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胰岛素会上瘾?二甲双胍会伤肾?糖尿病的7个真相!

 sunjinxi 2016-11-16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糖尿病的信息,电视上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宣传着他们对糖尿病的独到“简介”,民间也流传着各种糖尿病“秘方”,再加上一些庸医机构为了利益故意制造谣言,使得各种糖尿病谣言肆意传播,给糖尿病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和损害。


近期,平安好医生联合多个糖尿病机构、媒体发起“非糖了得”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集糖尿病谣言,希望帮助糖友们树立正确的对糖尿病的认知。


平安好医生从收到的网友上万条留言中,筛选出部分典型的糖尿病谣言,提醒大家正确对待糖尿病,用科学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


1.偏方可以治愈糖尿病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也助长了很多谣言的传播,糖尿病偏方就是其中一例,经常我们会听到或者看到糖尿病偏方的信息,有的糖友听信偏方,甚至被假药贩子所骗,不仅仅是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更会耽误糖尿病治疗,偏方对糖友们的危害不可谓不大。


就现在国际上的共识,糖尿病尚无法治愈,如果有听说能治愈糖尿病的偏方,请大家不要轻信。


2.糖尿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


多年以来,人们对糖尿病发病年龄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导致很多年轻人患病后得不到及时的确诊和治疗。实际上,1型糖尿病常发生于青少年,然而即使是我们常见的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


如果有家族遗传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朋友,建议每半年或者一年时间检测血糖,做到心里有数。



3.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会上瘾”是一个很典型的关于糖尿病的谣言,这个谣言来源于早年间一些庸医和黑心医院,他们为了推销自己的治疗手段和卖假药,制造了一些攻击正规医院的谣言。胰岛素会上瘾就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


胰岛素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本身就有的一种激素,有的病患(尤其是1型糖尿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不能停药,是因为体内胰岛素缺乏,用药的目的是调节血糖平稳。当然,打了胰岛素不代表上了保险,打多少胰岛素与患者每顿摄入的糖份多少有关,定点定量饮食很重要。另外,很多初发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尽早将血糖稳定下来,以减少高血糖的风险,在血糖稳定后,是可以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药物的;但如果是胰岛功能不足,血糖控制差,很难用药物改善,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尽管如此,打胰岛素也不存在“成瘾”一说。


4.二甲双胍伤肾


二甲双胍应用于治疗2 型糖尿病已经有50多年历史,具有卓越的控糖疗效和良好的药物安全性。本身并不会对肾脏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因为双胍类药物在体内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24小时内二甲双胍可经肾脏排泄掉90%。那为什么还会有“二甲双胍伤肾”的谣言呢?


如果糖尿病患者本身肾功能不全,会影响二甲双胍的排出,使二甲双胍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把“肾功能不全时不能使用二甲双胍”认为是“二甲双胍伤肾”是不科学的。


5.糖尿病人血糖越低越好

糖尿病的标志是血糖高,所以有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血糖越低越好,少吃饭或者不吃饭,让自己保持低血糖的状态,很多时候,糖尿病人低血糖比高血糖要更可怕。


长期的高血糖,糖尿病人往往较为耐受高血糖状态,但如果血糖忽高忽低,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严重时还会造成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


6.“无糖食品”可以无限制地食用

 “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和“糖尿病人不能吃甜的”是一对“谣言兄弟”。


这里需要提一下“控糖”的概念,控糖是指糖类包括面粉、淀粉各种多糖,未必是有甜味的东西。


一些糕点看起来是无糖食品,把本来烤制的糖换成其他甜味剂,实际上糕点中的淀粉也是糖尿病的大敌,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吃得太多会造成血糖升高。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核心是控制热量摄入和进食习惯,严格来说并没有绝对禁止的食物,但要控制总量。糖类物质是人体活动能量的来源,是健康饮食的基础,既不能多,也不能过少。此外,很多甜的食物是添加了高甜度甜味剂,也可适量解馋。


7.糖尿病没个20年死不了人

糖尿病除了血糖高,更要命的是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心肌梗塞、肾病、糖尿病足等,其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健康。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


建议大家在确诊糖尿病后听从医生的指导,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做好血糖检测,控制血糖。


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平安好医生携手刘涛,从以色列引进先进技术,正在研发无创血糖仪,希望在未来为糖友们提供无创的血糖检测体验!


点击原文链接,测测你面对甜食的自制力有多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