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使用缝线的区别

 ONE医者仁心 2016-11-14

什么是缝线

外科缝线是将分离的组织联合在一起,保持伤口闭合,支持其愈合,减少感染几率。



选择缝线的标准

尽量选择细而拉力大,对组织反应小的无菌单股可吸收缝线。

 

外科缝线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延续数千年,取材于天然材料

公元前3000年前,用动物的韧带,毛发及麻绳等进行缝合,也有使用甲壳虫或蚂蚁进行缝合的,但是感染的几率较大。

 

1800年Galen首先采用丝线结扎血管,Halsted对确立丝线在外科缝线中的地位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认为应用最广泛的不吸收缝线。

 

1867-1869年,英国外科医师Dr. Listert提出开刀的无菌技术,缝线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铬制羊肠线是临床第一种可吸收缝线。

 

1940-1950年,玻璃罐装缝线出现,但是无菌效果不佳;

 

1958年,聚合物缝线出现;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按外科手术要求合成缝线

1970年,出现首根人工降解的缝线,美国DG公司推出PGA缝线,1974年,杜邦公司推出PLA缝线,1980年,Ethicon公司推出聚对二氧环己酮(PDS)缝线,2003年,推出了PGLA缝线。

 

缝线分类

按吸收度分为:可吸收缝线、不可吸收缝线

可吸收缝线:天然可吸收缝线由机体的消化酶进行消化-肠线(处理、未处理),合成可吸收缝线通过水解方式进行降解,引起组织的反应轻微-PGA, PGLA等。

 

不可吸收缝线: 丝线,亚麻线,尼龙线,聚丙烯等合成类。

 

按编制工艺:单股及多股

单股缝线表面光滑,易于穿过组织,适用于缝合污染的伤口,但是结节稳定性差;

 

多股缝线是由编制而成的,又分编织与双股,通常带有涂层,缝线结节牢固性高,但不宜用于感染伤口。



缝线常见参数

张力强度:将缝线从其横断面断裂所需的力量,缝线打结后的张力强度是原来的1/3。 


组织反映:因异体物质而引起的炎症反应,通常在第2-7天出现; 


弹性强度:指缝线在被拉伸后恢复原始状态和长度的内在能力。


可塑性:指材料伸展时膨胀,当变性张力不存在时,其回到原始长度的趋势下降的特征。


记忆力:指当缝线被操作后回到其从前状态的内在能力,反应缝线的硬度。


缝线常见参数-张力强度

张力强度:将缝线从其横断面断裂所需的力量,缝线打结后的张力强度是原来的1/3。




缝线常见参数-降解时间

降解时间

张力降为缝线原始张力的百分数仍可以维持伤口闭合的张力强度的时间,通常为50%。

短效缝线 7-13天

中效缝线 14-21天

长效缝线 22-40天

伪单股不可吸收缝线 2-4年

不可吸收缝线

完全吸收时间

缝线在体内被完全吸收的时间。


缝线的常见参数-缝线规格



目前,主要有两种缝线规格认证标准:USP(美国药典)及EP(欧洲药典)

USP标准:用N/0表示,N值越大,表示缝线越细,但不表示缝线具体直径大小。中国采用。

EP标准:单位为0.1mm, 数字越大,表示缝线直径越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