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

 昵称877149 2016-11-14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


内容摘要: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讲授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是,不管怎样都应该积极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这是因为,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也是达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重要方式。

正文:

于永正老师上《新型玻璃》时,首先讲述了一个情境故事: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拿出本子来,跟着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些。“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然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自己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回过头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读完课文后,接着让学生提问质疑,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并通过读书解决问题。最后,读书表演,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学生兴趣浓厚,读书积极性高,表演效果很好。

讲述与课题有关的故事引入课文学习,将学生带入一个学习的境界,激发学生对课文介绍的事物的浓厚兴趣,对课文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对讲述的有效运用。讲述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与“灌输法”有天然联系,与“对话”格格不入。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只有多种教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关键还是教师的运用态度与方式。运用恰到好处,与教学的内容、目的适宜,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讲授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是,不管怎样都应该积极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这是因为,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也是达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重要方式。

从课堂中教师讲解的呈现策略看,往往也不是一大篇说教、耳提面命的形式,如此或令孩子生厌,或催学生入眼,而应灵活地渗透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中,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使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寓讲于说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出自教师之口的话,最好还是启发学生自己来说,这便是“寓讲于说”。由教师“讲”与让学生“说”,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教师虽然讲得会比学生好,但还是应当让学生自己来说,以“说”代“讲”。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演练直接决定教学的效率。即使教师有最好的“表演”,也是无法代替的。

我在教学《守株待免》这则寓言时,我设计了巧“劝”的语言训练(分析完第三段,出示课件):“你们看,种田人躺在树桩上做美梦,你们忍心看着他田里的庄稼枯死吗?谁来劝一劝他,能让他重新拿起锄头。”这个巧“劝”设计是“巧妙”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阐发,又是对课文中心的透辟揭示;既是对表达能力的口头训练,又是对言语交际的实践运用。本来,这些方面教是可以由教师来“讲”的。现在,改让学生自己“说”,由说得不好到评议补充后说得较好、说得很好,学会了说,学生才有了真正的长进。

二、寓讲于作

学习语文,当然包括了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但是不管怎么说,重点、难点还是在书面语言(“文”)上。小孩子入学前就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当然还需要提高),但书面语言(读写能力)呢?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语文课上应当让学生多写多作,克服语文教学“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通弊。教师的讲解,应当渗透到学生的作业中去,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做一做,其效果会远远胜于教师的单向讲述。

我在教《小姗迪》一课时,在精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写清楚小姗迪为把零钱尽快还给我,而被马车轧断双腿,然后叮嘱弟弟小利比还钱,要把这悲惨、动人的情景提笔下来。这样做,实质上既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拓宽了写作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由学生自己“做”来代替教师“讲”,都是变着法子做,从中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     寓讲于“演”

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教师要费力讲解的,也应当尽可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会大大优于教师的抽象讲解。

请看“四季方向”的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注释)曰:叫。

运不穷:指四季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生自由读。师指出“曰”的读音,并与“日”对比,加以区分。

指名读,要求正解、流利。

齐读。

借助注释,说说自己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1:我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叫做春、夏、秋、冬。

2:我知道了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3:我知道了一年四季,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师:这么难的句子,你都弄清楚了,真聪明!同学们,“此四时,运不穷”。虽然有注释,但是有些小朋友可能还搞不明白。别着急,请看这里!(出示课件)

师配乐,动情解说: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小草绿了,柳树也绿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竞相开放。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荷花在小池里静静地开放。夏天过去,秋天来了,枫叶红得像火一样。那朵朵菊花,在秋风中开得那样灿烂。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大雪纷飞,万物凋零。惟有梅花,不怕寒冷,迎霜傲雪,含笑怒放。

四、寓讲于“画”

语文课文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既有自然风光的画面,又有社会风情的画卷。在教学中,如能充分运用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意境,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抽象讲解。在教古诗《山行》时,我采用板画诗意的方法,发挥形象思维来读懂古诗,我觉得这便是“寓讲于画”。

师:请你读读诗,想一想,如果概括诗意作画,画面上要画些什么?

生:要画远山、小路。

师:小路怎么画?说出理由。

生:要画得蜿蜒曲折,盘旋而上。因为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就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师:还要画什么?

生:还要画云雾缭绕、房子、人家等。

师:为什么画云雾等?

生:因为“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房檐翼然。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要画上炊烟袅袅,因为有人家居住。有的就,还要画上一丛丛火红的枫树林,画上诗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五、寓讲于“算”

教师怎样讲课文,说到底在“因文而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巧妙地运用了“演算”,使学生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妒忌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

师:我们计算一下,平均每天造多少支箭?每小时造多少箭?

生:每天要造一万支,每小时最少要造416支。不过,必须不睡觉,不休息,不吃饭。

师:能造出来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不仅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材料。

师: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周瑜的要求,还提出三天就完成造箭任务。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三天完成任务,每天应造多少?比原计划每天要多造多少?

生:最少每天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完不成,周瑜会借机杀害诸葛亮——

六、寓讲于“联”

从认知理伦的角度看,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都必须溶入知识的“图式”之中。因此,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去主动联系旧知识、旧经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对新知识的吸收功能,从而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讲解。同时,有益于增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获取能力。下面是我的一个阅读教学片段:

师:《三字经》是古代孩童的启蒙读物,不仅具备识字的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古代孩童就是吮吸这种文化母乳长大的。今天,我们也来咀嚼这种文化,吮吸这种母乳。师板书——吮吸民族传统文化母乳

师:同学们,你们从自己的背诵和老师的讲解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生:我知道书中提出了环境和教学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师:从哪几句体现出来?

学生读出句子,如“苟不教,性乃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学,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四书”、“五经”。

师:你说说看,“四书”是什么?

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四书”。

师:你读过“四书”里的哪些文章?能不能带领同学们读读或背背?

生:我读一读《论语》里的文章。(全班齐读)

生:我带领同学们读读《大学》里的文章。(学生读或背诵《大学》的文章)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法,背诵《论语》、《大学》的文章,增强了学习效果。

综合以上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以为教师精讲、巧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深谙课文,巧于设计,把传统的讲解化于指导学生各种演练活动之中,就能高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著,《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

2、吉春亚著,《纯正雅丽——吉春亚语文课堂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