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姜维

 等待MYLOVE 2016-11-15

永远的姜维

甘谷微生活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我徘徊在“姜维纪念馆”的围墙外面。围墙内驻扎着一颗不甘的灵魂,凝固着一段悲情的人生;围墙外生长着盛世的风景,吹拂着历史的长风。风中传来姜家庄人制作的《招魂曲》,如呼唤,似哭泣,悲壮凄迷,低回婉转。激荡的音符震撼出八面来风。那些被岁月尘封了的往事,忽又风生水起,呈现在眼前的正是姜维那沉郁豪迈的悲壮人生。

永远的姜维

▲ 姜维纪念馆

1800多年前的一天,姜维出生在甘肃省甘谷县城东南的姜家庄。这个小山村至今依然生活着百十来户姜维的后裔,庄后的南山草木葱茏,椒香四溢。这里曾是少年姜维练功习武、生活玩耍的地方。姜维殒身后,这座山被命名为靴子坪。据史传记载,姜维“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及至长成,因其父姜冏曾为天水郡功曹,在平定羌戎叛乱中,殁于王事,而“赐官中郎,参本郡军事”。从此,姜维开始了他漫长而坚韧的军旅生涯。但那时他人微言轻,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需要一方施展才华的天地,他更需要一个能帮助他、提携他的人物。

公元228年,姜维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那一年,蜀国丞相诸葛亮读罢《出师表》后,便携带着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梦想,怀揣着遍求诸贤的心事,剑指天水,拉开了六出祁山的序幕。当时,姜维等人正随天水郡太守马遵陪同魏雍州刺史郭淮外出“案行”。当蜀兵压境、诸县响应的消息传来后,刺史郭淮决定东行回上邽。太守竟怀疑姜维异心,抛弃了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追至上邽,但闭城不纳,不得已回到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失家,去国,不信任,被怀疑。姜维孤独地站在潇潇的渭河边,仰天浩叹。姜维站在了人生紧要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渭水悠悠无言,朱山巍巍无声。他最终挣脱了内心的束缚,放弃了魏国,选择了诸葛亮。姜维的命运也因此被彻底改变,从此正式登上了那个波澜壮阔、风云际会的三国舞台,纵马奔腾,驰骋沙场,用一生的光阴守望“士为知己者死”的动人和美好。

永远的姜维

▲ 姜维纪念馆

那是一个创造传奇和重复经典的时代。姜维知遇诸葛亮后,诸葛亮对原本是对手的姜维却一见如故,赞赏有加,立即提拔重用,封侯挂印。而姜维对诸葛亮也是心生景仰,忠贞不贰。紧追丞相步伐,情同父子,密如师徒。

在姜维的心目中,诸葛遗志是他生命的精神支柱,酬答知己,是他人生的不二法门。于是,在西蜀政权“以战养生”和“恃险苟安”的两条路线问题上,他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宦官弄权于内,苟安之声不断响起的情况下,他忍辱负重,独立支撑;在五虎上将相继去世、蜀国元气大伤、摇摇欲坠的形势前,他呕心沥血,九伐中原。悲愤难耐了,便引兵退往沓中屯田,远离是非之地,远离构恶怀疑。他就像一株挺立岩石的劲松,独立支撑着西蜀寒冷的冬天。他从没有想过,其实他还有另一条道路可供选择:权臣之路。公元253年,费炜遇刺身亡,姜维加督中外军事,真正执掌了蜀国军政大权。放眼当时的蜀国,有名望、有实权、有地位、有兵势的,除了姜维,没有第二个人。何况他本是魏人,迫不得已而降蜀,进则可拥兵自立,退则可挟天子以令诸侯,远有曹操,近有司马,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但他到底还是没有这么做,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是保卫蜀汉、兴复汉室的理想信念,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这理想之灯、信念之塔依然那么明亮地照耀着他的灵魂,没有迷失方向的彷徨,没有信念缺失的迷惘。

永远的姜维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钟会率十万精兵强攻剑门关,久攻不下,向姜维投书劝降,姜维坚守不出。然而,邓艾偷袭阴平关成功,入江油、破绵竹,直取成都。后主刘禅舆棺出降,并下令姜维弃戈投魏。姜维假意降魏后,身在曹营,心系汉室,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史载,他与钟会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把酒言欢,情爱日密。只是,谁也无法知道,在这表象的背后,姜维有着怎样的内心煎熬。这种煎熬,不是因为自己成了亡国之将而苦痛,而是因为辜负了诸葛信托而惭愧。蜀汉虽亡,但他肩上的重托还在,心中的希望还在,他还要为他毕生奋斗的理想作最后一次拼搏。于是,一个石破惊天的秘密计划被付诸实施。《华阴国志》云:“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不仅是向后主的承诺,更是他坚持士道的宣言。然而,命运之神却不肯成全姜维。他高估了钟会的能力,事先筹划好的秘密被泄露,引发魏军将士哗变,钟会被乱军斩杀。姜维看着怒火冲天的魏军将士蜂拥而来,长叹一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从容拔剑,自刎而死。

永远的姜维

姜维死后,一位秦州将领怀揣将军的靴子潜回姜家庄,父老将靴子葬在了南山,从此,改称南山为“靴子坪”。眼前的这座姜维纪念馆,就端坐在龙峪沟畔,靴子坪下。纪念馆十分雄丽,颇为壮观,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姜公祠内,有伯约画像,红缨帅盔,金甲武靴,依稀可见昔日风采。祠前有晚清县令雷光甸的一副对联:“当归不归,陇上青草游子心;可死无死,锦江波鉴老臣心。”祠后有将军衣冠冢遗址,花岗岩石碑上书“姜维故里”,为杨成武将军手题榜书,笔力遒劲,气韵深沉。在离开纪念馆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蜀人郤正评价老友姜维的话:“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三国那场璀璨的焰火早已风烟俱净,尘埃落定。但那些永生在历史深处的英雄人物,却如一颗颗明亮的星星,闪烁在天空。在这个秋日温暖的午后,我独自徘徊在姜维纪念馆的围墙外面,怀想历史,仰望风景。姜维用他的生命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和内涵,至今有着断然的清绝和令人不敢逼视的风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