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圣:杜陵野老(三)

 江山携手 2016-11-14
5.困顿

  天宝五载(746),杜甫终于来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积极结交强势人物,如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投文赠诗,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二年,唐玄宗下诏广求才子,只要有一项特长的士子就可以到京都来会考,当时李林甫严格参考人数,慎重筛选参考对象,杜甫也跻身其间。只是时运不济,正赶上李林甫玩弄权术之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连弄璋的典故都不知晓,对文绉绉的文化人本有些排斥,刚刚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杖杀了欣赏杜甫的李邕,逼死了杜甫景仰的饮中八仙之一李适之等。他担心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士子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圣上,于是设置重重障碍,故意刁难,不让一位考生合格,使这场考试成为一场闹剧。一场全国性公开举行的招贤考试,居然选拔不出一个合格的人材,在考试史上也算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更让人惊讶的是,圣明的天子居然相信了李林甫“野无遗贤”荒谬说法。后来《资治通鉴》记载道,玄宗下诏“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元结也是这场考试的受害者,在其《喻友》中,他当即指名道姓控诉了李林甫玩弄权术、压制人才的恶行。杜甫似乎有些胆怯,只是含蓄地倾诉他的委屈,直到李林甫死后大家都在抨击这位奸相时,诗人才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诗中破口大骂,说什么“破胆遭前政,阴谋都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应该说,诗人的指斥相当犀利,可惜是在尘埃落定之后才表达出来,有些随着众人去推墙的味道,这让一些崇拜杜老夫子的读者很失落。

  大约就在这段时间,他的父亲死在奉天县令任上,杜甫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长久的沉沦,使权贵们也丧失了对他的兴趣与信心。最初他长安的时候,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看好他,经常请他去赴宴,所谓“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赠汝阳王二十韵》)。他们也曾盛情款待杜甫,“春酒杯浓琥珀薄,水浆碗碧玛瑙寒”,这也让杜甫见识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奢华。但一年又一年的沉寂,权贵们渐渐失去了耐心,对他越来越冷漠。诗人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总结了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状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前人评论说,杜甫的这首诗“皆是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无宇宙,以见公虽困顿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杜诗选注》)。其实,这首诗本身就是干谒之辞,只不过没有曲意讨好对方,也没有有意贬低自己,故意装出一副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模样相。据说韦济曾经很欣赏他,担任尚书左丞后杜甫向他连续进献了两首,但都没有任何反响,于是诗人又写了这首诗来描述自己的窘境,并表示如果对方仍然置之不理,他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韦济似乎仍然没有提携他,杜甫也没有离开长安,诗歌中的有些话也就当时情绪激动后的产物,诗人不当真,我们也不必计较。只是诗人的生活愈加艰难了,据他自己描述,为了生存下去,杜甫甚至跑到城外去挖掘草药来换取生活费,即“卖药都市,寄食朋友”(《进三大礼赋》)。由于他已经“生涯似众人”,过着普通百姓那样的日子,他看待问题的视角也越来越接近咱老百姓,如这时期所写的《丽人行》就饱含了嘲讽之意: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生存的压力迫使诗人成熟起来,他越来越冷静,言辞也越来越犀利,不动声色之中而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读杜心解》就说这首诗是“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逗点处,声声慨叹”。这种诗篇确实过于沉重,蒋弱六说此诗“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出现罗刹相,真可笑可畏”(《杜诗镜铨》引),可笑可畏的又岂止这几“相”。

  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招徕人才打击心怀不轨者,建立了延恩匦制度,即在皇宫外设立信箱,让那些想做官的、想伸冤的包括想高密的,把他们的想法都写在信中投进来,让皇上亲自审阅。这种直达圣聪的方式,有时也就是摆设而已,但走投无路的杜甫准备试试运气。

  天宝十年(751),唐玄宗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及天地,大赦天下。杜甫抓住机会,不再零打碎敲,而是一口气献上《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三大礼赋。杜甫此次献赋,时机把握得好,数量众多,所献之赋又刻意迎合了玄宗胃口,所以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的效果,《新唐书·杜甫传》浓重地记下了一笔:“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这样的考试让杜甫倍感荣耀,多年以后他回忆起当时的场面,还心潮澎湃,《壮游》诗说:“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莫相疑行》亦云:“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但这次考试带给他的依然只是虚名而已,他所期待的仕进却化为泡影,他的生活更加窘困了,“酷见冻馁不足耻”(《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天宝九年正月,唐玄宗听群臣奏,封西岳,二月,关中旱,西岳庙发生火灾,乃停封。天宝十三年,杜甫上表献《进西岳赋》,再次请求玄宗封西岳。玄宗对西岳非常看重,几乎把它视为自己的看护神。杜甫上表的目的依然在于求得出仕的机遇。故此文先作乞怜之谦辞,用伤感语气诉说自己落拓之窘境;后为违心之谀词,言当今“符瑞翕集,福应交至”,并大力颂扬杨国忠“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他所献《封西岳赋》触处所见尽是歌功颂德之辞,后来仇兆鳌也觉得这种称颂之辞与杜少陵崇高的形象不太吻合,便以举唐之世仅柳宗元一人反对封禅来为杜甫开脱,英明如魏征那样的贤臣也不能明决其非。

