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眼镜蛇效应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6-11-13

在殖民时期的印度,曾经眼镜蛇肆虐,让老百姓一度深受其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总督颁布了一项法令,民众每打死一条眼镜蛇,就可以获得一卢比的奖励。然而法令实施以后,印度人为了赏金竟然开始大规模地养殖眼镜蛇。当英国政府意识到这种情况而取消赏金后,养殖蛇的人把蛇都放了,结果蛇灾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肆虐。

经济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为“眼镜蛇效应”。产生眼镜蛇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是为了消灭眼镜蛇,而民众只是为了得到赏金。其次,人都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人的行为会试图获得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既然凭眼镜蛇可以拿到赏金,那我为什么不养蛇呢?

罗辑思维曾经推荐过一本书,叫做《阳光下的溃烂:揭秘德国第一大产业》,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典型的眼镜蛇效应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有着很好的社会福利。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把社会救助产业培植成了德国最大的产业。

社会救助为什么会形成产业呢?为了避免官僚主义和低效率,德国政府把福利救助工作大量外包给私营机构去做。这样一来,政府是保证了廉洁行政,但是却产生了预想不到的后果。救助机构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像下网捕鱼那样找到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找到一个,就可以去找政府要一份钱。他们耐心地寻找、发掘甚至培育一个个救助对象,培养更多主动放弃工作的懒人,把他们变成自己的顾客。

于是,德国救助产业就像滚雪球般不断变大。据估算,德国救助产业每年总产值为 1100 - 1400 亿欧元,德国政府税收的 1/5 都流向了救助产业。除了日益严重的财政负担,另一个不良的后果是:政府的供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懒惰和颓废,大量的本国劳动力主动失业,德国只好大量引进外国人力资源。

眼镜蛇效应的例子在我们的视野中并不少见。

前些年,有的执法部门为了激励执法人员严格执法,把罚金按比例提成奖励给执法人员。于是,那些理性的执法人员,会仔细的琢磨如何发现和诱导更多的触犯条款,从而拿到更高的奖金。

另外,我们发现那些越大的机构和组织越难做到精简高效。这是因为每个部门、每个管理人员都要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搞出一堆的事来。

眼镜蛇效应,是“经济人”假设下不可避免的经济学现象。然而,人除了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以外,还应该具有“社会人”的属性。作为一个社会人,会追求被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

所以,我们要高度警惕眼镜蛇效应。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警惕经济刺激带来的负面效果;而每个人,都要警惕在某种利益的刺激和诱惑下,让自己变成唯利是图、一蹶不振、甚至是连自己都讨厌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