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届国际经方班13、14日授课内容概述

 醫門熊貓 2016-11-15


    1114日是第六届广州国际经方班暨十六届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开班的第二天,在各经方大家的传道授业间,留下了干货满满的精神食粮,现就将1113号至14号的专家授课内容打包大放送,希望能将经典魅力传达一二。

▌11月13号授课内容概述


▍上午第一场:

吴荣祖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天人合一与扶阳》的讲座。吴老主要围绕天人合一的思想,解释了扶阳的依据。吴老讲述,易经是中医起源的脉络,易经的天地人三才观,以天地为标准,将人结合于天地之间,因此中医的视角是天地,中医的医学模式是生理---心理---社会---环宇四元复合医学模式,中医治病不仅看人治病,还应结合天地变化,如节气等进行辨证论治。吴老强调,中医是生生之学,是探索天地生命之学,天地以日运为核心,人生以阳气为中心,“扶阳”绝不仅仅在于运用附子的技巧。而从《内经》阐述,也可见人的生命过程与天地息息相关。天地的变化围绕着太阳照射活动而变化,人体阳气的盛衰决定生命的全过程。吴老认为“扶阳”把握了生生之道的关键,因此不应把扶阳局限于疾病阶段,而应将之放于整个生命过程。“扶阳”是扶生生之气,“扶阳”治病,是调整阴阳,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精神乃治。

 

▍上午第二场:

冯学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经方治疗中风病》的讲座。冯教授介绍,现今辨治中风病虽有清晰的分型,但标准诊疗具有局限性,所分的八型并不能概括中风病的治疗。而因为六经可诠百病,所以经方治疗中风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为寻求经方治疗中风病方证辨证规律,冯教授团队对300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从中可以得出,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发病过程中,证侯多样,六经均有分布,以合病为主,且以少阳阳明合病最为多见,从方证而言,主要以大柴胡汤方证、四逆散方证以及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较为常用。合病的治疗可用合方,具体可分为合病但不合方,合病部分合方,合病全部合方,经方时方合方,这主要根据病人情况来选择。此外,由于合病常会引发如主次之分,干扰证侯表现等,因此在临床诊治上需要注意把握。若无证可辨,则应该刨根问底,或从少阳入手,选用柴胡类方,或结合病人的病史,抓住中风病的发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下午第一场:

由冯世纶教授为我们做出了精彩的讲解——《何谓经方》。冯老介绍,经方实际上是有别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主要的理论体系)的另一种医学理论体系,而非谓方剂。确切地说,经方是以八纲、六经、方证理论指导治病的医学体系,其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的方剂是属经方里面的方。经方的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历代对'经方'的误读,是因古今中医即存在经方和医经两大医学体系,而西晋王叔和以《內经》释《伤寒论》便造成一切理论来自《內经》的误读传统。胡希恕老力排众议,率先提出经方六经的实质来自八纲,而非为《內经》中的脏腑经络;经方辨证施治的实质是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治疗的一种原因疗法。

 

▍下午第二场:

吴雄志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其著作《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中“五法六经”之一法——抓独法。

抓独法即抓独证,所谓独证,是能反应基本病机的特殊症候,这些特殊症候往往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因此,在临床上接诊病人往往先证后诊,再以诊测证,例如视其鼻梁发青而判断其属木型人,望其面白皮细而初诊其属桂枝证等。

吴教授还指出抓病法的重要性,认为辨病比辨证更重要。举例如肿瘤属三阳病可考虑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三阴肿瘤可选瓜蒌瞿麦丸。胆结石患者外感用柴胡桂枝汤,知其宿疾在肝胆,新病为外感等。随后用众多朗朗上口的歌诀来逐一介绍抓独法在六经脉法、特殊症状鉴别中的应用,如“太阳脉浮少阳弦,阳明在经大脉现。沉而有力是腑实,无力而沉附子见”、“太阴手足自温之,少阴厥阴四逆始。若有少阳阳气闭,疏肝泻火皆可治”等。对于三阴三阳病的解读,抓独法亦运用十分灵活。少阳则看口苦咽干脉弦,有力无力分属少阳厥阴。阳明脉大有力,无力区分为虚劳,手心汗出看燥屎,噫气胸痹是阳明少阴脉微细欲寐,附子人参看腰背,表脉反沉麻附甘,反热即向细辛求。阳不入阴是少阴,早醒渴痒入厥阴等等,吴教授为我们归纳了很多大方向的理论,在讲解的全过程中,吴教授精彩的中西医理之汇通,力求保证辨病辨证大方向的准确性,让中医辨病辨证用方化难为易,疗效显著。


▌11月14号授课内容概述

 

▍上午第一场:

刘力红教授做了主题为《钦安眼中的医圣张仲景》的讲座。讲座开始前,刘老跟我们分享了他对昨日所听讲座的感受,也对经方班这个学术平台进行了高度肯定!讲座期间,刘老和我们分享了昨日用独参汤以及麦粒灸太阴经的隐白穴治疗一位血崩患者的病例,以此强调灵活应用中医之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认同扶阳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告诫我们不可滥用温热药,尤其是附子!他讲到,我们要回到学习中来,去理解钦安卢氏重视附子的真正原理。因此,我们要明确钦安卢氏眼中仲景的立方立法之旨在于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六经一经也,并主要从“中气往来”的机理解释《易经》乾坤坎离四卦的由来,以此论证了阴阳合一之道。他强调钦安卢氏这门学问是中正之道,中医之理得本,则不愁末!他又讲到“事在人为”,告诫我们中医人要重本,要重视对自己文化素养的提升。他建议我们应该重视炎帝的思想,他认为炎为君火,照亮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而相火以位,决定人类的物质世界。最后,他引出了伤寒第16条,强调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根据同气相求,善用附子,以正相火。

 

▍上午第二场:

王庆国教授为我们做了主题为《附子临床应用十说》的讲座。王老开头便为我们讲述了三个用附子剂治疗的临床病例,用客观的检查指标向我们证实了附子的实用性。他认为附子虽有大毒,但在临床确实十分实用,并生动地将附子比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王老强调附子与半夏理论上虽相反,但在临床上只要能善用,会有非常好的疗效。讲座期间,王老运用临床与理论结合的教授方式,用自身的临床经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多个临床病案。他阐明了当前中医界对附子所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要么畏之如虎,要么甘之如饴,并用十分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民间滥用附子的现象,赢得了场下掌声阵阵,使得整个学术会议十分轻松愉快。王老还强调我们应该继承仲景的传统思想,不应盲目创新。他还将《伤寒论》中的附子剂分成了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扶阳固表、温里达表、补火生土、祛寒止痛、祛寒通痹、其它共八类,并对其相应的方剂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他认为附子乃百药之王,医之能事,附子毕亦。他强调,现今之人,非时作息,极损阳气,而西医抗生素的滥用更是耗伤了人们的阳气,因此我们要慎用寒凉药。他结合临床病案讲述了附子的适应体征,强调了附子的运用要遵从早用,广用,重用和慎用的原则,同时附子的用量要适宜,因为效用与药量关系密切!王老还从炮制方式、剂型、剪法、禁忌症等方面告诉我们使用附子要扬长避短,减毒增效。最后,王老介绍了附子中毒的四大反应:麻、颤、乱、竭,以及相关的中毒处理,如停药、甘草水、绿豆水频服等方式。

 

▍下午第一场:

李宗恩博士为我们做了主题为《中医治疗重症的临床讨论》的讲座,讲座开始前,李博士与台下各位学员进行了互动,并且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回应。讲座期间,博士首先举了两个西医治疗无效,而用免疫治疗法治愈的个案,进而引出中医的基本精神是“平衡”。接着,李博士举了四个用同一条方——桂枝汤加桂枝、白术、茯苓、乌头蜜治疗手部疾病的病案后,便进入本次讲座的主体内容:第一个部分,引用金匮要略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的内容,讲述了几个严重肺炎病例来说明如何同时使用寒热药来快速有效治疗肺炎。第二部分,李博士应上一届国际经方班与会者的要求,讨论生附子、生硫磺、生半夏等药在临床上的使用。他分别从心阳不足、心脏衰竭、结代脉、严重脚水肿四个方面的重症病例来讨论上述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博士还讲了急性阑尾炎、颈椎受伤的相关病例。李博士强调要善用针灸,他认为一个好的中医师必须得针药并重,才能快速有效治疗疾病。最后,李博士留出了15分钟让学员自由提问,大家提问都十分积极,因此会场氛围十分活跃。

 

▍下午第二场:

黄仕沛教授为我们做了主题为《经方“方证”浅谈》的讲座,黄老认为经方“方证”是经方学的核心、精华,因此研究仲景学说不能忽略方证,临床运用经方不能忽略方证。他还强调中医的“辨证论治”,绝对不能缺少“方证辨证”。他说探究经方方证是仲景书特有的,是仲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高度的概括,并且与治疗紧密相连。黄老还强调:运用经方的核心是方证对应,也就是说,他认为即使用的是“经方”,但是思维却非经方思维,那还是时方。黄老强调探究经方方证,要先在有字处求之,并重点讲解了几条相关条文。他还通过引用著名老中医的名著,提出谨守经方方证是提高疗效的“诀窍”。黄老不赞同医生擅自随意组方,他认为我们应该要做到守其方而不离其方。他重点讲述了木防己汤的临床应用。黄老还向我们展示了多个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病案,为我们展示了方证辨证在临床上的独特的魅力。

 

以上即为本次经方班11月13号到11月14号的授课概述,没有一滴水的干货是不是让你拥有大大的满足感?不要走开,前方持续高能,明天精彩继续。

【文稿】高安然、陈泽莹、李奕诗

【责编】李民安

【审核】方剑锋、刘超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