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记、美文和展示,让数学不一样

 昵称37937998 2016-11-14

一提到数学,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没完没了的演算,机械、枯燥、无味。数学成了孩子们最怕的学科之一,很多名人,像袁隆平、崔永元、朱德庸、李冰冰等都曾经吐槽过数学。数学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只要教师用一点心思和创意,数学完全可以变得不一样。


数学日记:写出学科新精彩


六年前接手一年级,我突发奇想尝试让学生“写数学”。不做硬性规定,只要写就展示给大家看,呵护学生“写”的兴趣。


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识字不多,大多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记录眼中的数学与生活,用“量化”的眼光提取生活中的数学成分。比如“饭桌上的数学”一文,学生画出了一家四口吃饭的场景,然后搜寻数学的影子并披上数字的外衣:4双筷子,4个人,1张桌子,8只手,6盘菜……




中年级,学生开始记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比如学完《速度、时间和路程》,学生写下了“为什么结果是错误的?”,记录了一家三口开车旅游,根据GPS定位的路程和行驶的速度预测所用时间,发现和实际所用时间有差别,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要全面考虑问题,这体现了学生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水平。




升入高年级,“写数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有人反思由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出的新问题,表达对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学生写下了“我险些掉进了‘陷阱’”,记录了自己澄清“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从头到尾的思考过程。




还有人记录有趣的课外小调查、小实践。比如“好玩的事”一文,学生记录了课后掂一掂、估一估、测一测物体质量的过程,促进了对量感的正确把握;




“惊人的调查”一文,学生记录了调查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况,从小组数据推算到全班、全年级、全校,从一天联想到一月、一年,数据的震撼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六年的时间,没有人监督、没有人考核,在费心劳神又看似没有多大“价值”的坚守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写数学”这种形式。六年来,学生的记录由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题材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思考越来越明晰,内涵越来越丰富。


透过文字,我感受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喜怒哀乐,触摸到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也能品尝到数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中显示出的强大力量。同时,它也留下了学生学习数学最幸福最美妙的情感。而这一切,是学习数学的持续动力。


美文欣赏:数学课上的另类风景


我知道自己读书不专、不深,但是自认为还算是对文字痴迷的人。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有丰饶的内心,而美文的熏陶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八年前,我开始尝试在数学课上“见缝插针”和学生一起欣赏美文,这成了数学课上的另类风景。


如果哪节课教学任务不算重,或者学生表现得好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会用上两、三分钟,奖励给他们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如《大仲马智取稿酬》《被开除的数学家》《玫瑰的余香》《让内心拥有春天》《戴尔的自信罐》《最珍贵的诚实》……


我在教室里缓缓地走着,声情并茂地读着。这时,所有的学生都伸长了脖子,他们的脸扭向我,我成了他们目光追随的焦点。每个人的眼神和表情随着故事的情节发生着变化,到了“逗乐”的地方,他们报以哄堂大笑。到了情节紧张的地方,他们屏息专注。到了伤心的地方,他们会掉泪……或嗔或笑,或怒或喜,纯真的脸极其生动。我和学生都非常享用。


 “今天的故事就欣赏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努力,赢得并期待下一个故事。”每次都在学生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一切都靠自己“悟”,读完了就结束了,我并不做什么解读和评论,从来不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合上书,眼睛注视着每一张意犹未尽的脸,毫不犹豫地打开教材。


如何才能赢得下一个故事?理由很多:某天的作业整体质量好;某天的预习做得好;某节课学生问题不断,越学越投入;某个学生因为某件事为大家赢得了一个故事……


这些,可能和我所教的学科知识无关。有时,我也会心虚地问:算不算不务正业?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中我找到了强有力地支撑:“小学里错过的东西,就永远无法弥补了。”而这份担当,不分学科。我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情感浸润学生生命的时候,它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种下景仰、热爱的种子。


我相信,在数学触及不到的心灵角落,学生会在文字中看到另一个自我。这些东西是用来成长的,不是用来考试的,这是教育更上位的追求。


成长展示:让学生恋上数学


这几年的教师节,我都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把这一年来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整理的数学网络图,画的数学图画,以及孩子们做的手工,师生课余交流的照片,所有的记忆串在一起,做成了PPT——《成长的足迹》。




作为一个老师,当你的眼光超越了数学学科的限制时,你就关注了更本质的东西:学生的生命。当你关注学生的生命的时候,数学课的成果也就变得不一样起来。这时,学生的数学日记、数学网络图、数学图画,不仅仅体现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还成为学生打通自己和外界的一座桥梁,成为学生生命长成长的印迹。这时,学生对数学的感受还会是枯燥、无味的吗?




当学生看到PPT上的那些日记、网络图和图画那么多姿多彩,看到自己课内外的模样,看到数学之外的作品,那一刻的激动真是没法用语言形容。所有的数学材料与孩子们其它的材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场”。学生快乐我快乐,我和学生是一对生命的共同体,彼此润泽,互相成全。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哪里有什么胜利法?挺住就意味着一切。”从最初的“不情愿”到现在的师生“恋上数学”,我深深地体会到——“绽放”只在坚守处。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肯花时间安静、专注地去做认为“值得”的事情,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乃至别人的质疑,终究会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