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报道】深度解密几桩大买卖后的三生制药

 BOSS_TZ 2016-11-17

从美国到香港,三生制药两次登陆主要资本市场,借助产业革新力量,两年时间,三生制药做了几桩大买卖,包括斥资53亿元收购中信国健。


最近一起发生在2016年10月11日。三生制药发布公告,以6.7亿元与阿斯利康达成商业合作,获得百泌达及Bydureon等四款产品的中国权益。


与阿斯利康的商业合作,是一起值得关注的好生意。


原因之一,本土制药企业与全球排名前十的跨国药企开展成熟产品的商业合作,过往案例颇为鲜见。2016年至今,只有4起披露。


原因之二,糖尿病治疗领域是个“金矿”,市场基数大,中国糖尿病患者与潜在患者人数已经位列全球首位;可挖掘潜力大,中国有相当数量的糖尿病患者未获得有效诊断与治疗。


不过,三生制药作为此项合作的发起方之一,不免让业界疑惑:与通化东宝、甘李药业等早已在糖尿病领域布局多年的本土制药企业不同,三生制药一直在肾科、血液病等专科药领域深耕多年,且主要在大分子生物制药领域开疆拓土,为何会要进入糖尿病领域?


当E药经理人记者分别将此业界疑惑表述于三生制药董事长娄竞和首席财务官谭擘时,他们的回答一致:此项合作为三生制药进入代谢疾病领域获得入门证。


这是一个战略信号。成立23年,一直围绕专科药进行战略延展的三生制药,将在产品线的布局中,纳入更多新的元素。


1
战略逻辑


随着与阿斯利康此项商业合作的开展,三生制药的产品线已经覆盖了肾科、肿瘤、自身免疫、皮肤科和代谢等五大疾病领域。


这对于一家年销售额在30亿元左右的生物制药企业而言,似乎产品线的布局稍显分散。在美国,生物制药企业通常会选择深耕一到两个治疗领域,以减少产品线布局太广而产生的研发风险。


但对于立足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而言,此种战略选择有其合理性与必须性。在中国,与三生制药类似体量的公司,需要有不同于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模式。这类公司需要兼顾中国市场和生物制药企业两种特性,而对于三生制药而言,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还需要将资本市场对其的预期纳入到战略执行中。


市场规模是决定公司发展路径和产品规划的重要因素,这出自娄竞对中国市场环境的认识。一个简单的对比就能说明问题,在国际市场中,国际大型跨国药企的立命之本是那些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型专利药,而在中国,展现的是另外一番面貌,销售过10亿元的产品,几乎都已经过了专利期,且在中国上市多年。立普妥、波立维、拜唐苹无一不如此。


另外,在娄竞看来,全球范围内,大型跨国药企,为了抵御不断出现的外部波动,鲜少将产品局限在某一个治疗领域。


这使得三生制药自1993年成立以来,其市场形象一直在演变。


三生制药最早以“价格杀手”的形象出现,通过低价策略迅速在干扰素市场站稳市场领导者的地位;随着“益比奥”和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上市的rhTPO“特比澳”的研发上市,2007年以“中国安进”在美国纳斯达克IPO,这时候三生制药之于外界形象是代表着中国最高生物技术,以研发驱动的生物制药公司;而后美国退市、港股上市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再加上并购整合的大动作频发,现在三生制药给业界的印象开始转向这是一家研发驱动、投资见长,以生物医药为主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但娄竞对此并不认同,他觉得战略稳定,战术灵活,是三生制药发展中体现出来的特色。立足中国、国际领先、创新驱动是其发展战略的关键词,产品层面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外部引入,又或是对外许可,只要符合战略关键词,整体并购、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哪怕是二级市场的股票买卖,能为三生制药带来收益,都可以尝试。


而此次,与阿斯利康合作,从糖尿病切入,尽管进入了一个非专科药市场,但三生制药有显而易见的战略优势。


首先,慢性病是三生制药关注的重点治疗领域,而且此前已经覆盖的肾科、血液病、肿瘤等治疗领域,随着全球范围内不断有创新型产品上市,作为慢病管理的理念被更多医生和患者接受,且在这些领域的市场推广中,三生制药有丰富的经验。


其次,三生制药在肾科治疗领域的深耕布局,发现肾脏出现问题的患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所引起。因此,引入糖尿病产品,对三生制药而言,情理之中。且就销售而言,接近2000人的庞大销售团队,有能力将配合核心药品的其他药物,实现放量。


2
资本力量


三生制药的所有战略布局都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娄竞也对E药经理人感慨:“当你能调配运用资本多的时候,能做的事情就不一样了。”


香港上市,无疑是三生制药增加资本实力的重要途径。


2013年5月,完成纳斯达克退市后,娄竞曾经对E药经理人表示:“如果你的销售额5年间增长5倍,利润也翻了5倍,但是股价还是与5年前的一样,你会不会想退出?”