  赋文进献之后,没有取得效果。杜甫再接再厉,又撰写了《进雕赋表》。也许是等待的时间过于长久,使杜甫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篇文章不再对求仕之意遮遮掩掩,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迫切心情;不再仅限以自谦与谀词来获得圣主的垂怜,更主要是希望以自炫达到自售的目的。在叙述他辉煌的家世、非凡学识之后,诗人还着重描述了当前的窘境:“臣衣不蔽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控转死沟壑。”不过,玄宗依然没有同情他。杜甫又向权贵们请求帮助,先后写诗给崔国辅、于休烈二学士,又投诗给京兆尹鲜于仲通、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等,结果依然是没有一位大人物愿意引荐他。

  失望之际的杜甫甚至想到了去当农民,“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江村》)。他开始为隐居做准备,在下杜城(今西安市南)附近买来住房,把家属包括两个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接过来和自己住在一起,过上了家居生活: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帝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尊中尽,更起为君谋。

  但这样的家居生活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杜甫在老家虽然有几亩薄田,也没有能力支撑这一家人在首都附近生活,哪怕生活很拮据。万般无奈,杜甫将家属送到奉先县暂住,那里有的县令是夫人娘家的亲戚,杜甫自己偶尔到邻县白水的舅父家蹭饭。此后,他经常往来于长安、奉先与白水之间。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干谒的诗篇终于发生了作用,他被任命为河西(陕西合阳附近)县尉。在困守长安十年之后,四十多岁杜甫等来了这样一个职位,这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虽然他窘困之至,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职位,后来改任右卫率府曹参军。这个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依然让老杜觉得滑稽,他在《官定后戏赠》中自嘲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一个月后,好歹已经是朝廷官员的杜甫喜气洋洋地回家探亲,但一路上看到的却是饿殍遍野,而骊山上唐玄宗正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回到家中,又有噩耗等着他,幼子竟然因为冻饿而死。诗人出离愤怒,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这首巨制长篇其实章法并不严谨。清人查慎行评论说:“叙事言情,不伦不类,拉拉杂杂,信笔直书,作者亦不自知其所以然,而家国之感、悲喜之绪,随其棖触,引而弥长,遂成千古至文,独立无偶。”(《杜诗集评》)诗人尚未知晓的是,在他发出愤怒呼声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在范阳爆发了。

  6.潜逃

  天宝十五载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任所。由于形势岌岌可危,三个月后他又回到奉先,把一家大小接到白水的舅父家。不久,潼关失守,白水随之沦陷。一片慌乱之中,杜甫带着家人向北逃亡。此时他们犹如惊弓之鸟,马不停蹄,昼夜兼行,恐惧使他们已经感受不到疲惫与饥饿。诗人一度累倒在草丛中,他的重表侄已经骑马前行了十几里,发现诗人失踪,沿路寻找,大声呼叫,终于找到了他。在《彭衙行》中,他描述了逃亡的场景,其中有段为: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杜甫一家终于到达鄜州。诗人把家人安顿在城北三十里的羌村,自己满怀杀敌报国的壮志激情,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在国家危亡之际做出这种抉择,也确实表现出了诗人忠贞的本性。当时朝廷高官,或随玄宗逃之夭夭,躲到遥远的蜀中,或潜逃在偏僻的乡村,首鼠两端,观望成败,甚至卖身求荣。肃宗虽然建立了行宫,其时手下文武官员不满三十,诗人却毅然前往,不畏艰险,跨越敌占区前去追随,可惜在途中终为叛军所俘获,押解至长安。

  不过,杜甫名气小,地位低,叛军并不重视他,不仅没有把他作为人才挑选出来委以官职——如王维那样,甚至连看管他的兴趣都没有,身为俘虏的杜甫竟然可以在长安城中自由行走。不过,想到鄜州的妻子,诗人还是忧心忡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严肃的诗人竟然还有这样深情的一面,这让我们很诧异。“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连妻子儿女都不牵挂的人,爱国家也可能只是一种标签。很多批评家都对这首诗大声叫好,不过他们欣赏的只是表达的技巧。蒋衡《拙存堂文集·杜诗纪闻》云:“此在长安月夜忆鄜州也。翻从鄜州说起,又不说闺中忆我,却说不解忆长安。忆鄜州,正面也;忆长安,对面也。去此两层单写旁面小儿,离奇变化,益见深情苦忆,笔法不可思议矣,……古人善用反笔,善用旁笔,故有隐笔,有奇笔,今人曾梦见否?”看到这些评论家只对所谓的笔法津津乐道,确实让人不可思议。这样的诗歌,是单纯的“奇笔”、“隐笔”所能写出来的么?

  这一时期,杜甫迎来了进入了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先后写下了著名的《哀王孙》、《悲陈陶》、《悲清坂》、《春望》、《哀江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