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欠自己的,终将还给自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西兰花儿 2016-11-14

前一段时间听说从小一起长大的一个好友出了些问题,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叫“婚内出轨”。许多熟悉他的友人们都大呼不可思议,因为在大家眼里,他从小就是一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成年后,拥有一份稳定甚至众人艳羡的工作,一个年轻美丽的老婆,一个精灵般的女儿。大家都想不通这样的他怎么会一夜之间辞了工作,有了外遇,还吵着闹着要离婚。甚至还开始怀疑他是不是被下了“降头”…

一个无比优秀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太太”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推翻了自己之前所有的人设,做了一堆让旁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而这些在笔者看来,却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在心理咨询室中,10个因婚变前来寻求咨询帮助的夫妻里面,至少3个家庭有着上述类似的情况。于是你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两个字:补偿。补偿那些自己未曾得到的。

也许你们又要问:这些好好先生,好好太太们都那么幸福,那么完美了,还有什么没有得到呢?让我们不妨回到文初笔者这个好友(我们姑且称他为A君)的故事中:

A君的父母是知青,在小学之前,他和父母都是在西南部的某一个小镇里生活。小镇就在山里,那时他的整个童年都是放养式的,大山就是他的游乐场。自由,对那时的他来说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小学时,他爸妈带他回了上海,一家人蜗居在姥姥家,这样一呆就是整个小学和初中的时光。他父母对他学习成绩的要求并不高,因为经济的拮据,甚至希望他能早日成年出去工作赚钱。而A君虽然爱玩,但学习成绩却也没想象中那么差,班级中一直处在中等的位置。初中毕业填志愿时,以A君的成绩,进一所普通的高中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他自己也十分渴求高中的生活。然而,就像之前说的,他父母以家庭经济的原因,斩断了他继续高中学习的念头,软硬兼施的把他送进了一所中专,只为了三年后他就能顺利毕业然后出去工作赚钱。A君毕业后,还没来得及去探索自己的青春及未来,就又被他父母拖关系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这样一干就到现在,从最初的实习生到现在的客户经理,花了他整整16年。而在情感方面,由于A君较好的相容,当初倒追他的女生也不在少数。但最后携手步入婚姻的这个人,却又是他父母“插手”的结果:只因女方家的家庭条件不错,所以他父母劝A君要为了“大局”着想,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携手一生;而一个“入赘”女婿在女方家的地位也不难想象,即便现在大家都比较开明了,但再次的“寄人篱下”对于A君而言,不过是从一个长期被打压的环境跳到了另一个…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多少也看出来了,这个“好好儿子”、“好好先生”不过是被长期打压出来的人设。熟悉A君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爱好,就是骑着摩托车去开山路。他爱那种风驰电擎的感觉,那种在那个当下只有他是唯一能主宰的感觉,那种,自由的感觉… 笔者一直认为那些对速度或刺激追求的人,往往都是对某些情绪被长期压抑的补偿。而对A君而言,每个月抛下妻子女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开山路,是他那时唯一能真正做自己的时光...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三个叛逆期:2-3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的第一个叛逆期、7-9岁时开始要扮演“小大人”的第二个叛逆期、以及12-15岁时的青春叛逆期。这三个叛逆期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所有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缺一不可,没有任何捷径或例外。因为这三个叛逆期对孩子而言,是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迫切需求的一种滋长和表达。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这种需求没有收到父母的关注及支持,相反却收到了他们一昧的忽视打压,那么,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必然会发展出这两种心态及行为:要么变本加厉的与父母起冲突,亲子关系长期处在冰点;要么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扮演父母眼中的乖仔/女。

对于前者而言,虽然亲子关系一团糟,但至少作为孩子,他/她的情绪一直是有着一个出口,看得见,对父母而言也容易有相应的措施,或心理准备;而对于后者来说,虽然看似风平浪静,亲子关系也似乎很平稳,没有太多的弊端,但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却隐藏着波涛汹涌的“未完成”—— 这样的“乖仔”、“乖女”不过是环境“适应”下的产物,而真实的自己却被压抑。之所以说叛逆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必经的阶段,就是因为如果在该叛逆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叛逆成功”,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这种叛逆会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爆发出来。所谓欠自己的,总会还给自己。而A君,显然就是后者:长期压抑的自我意识某一天猛然觉醒,于是它需要迫切的切断一切和父母有关的印记——工作、婚姻,来证明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旁人眼中这些看似被“下降头”的行为,不过是长期被压抑后的一种释放,不过是终于,自己对自己长期以来“未满足”的一种补偿。

这也就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建议父母需要允许自己的孩子在该叛逆的时候小小的叛逆一下,不要过分的打压他们,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允许让孩子去做一些也许在自己眼里是非常看不惯的事情。当你要阻止孩子或对孩子说“不”时,不妨先停一下问问自己,这个“不允许”是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么?还是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在那个当下更轻松,“保护”了作为父母的“面子”?

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不过就是一个生命在对待另一个生命时是否能把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对方身上,让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但愿我们所有人都能被自己以及最亲密的人温柔以待,而不是相爱相杀。


文|灵音心图心理咨询师 褚凌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