答案是肯定的。2007年,戴着“中国安进”桂冠的三生制药,成为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此次登陆资本市场,为三生制药接下来的发展募集到了当时所需的资本,尽管最初在美国股市表现优异并受投资金融界高度认可,但也遭遇了所有中概股在海外市场遇到的窘境:因环境和规模问题,以至于在资本市场备受冷遇。


回归是正确的选择。2015年6月,美国纳斯达克退市两年后,三生制药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55.1亿港元(约合44亿元),占总股本的25%。上市当日,三生制药总市值达到了176.3亿元,相较于自纳斯达克退市时三生制药总市值3.4亿美元,估值增长了7倍,成为2015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一次IPO。


中国的投资界对三生制药敞开怀抱。恒生综合指数、MSCI中国指数,这些反应资本市场变动的风向标们,都将三生制药纳入其中。


娄竞将在香港上市看成是三生制药的一次质变。“虽然美国上市那5年,每年的增长也很好,但是退市之后这两年的增长更好了,很多项目进来,公司变得不一样,有一个质的飞跃。”


退市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利好。此前在纳斯达克,因估值限制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不再,资本支持深度增加,使得三生制药有实力开展更大动作的并购与合作。


港股上市前,三生制药并购了深圳赛保尔生物有限公司。此项并购,一方面为三生制药增加了另外一款重组人促红素产品赛博尔;另外一方面也为三生制药销售团队在二三线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港股上市后,三生制药又耗资5.78亿元,将浙江万晟纳入麾下。此项看似与三生制药战略目标有所游离的并购,事实上用意深刻。


这是三生制药为肾科疾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搭建的一个生产平台,“肾科用药不止是生物制剂,还是有一些化药等,而浙江万晟的产品正好与三生制药的益比奥,互为配合。”目前三生制药原有产品线中的化学药的生产都已经整合进浙江万晟旗下。


3
吃下中信国健


对中信国健的并购,是三生制药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业界将这次并购形容为三生制药发展中的“神来之笔”,将强强联合演绎的淋漓尽致。


中信国健成立于2002年1月,是中国最早开始抗体类药物研究与销售的生物制药公司,在产品销售、生产等方面都是国内单抗领域内的领军企业,且拥有丰富的经验。当家产品为治疗关节炎与强制性脊柱炎的免疫类药物益赛普,2015年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而三生制药多年来则在中国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生物药品公司销售额中排名第一。


三生制药与中信国健的渊源要从2007年三生制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说起,彼时在三生制药的招股说明书中,中信国健是作为国内TPO领域内的唯一竞争对手出现的。8年后,这两家公司合二为一。


大并购的发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2013年中国国健中止IPO,让娄竞看到了吃下中信国健的机会,“这个机会等了好久。”


在三生制药并购之前,中信国健的两大控股为中信泰富实际控制的富健药业、兰生股份和上海翃熵共同拥有的兰生国健,持股比例分别为43.42%与42.42%(包括兰生股份直接持有的0.73%)。


整个并购过程花了两年的时间,分四步实施。


2014年,三生制药通过中信国健股权转让的机会,成为中信国健股东之一,持股比例为2.77%,随后三生制药又陆续收购了中信国健其他小股东的股权,截至到2015年上半年,三生制药已经持有中信国健6.96%的股权。


并购中信国健主要的股权交易发生在2015年。三生制药先是通过并购兰生股份持有的兰生国健的全部股份和上海翃熵持有的部分股份;之后又从上海健唯达投资企业、上海健益康投资企业、绵阳基金手中收购中信国健1.81%、1.29%、1.89%的股权。此时,三生制药已经持有中信国健53.64%的股权,超过中信泰富成为第一大股东。


2016年3月,三生制药最终以接近3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中信泰富持有的中信国健全部股份和上海翃熵间接持有的兰生国健剩下的股份,对中信国健的持股比例增至97.78%,成为绝对的控股股东。中信国健更名为三生国健。


目前,三生制药集团化建设和整合正在持续进行中,销售团队与研发团队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三生国健的销售团队全部划归到三生制药,由三生制药首席运营官肖卫红主管,并成立一个名为国健的事业部,主要负责益赛普的销售。


