识分子!”


是的,从我参加教育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经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我看来,“知识分子”这四个字首先意味着一种没有理由不求回报甚至不求理解的神圣的使命感!我一开始就在我的教育事业中倾注了我的社会理想。我想,也需我一辈子都是一个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但这不妨碍我以自己点点滴滴的奋斗推动着中国教育的进步,进而推动着中国的进步!


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够要求每一个人只能做同样的选择;换句话说,每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职业的态度。中国教育也的确需要一批乃至一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饭碗的教育者――尤其是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的班主任。他们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该永远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之熊熊火炬!


我再一次想到了陶行知。固然,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些困难是陶行知时代所没有的,但陶行知当年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也是相当沉重的,他有时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实,陶行知本来已经拥有了相当尊贵的社会地位和相当优裕的生活待遇,他完全可以很体面在那个社会生活得如鱼得水。但是,陶行知硬是放弃了他所拥有的一切,唯一留下了他对中国教育所寄予的理想主义,然后脱下西装,奔赴乡村,用自己的教育探索,像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发出了呐喊,进行着抗争!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因此而有了一些亮色,中国因此拥有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大教育家!


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为人类永远都不满现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超越。“理想”往往被视为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但人之所以不同育动物,就在于人有对明天的向往,对“乌托邦”的憧憬。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的序言,题目就叫《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德洛尔这样写道:“世界往往不知不觉或不声不响地需要某种理想和我们为了不触犯任何热称为道德的标准。教育的使命是多么崇高啊!它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委员会字斟句酌地认为,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


班主任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挑战:拍岸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包括“经济一体”、“政治多极”和“文化融合”,而这背后所体现出的人类进步的文明精神:公正、平等、尊重、宽容、自由、多元等民主的价值观,无疑应该融入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华民族正式领到了参与世界经济大竞争的比赛资格证。但是,中国以什么样的品格、精神和能力参与世界经济大竞争,将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之间的竞争,而国民素质之间竞争的背后则是教育的竞争――唯有以培养独立人格、公民意识、批判精神、创新能力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有可能让未来的中国迎接世界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那么,在今天的中国,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我认为,是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而什么是“教育的理想”呢?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教育理想:为现代化中国培养真正的公民!

 

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中国教师的历史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