至于研发团队,则合并同类项,发挥三生国健在抗体研发中的优势,将三生国健作为三生制药的抗体研发平台,所有抗体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将放在三生国健的平台中完成。这里值得一提是,三生国健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现在娄竞首要任务是为三生国健的研发团队物色一个带头人。目前三生国健首席科学家的职位由娄竞暂代。


生产方面的整合进展明显。近日,三生制药正式公布3万升抗体生产线建设计划。项目建成后,三生国健将拥有超过3.8万升的抗体生产线,不止体量中国最大,也是从细胞系、培养基、原液到制剂(多种剂型和规格)的全球最完整生产线之一。


按照娄竞的规划,三生国健3万升生产线不仅为是益赛普和集团其它单克隆类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极其重要的生产平台,同时也是一条开放型的生产线,可以为其它同类医药企业提供CMO服务。


娄竞希望通过两年的时间,达到与三生国建在研发、销售、人员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事实上,并购三生国健后,随着三生制药体量的增加已经开始显现“1 1>2”的整合效应。


三生制药首席财务官谭擘告诉E药经理人,作为中国最大的,且具有明显优势的生物制药企业,当海外有关于生物制药的项目,希望在中国落地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三生制药。


并购整合无小事。在与国健的整合中,业界对三生制药的担忧是,一个明显在“海派”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企业,该如何与地处中国北方的三生制药顺畅融合?


“有我呢!”娄竞对此回答的干净利索,他认为自己这根纽带足够结实。如此肯定的原因在于,娄竞的学生生涯,从大学到工作,都是在地处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完成。


其实,企业的整合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相互认可和行为准则的统一。而企业文化不能缺少合理的物质基础,三生大力推行绩效管理文化,让业务增长的同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努力让“三生人”为共同实现集团企业目标和愿景而奋斗。


这符合三生与国健的整合逻辑:物质激励长短结合。


并购完成后,娄竞在三生国健开展管理层持股计划,核心骨干都分派了上市公司股份,且这一举措会持续推行。


长期激励则以业绩增长为基础。销售增长带来员工真正的实惠,团队凝聚力自然增加。在三生制药,这已经是被证实成功的路径,对深圳赛保尔的整合就是如此。三生制药与深圳赛保尔的整合,娄竞亲自把关,以销售提升作为切入点,一年时间,深圳赛保尔的销售额翻了一倍,员工也分享到了由此带来的利好,“原先很清闲,现在业务增长超过150%,虽然忙起来了,但是大家都很高兴”。现在,在赛保尔员工心中,三生制药已经得到全方位认可,“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4
加深成熟产品布局


并购中信国健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三生制药的重量级产品变为三个:益比奥、特比澳和益赛普。


益比奥1998年获批,是三生制药最早获批上市的重量级产品,也是目前被国家食药监局批准用于三种适应证的rhEPO产品,其适应证包括:慢性肾病引起的贫血症、化疗引起的贫血症以及外科围手术期的红细胞动员。


自2002年以来,益比奥一直在rhEPO市场占据绝对的市场领先地位。目前,在中国市场中拥有rhEPO产品的公司共有14家,根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益比奥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43.6%,深圳赛保尔的份额为3%。2014年两家公司合并后,三生制药在rhEPO市场已经占到半壁江山。


特比澳是三生制药的专利产品,2006年上市,目前是全球唯一商业化的rhTPO产品。目前特比澳获批的适应证有两个: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目前市场上特比澳没有同类竞争对手,其市场竞争主要来自其他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特比澳2013年在中国因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药物市场所占的份额为33.8%。


益赛普是三生国健旗下的重量级产品,是最早在中国上市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抗体类药物。目前其适应证有三个: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先发地位再加上价格优势,使得益赛普在其同类产品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根据昆泰艾美仕的数据显示,益赛普2015年占到64.9%的市场份额。在益赛普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为跨国药企,其中包括目前全球处方药之王阿达木单抗。


这三个产品占到三生制药整体销售额的80%左右。


其中特比澳的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4.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4%;益赛普位列第二,2016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5%。益比奥的销售增长放缓,2016年上半年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但同属于EPO的赛博尔则增长迅猛,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达到151.7%。


在娄竞看来,这三个产品,尽管上市多年,但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具有充分的市场潜力,尤其是特比澳和益赛普。


根据三生制药的估算,在中国血小板减少症市场中,TPO类药物的渗透率只有10%左右,在三生制药所能够覆盖的逾千家医院中,特比澳的渗透率也只有12%。另外,随着癌症患病与诊断率的不断提高,在家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因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整体市场也会随之增长。有数据显示,到2018年,该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到23亿元。


益赛普也是如此。单抗药物在中国临床上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国际市场。据数据统计,中国有超过一千万的风湿病患者,使用生物制剂进行疾病治疗的只有7%左右,而这一比例在国外可以达到30%。随着三生制药与三生国健整合的深入,三生制药预计未来益赛普的销售额有望翻3倍。


针对于这些产品,三生制药不止是市场参与者,同时也是市场培育者。考验挖掘产品潜力的关键因素,除了自身销售团队的开疆拓土外,医生的认知程度、临床使用的认可程度等,都很重要。


三生制药也正在加速发力海外市场。特比澳已经获得PIC/S(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成员国乌克兰的市场准入许可,这将有助于特比澳在其他PIC/S成员国的上市审核;同时三生制药还计划在美国、印度、墨西哥开展特比澳的临床试验。益赛普也已经获得9个国家的上市批准,正在于18个国家办理上市申请;益比奥在俄罗斯及泰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预计在2017年底将完成。


除了已经上市的产品,让三生制药的在研产品线中,出现重量级产品,也是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助力。


5
16个一类新药


三生制药的研发实力是以400人的研发团队作为背书的。娄竞认为,公司的发展阶段和规模,已经不能再把三生制药定位为一个单纯以自研为主的初创型公司,“这是市场对三生的判断和要求”。


所以在三生制药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在研产品的规划上,一方面要匹配目前三生制药的研发实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中国的研发与市场环境。


重复申报似乎成为中国药物研发的顽疾,替尼类、PD-1无一不是如此,“这肯定是有问题的”。一方面,当这些项目在中国打作一团的时候,国外的研发已经进展了新的程度,中国公司只会成为下一波的跟随者;另一方面,即使这些重复申报的产品几年后上市了,市场中又会是一轮价格恶战。对于这种情况,三生制药最熟悉不过,在公司发展前期,其产品干扰素和白介素都经历过。


因此研发的具体策略、研发方向、从哪个环节介入,都需要融合这些因素综合考量。“必须要有商业合作,”对于这一点,娄竞很明确,“国际上的‘重磅炸弹’们,大部分都是通过并购或者外部引入得来。”


事实上,三生制药是最早将研发放在美国的本土制药企业之一,“2001年之前,都是在美国,‘911’之后才搬回国内。”这种架构使得三生制药在一开始,就能够与海外最前沿的研发技术亲密接触。


目前其在研产品中代号为SSS11的Pegsiticase,是2010年从美国EnzymeRx获得痛风药物,以625万美元获得该产品的全球经营权。“拿回来后,我们自己做了重新的整理,并许可出去了。”2014年三生制药将Pegsiticase许可给美国Selecta公司,该公司凭借此产品成功于201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三生制药保留该产品在大中华区及日本的开发和销售权益。目前该产品已经由Selecta开展临床试验,Ia已经完成,目前已经进入二期临床。


从2016年上半年三生制药发布的半年报分析,其在研产品的来源主要由三类组成:自研、外部收购和合作研发。


自研产品中有代表性的是NuPIAO,这是一个第二代rhEPO产品,已经于2015年底完成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2017年开始Ⅱ期临床试验。


从外部收购的产品,经常被提及的是代号为SSS07的抗肿瘤药物。该产品是三生制药从美国Apexigen公司收购获得一个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三生制药早在2006年就已经同Apexigen开始接触,彼时只收购了该产品的中国权益,2015年6月,三生制药又收购了该产品中国以外的全球权益。2015年,SSS07已经在中国开始I期临床试验。


合作研发的对象,本土与外资都有。


最近的一次发展在2016年6月6日,三生制药与Sorrento Therapeutics附属TNK成立一间合资公司,持股比例分别是51%及49%股权。该合资公司将开发及推广TNK拥有知识产权的抗CEA的CAR-T疗法,目前该疗法正在美国进行Ⅱ期临床试验。


与本土医药企业的合作研发则更多。2016年,三生制药共公布了三起研发合作,分别于北京健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蓝贝望生物医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诚创医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多种肿瘤和肾科药物的研发合作。


2016年半年报显示,目前三生制药共有在研产品26项,其中16项为国家一类新药。这些是三生制药的未来。


娄竞有一个宏大的目标,他希望三生制药成为在国际上领先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海外市场能够在未来占到三生制药整体份额的一半。现在三生制药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到总额的2%左右。在研产品线无疑是娄竞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现实支撑,“一个公司,有1~3个重磅级产品已经很厉害了,要是能够有5个,那将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本文来源于《E药经理人》杂志2016年10月刊,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